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17)
- 2023(17478)
- 2022(15049)
- 2021(13866)
- 2020(11612)
- 2019(26533)
- 2018(26236)
- 2017(50930)
- 2016(27293)
- 2015(30823)
- 2014(30560)
- 2013(30150)
- 2012(27303)
- 2011(24488)
- 2010(24254)
- 2009(22109)
- 2008(21627)
- 2007(19062)
- 2006(16558)
- 2005(14534)
- 学科
- 济(113247)
- 经济(113101)
- 管理(85743)
- 业(81046)
- 企(68276)
- 企业(68276)
- 方法(52524)
- 数学(45863)
- 数学方法(45286)
- 财(30420)
- 农(29866)
- 中国(28178)
- 业经(26137)
- 制(24162)
- 地方(21920)
- 学(21663)
- 技术(21513)
- 贸(19782)
- 贸易(19771)
- 农业(19525)
- 易(19186)
- 务(19145)
- 财务(19062)
- 财务管理(19020)
- 理论(18186)
- 企业财务(18079)
- 环境(17465)
- 银(17332)
- 银行(17290)
- 融(17141)
- 机构
- 大学(390800)
- 学院(388931)
- 济(160515)
- 管理(158568)
- 经济(157211)
- 理学(137769)
- 理学院(136365)
- 管理学(134049)
- 管理学院(133328)
- 研究(126032)
- 中国(94003)
- 京(81832)
- 科学(75158)
- 财(74681)
- 所(61060)
- 财经(60085)
- 农(58481)
- 中心(57866)
- 业大(56568)
- 江(55929)
- 研究所(55275)
- 经(54737)
- 北京(51168)
- 经济学(49168)
- 范(49126)
- 师范(48671)
- 院(46065)
- 农业(45543)
- 财经大学(45063)
- 州(44891)
- 基金
- 项目(269489)
- 科学(214105)
- 研究(198372)
- 基金(197793)
- 家(171178)
- 国家(169831)
- 科学基金(147922)
- 社会(127126)
- 社会科(120758)
- 社会科学(120728)
- 基金项目(104923)
- 省(104558)
- 自然(95757)
- 自然科(93567)
- 自然科学(93547)
- 自然科学基金(91859)
- 教育(91326)
- 划(87500)
- 资助(81039)
- 编号(80021)
- 成果(63730)
- 部(60240)
- 重点(59849)
- 发(57009)
- 创(56863)
- 课题(54530)
- 创新(53113)
- 国家社会(52758)
- 教育部(52407)
- 制(52281)
- 期刊
- 济(172272)
- 经济(172272)
- 研究(114233)
- 中国(72768)
- 管理(59343)
- 财(57870)
- 学报(57867)
- 科学(54595)
- 农(52643)
- 大学(45304)
- 学学(42737)
- 教育(40640)
- 技术(36783)
- 农业(36416)
- 融(33447)
- 金融(33447)
- 财经(29986)
- 业经(28404)
- 经济研究(27332)
- 经(25715)
- 问题(22561)
- 技术经济(20229)
- 科技(19284)
- 理论(19175)
- 业(18592)
- 图书(18036)
- 现代(17442)
- 实践(17338)
- 践(17338)
- 版(17330)
共检索到563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凡 冯华
理清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链接模式,发挥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丰富经济整体技术内涵并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创新货币外部性理论,提出纵向市场机制具有知识、产品价格非均衡信息的传递功能,通过替代效应、结构效应引致上下游关联产业在创新知识利用与创新方向选择上的联系,进而形成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效应。使用我国2005—2017年6期投入产出表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到:①当前我国纵向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间技术进步协同作用显著,并表现为下游—上游协同效应;②由技术进步的细分项看,上游—下游前向联系产生了显著技术改进协同效应,下游—上游后向联系则产生了显著技术效率提升协同效应,分别通过替代效应与结构效应实现技术进步协同。据此,我国在实施区域性或宏观创新科技政策时,需关注新兴产业与既有产业的有效关联,通过引入新兴产业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并通过加速高精尖知识流动实现区域内关联产业的创新替代效应,构建优势技术产业集群,避免在产业技术发展上出现"孤岛效应"。
关键词:
纵向市场机制 技术进步 协同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茵茵 齐杰 鲜琴 陈建东
建立碳市场是中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重履约轻交易"现象较为普遍,市场机制的减排有效性有待检验。本文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与检验北京等8个地区碳市场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理与实际效果。研究发现,碳市场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体现为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碳排放与碳强度且未抑制地区经济增长。然而,以碳价和市场流动性衡量的市场机制均未产生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以相对市场交易规模衡量的市场机制仅部分解释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因而市场机制对促进碳减排的作用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碳市场中的政府行政干预力度越大,则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越强,因而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实现碳减排是中国当前碳市场的一大特色。为实现既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地区及全国碳市场均应注重构建完善的碳交易平台,增强市场机制的成本效益激励作用,引导控排主体通过碳市场降低减排成本。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谷军健
本文分析了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作用机制,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制度创新指数,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并测算了两者对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政府干预下降、市场发育和产权制度创新具有显著协同关系,通过"技术→制度"和"制度→技术"两条路径对产业生产率升级产生协同效应,其中市场发育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大,产权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次之,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小。除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外,"技术→制度"路径协同效应大于"制度→技术"路径协同效应。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协同效应 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春晖
全球生产网络下如何突破"升级困境"是当前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吉利汽车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升级是一个协同演化的过程,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状况是影响其与发达国家领先企业建立网络联系的重要因素,作为网络资源的网络联系又决定了企业升级潜力及内部资源的进一步积累。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本土企业应采取主动性网络管理策略,构建由企业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以实现升级。
关键词:
