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37)
2023(17109)
2022(14720)
2021(13562)
2020(11693)
2019(26557)
2018(26276)
2017(51091)
2016(27795)
2015(31085)
2014(30796)
2013(30292)
2012(27647)
2011(24962)
2010(24792)
2009(22672)
2008(22092)
2007(19168)
2006(16605)
2005(14028)
作者
(82642)
(68504)
(68254)
(64709)
(43216)
(33192)
(30971)
(27142)
(26007)
(24137)
(23274)
(22970)
(21632)
(21345)
(21216)
(21091)
(20855)
(20414)
(19672)
(19628)
(17203)
(16713)
(16645)
(15512)
(15463)
(15210)
(15195)
(14990)
(13854)
(13805)
学科
(107265)
经济(107150)
管理(80426)
(76183)
(62562)
企业(62562)
方法(53637)
数学(47581)
数学方法(46935)
(29351)
(28578)
中国(28244)
(24177)
业经(23831)
(20996)
贸易(20989)
(20454)
农业(19589)
(19586)
地方(19410)
(18556)
财务(18482)
环境(18457)
财务管理(18446)
技术(17468)
企业财务(17426)
理论(16855)
(16554)
(16287)
银行(16213)
机构
大学(398457)
学院(396912)
管理(156645)
(153605)
经济(150367)
理学(137260)
理学院(135736)
管理学(133084)
管理学院(132388)
研究(128893)
中国(93949)
科学(84269)
(83745)
(71344)
(70091)
业大(65880)
(65194)
研究所(60047)
中心(58565)
财经(57664)
农业(56763)
(55327)
(52486)
北京(52029)
(50445)
师范(49820)
(47051)
经济学(46008)
(44893)
财经大学(43152)
基金
项目(280682)
科学(218692)
基金(203182)
研究(197188)
(180175)
国家(178736)
科学基金(152148)
社会(123503)
社会科(117119)
社会科学(117086)
(110415)
基金项目(108464)
自然(102237)
自然科(99854)
自然科学(99823)
自然科学基金(98002)
(93653)
教育(91077)
资助(83742)
编号(79446)
重点(63180)
成果(62381)
(61070)
(58881)
(58160)
科研(54853)
创新(54371)
课题(54242)
计划(53411)
教育部(51616)
期刊
(156919)
经济(156919)
研究(108177)
学报(71531)
中国(66430)
(63417)
科学(61983)
管理(54741)
大学(53241)
(52059)
学学(50633)
农业(43945)
教育(38796)
技术(33541)
(29714)
金融(29714)
业经(27504)
财经(27181)
经济研究(25583)
(23165)
(22133)
问题(21379)
科技(20377)
(19988)
业大(19131)
图书(19104)
技术经济(19012)
统计(18601)
理论(18576)
商业(18117)
共检索到55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凡生  李美莹  
为客观和准确地挖掘和评价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技术投入、对外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水平、人口规模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评价依据,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组合赋权法构建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1年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组合赋权法结果显示:技术投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增长和绿色植被用地面积是影响我国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组合赋权法在我国CO2排放量影响因素评价分析的运用,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确定CO2排放量影响因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1990~2008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效应测算与贡献率分析,研究表明: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刺激CO2排放量增长,排放强度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抑制CO2排放量增长,但这种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效应拉动的CO2排放量的增长。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潇潇  蒋金荷  
居住建筑作为能耗使用部门中重要的一部分,其节能减排工作对减少CO2排放量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Bottom-up评估方法对中国居住建筑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影响其排放量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了指数分解分析。核算结果表明,1996~2011年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5.14%。住宅碳排放系数和平均家庭规模变化均使居住建筑排放量减少,而建筑能源强度、人均居住面积和总户数的增加对居住建筑CO2排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增进作用大于减弱作用,最终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增加。节约用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用能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等经济社会措施对降低居住建筑C...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军  耿建  
我国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含碳资源,使得空气中CO2含量明显升高,随着"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ECM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环境库兹列茨曲线,得出主要结论,以期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赵明正  王传星  李斌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制定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CO2排放量测算。现有的IPCC提供的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仅考虑一次能源燃料所产生的CO2,未考虑到二次能源省际调配的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各省CO2排放情况。本研究提出了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情况下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并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对各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进行了计算。考虑二次能源省际调配后,传统的能源大省如内蒙古、山西的CO2排放总量下降,东部沿海省份的CO2排放总量上升。中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仍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导致了西部地区的CO2排放强度偏高。建议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梁福源,宋林华,王静  
