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3)
2023(13394)
2022(11287)
2021(10729)
2020(8857)
2019(20487)
2018(19951)
2017(37216)
2016(19195)
2015(21426)
2014(20936)
2013(20401)
2012(18410)
2011(16607)
2010(16012)
2009(14535)
2008(13639)
2007(11463)
2006(9655)
2005(8198)
作者
(51767)
(43496)
(42865)
(40785)
(27389)
(20647)
(19523)
(16978)
(16518)
(14878)
(14677)
(14599)
(13478)
(13440)
(13368)
(12957)
(12865)
(12437)
(12432)
(12145)
(10512)
(10214)
(10160)
(9867)
(9727)
(9647)
(9222)
(9145)
(8563)
(8518)
学科
(82998)
经济(82925)
管理(58890)
(56508)
(47177)
企业(47177)
方法(39211)
数学(35179)
数学方法(34746)
中国(26974)
(20199)
技术(19990)
(18567)
业经(17302)
地方(15634)
(15598)
贸易(15585)
(15233)
农业(13841)
(13490)
环境(13400)
技术管理(13278)
(13193)
(12232)
银行(12224)
理论(12023)
(11931)
(11740)
(11657)
(11481)
机构
大学(267256)
学院(265453)
(117647)
经济(115568)
管理(110215)
理学(96491)
理学院(95512)
管理学(94049)
管理学院(93523)
研究(88895)
中国(68185)
(56289)
科学(52046)
(49256)
中心(41569)
(41027)
财经(40699)
研究所(37793)
(37520)
经济学(36920)
业大(36656)
(36096)
(35644)
北京(35154)
经济学院(33382)
(33198)
(33167)
师范(32848)
财经大学(30757)
经济管理(29368)
基金
项目(192029)
科学(155691)
基金(143877)
研究(140956)
(125230)
国家(124294)
科学基金(109286)
社会(93803)
社会科(89325)
社会科学(89306)
基金项目(76519)
(72905)
自然(69836)
自然科(68401)
自然科学(68385)
自然科学基金(67189)
教育(64558)
(62285)
资助(57364)
编号(53791)
(45146)
(43588)
重点(43134)
创新(41497)
(41446)
成果(41131)
国家社会(40698)
教育部(38108)
课题(37015)
人文(36841)
期刊
(116212)
经济(116212)
研究(76194)
中国(51102)
管理(41949)
科学(37099)
(36909)
学报(34807)
(30317)
大学(28279)
技术(26693)
学学(26578)
教育(25489)
农业(21768)
(20182)
金融(20182)
经济研究(19839)
财经(19670)
业经(17342)
(17103)
问题(16683)
科技(15706)
技术经济(15050)
(13829)
统计(13751)
(13598)
(13225)
资源(12701)
世界(12286)
现代(11786)
共检索到376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祝影  唐春光  孙锐  雷家骕  
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4年和2014年截面数据,对23个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创新要素耦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城市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多处于高度和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极度耦合协调阶段和低度耦合协调阶段的城市极少;样本城市的区域特征明显,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表现乏力;以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具备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优势,可在政策方面有所侧重,有效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  何平  
本报告根据城市创新的特殊性,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计分牌》,欧盟的《欧洲创新计分牌》,国家统计局的《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建立了由六个模块和3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并对我国主要创新城市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整体的创新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参评城市总体创新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左右,北京相当于发达国家50%,是我国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郑芬芳  郑秋生  
全面分析近年来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研究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价结果,提出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启示与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针对我国对创新型城市概念、内涵和分类上的理解不足,借助城市经济基础和城市功能的相关理论,阐明了城市功能、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在解释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概念、内涵和表现方式的基础上,重点从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科技创新城市的概念内涵,并初步设定了科技创新城市的界定标准及相关参数。其研究结果为推动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也为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发展模式和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一种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鹏翼  李善民  陈林汉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和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对于广州创新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科技金融的理论,根据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认为广州创新城市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广州重视科技与金融结合,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与资金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宝建  张丽波  孙国强  
基于创新扩散过程理论,构建了科技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工业企业的链式耦合评价模型。通过两阶段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近10年来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扩散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科技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间的耦合(第Ⅰ阶段)与高技术企业-工业企业间的耦合(第Ⅱ阶段)呈交替上升趋势。总体而言,第Ⅱ阶段已经实现了对第Ⅰ阶段的超越。区域层面看:第Ⅰ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东、中、西向西、中、东逆转;第Ⅱ阶段由西、中、东向东、中、西逆转。逆转的原因是由于政策性科技资源与市场性科技资源两种创新配置差异造成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煜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煜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煜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城市社会治理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梳理北京、上海、深圳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十三五"时期,应运用"大数据"助政,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统筹协调职能,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精细化运行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选取科技创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科技创新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系统2008—2016年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了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稳定上升态势,美丽中国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两者的步调不一致,导致科技创新系统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但是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其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海明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带动和传承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构建地域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自主创新能力、高新产业集聚能力、创新服务功能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分析成都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现实条件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构建地域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网络合作模式、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寻求成都市构建高科技创新城市的战略优选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