本土企业 资源 网络 协同演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杨振亚 崔颖新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毛文娟 张丽贤
近年来,纵向一体化经营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势力、提升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成为衡量并购项目成败的关键指标。针对蒙牛在2013年和2017年两次纵向并购现代牧业事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两次并购中行业竞争环境对现代牧业资产专用性水平的影响,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双方的并购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对两次并购中影响纵向并购协同效应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会使目标企业关键性战略资产的专用性水平下降,进而使主并企业的纵向并购协同效应效果不佳,但目标企业资产专用性水平的高低并不会影响目标企业的纵向并购协同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果 伍江
本文在拓展SALANT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存在协同效应的情况下,同质企业横向兼并发生的条件及社会福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协同效应足够大时,企业不仅有兼并动机,而且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为普遍存在的兼并行为和政府规制政策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破解了Repall的"兼并悖论"。
关键词:
横向兼并 兼并悖论 博弈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逯进 刘璐 郭志仪
文章以1993~2015年31个省份为样本,以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研究重心,探讨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协同效应;并对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的5个单向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老龄化整体上对产业结构有正向影响。具体来看,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会随着人口迁移的增加而增强;老龄化加快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倒逼企业以技术和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和物质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益;但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且增加了社保负担,对产业升级产生阻碍;此外,老龄化虽然推动了老年消费增加,但老龄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文章建议,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引导人口有序迁移,提高老年消费市场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满江 徐彪 秦洪懋 徐成 丁可 王建强
车辆防撞预警系统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然而现有避撞算法大多考虑相邻两车间的安全关系,并未涉及前车行为对连续后车造成的不利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多车纵向协同避撞算法,通过综合考虑队列运动学关系,基于模型预测控制,以总相对动能密度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将连续时间优化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的数值计算,以避免或减少队列整体的碰撞损失。最后通过MATLAB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协同避撞 相对动能密度 模型预测控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曦 郭华平
本文在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诱导作用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 ,客观分析了我国农业部门市场化的基本状况 ,提出应在市场主体培育、市场监管等多方面进行改进 ,以加快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从而利用市场诱导促进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 ,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
关键词:
市场价格 诱导 农业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世红 谭开明
本文从系统协同效应的视角,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源,构建了资源协同、制度协同、集聚协同和竞争与协作协同共同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体系,设计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模型框架,提出了实现协同效应的路径。
关键词:
集群 协同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樊玉然 李一鸣
产业链纵向治理结构应顺应当今纵向产业组织垂直解体和网络化的趋势,向企业网络组织演进。为充分发挥企业网络组织的高效率,本文重点探讨该组织的稳定运行机制和高效运行机制以及这两种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稳定运行机制着眼于抑制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高效运行机制以激励机制设计为主要手段,着眼于合作剩余的最大化。企业网络组织的稳定运行是其高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而高效运行反过来促进其稳定运行,并使该组织实现真正的长期稳定。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蒲泓宇 马捷 张云开 王珏
[目的/意义]政务数据协同状态是影响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政务数据协同实现量化分析,对于精准把控智慧政务建设进程,找到推进智慧服务水平提升的发力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超网络模型实现政务数据协同过程的数理模型抽象,以适用的网络分析指标构建政务数据协同测度指标体系,并以代表性城市为案例展开测度,从“点—线—面”三个层面对政务服务数据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根据指标测度值能够实现对实际城市数据协同的特征映射,分析可得网络中各节点的驱动效应,包括场景—数据链的关联效应以及整体网络宏观层面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实现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提升的精准调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明辉
"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文章将技术知识特征和关系联接强度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协同创新模式识别模型,并识别出"默会知识内生协同创新模式"、"知识外购协同创新模式"和"技术共同占有协同创新模式"三种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企业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依据。
[期刊] 会计之友(上旬刊)
[作者]
安慧
协同效应是并购价值创造的源泉,而影响成本则会降低并购价值创造能力,削弱协同效应。完善的并购定价决策机制是在全面权衡目标企业价值的基础上,并购双方依据各自的价值判断,确认共同认可的交易价格区间,选择相应的定价策略确定最终成交价格的决策过程。考虑到协同效应与影响成本对并购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基于协同效应与影响成本的交易价格区间下限是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上限是目标企业内在价值与协同效应扣除影响成本后的和。
关键词:
协同效应 影响成本 并购定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