对石林地区两个研究点土下20、40和60cm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夜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土壤CO2排放量除受环境因子影响之外,还受土壤CO2浓度所控制。土壤CO2浓度和土壤CO2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度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和温度升高是通过影响土壤空气中CO2的形成速率,导致土壤CO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土壤CO2的排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秀香  张婷  
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出口扩大对环境(CO_2)的影响,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均CO_2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却减少了人均CO_2的排放。由此可以推断,如果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管制,可以实现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叶  王道平  赵耀  
物流活动是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从省域层面对我国物流作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对于从宏观上掌控各省域物流作业碳排放量及省域物流作业节能减排目标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省域物流作业CO2排放量测量模型,测算了不同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及排放系数。然后,以物流作业直接能耗法核算我国各省域2008年物流作业的CO2排放指标,包括各省域的CO2排放量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省域之间物流活动产生的CO2排放量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CO2排放量中东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西部省域,而单位货物周转CO2排放量西部大部分省域要高于中东部省域。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赵楠  冯恺  
研究和分析了城市CO2排放的核心驱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CO2排放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上升是城市CO2排放的主体驱动力,而城市地理位置、空间形态和城市所采取的低碳政策是城市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驱动力的差异,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低于全国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是长期和不易改变的,主要通过影响城市的采暖和制冷来影响城市CO2排放;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则是中长期的,密集程度高,空间布局紧凑的城市其人均CO2排放水平往往较低;城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在测算我国1997~2007年间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并以此建立面板数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模型,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中全国和东部地区EKC曲线呈倒N型,中、西部地区CO2排放量则随人均GDP单增,工业比重及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都将导致CO2排放量的减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刘大为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是大势所趋。通过对江苏省1996~2010年GDP、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等因素和CO2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江苏CO2排放的因素主要有GDP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其中GDP呈正向驱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向驱动效应,且GDP对CO2排放的影响超过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同时,预测结果表明:江苏CO2的总体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7.3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贺春  高诚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的思路,构建CO2排放和能源消费分解扩展模型,深入挖潜影响我国CO2排放的各项驱动因素。同时,以2000-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探索碳排放总量与能源结构、能耗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等重要国民经济发展指标间的驱动关系。结果显示:CO2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而经济增长与能耗强度是其主要驱动因素;所构建模型对影响CO2排放有关因素的分解与量化效果较好,可为日后监控我国CO2排放水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奥  武春友  
基于IPAT方程,本文将中国1990~2008年间CO_2排放量变化分解为人口因素驱动、经济因素驱动和技术因素驱动,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和驱动程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中国2011~2025年间CO_2减排界域按照CO_2排放量下降和零增长进行划定预测。最后,本文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金  任立军  李晓宇  毕润学  金鑫鑫  虞娜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浅层还田(QH)、秸秆深层还田(SH)和秸秆覆盖还田(FG),无秸秆还田(CK)处理为对照。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玉米生长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pH、微生物量碳及氮磷钾速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碳平衡。【结果】在玉米生长季,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FG>QH>SH>CK处理,相较于SH处理,FG和QH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4.0%和6.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进行单因素模型拟合,均呈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解释68.2%—73.7%和21.3%—82.8%的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复合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解释度达到78.5%—82.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pH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均为正值,为大气CO_2碳汇。SH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和固碳潜力显著高于QH、FG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3.4%、475.7%和7.1%、30.7%(P<0.05),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在两年收获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H处理最高,但与QH和FG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固碳减排效应和产量,3种秸秆还田方式相比,秸秆深层还田(SH)是一种较好的还田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