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59)
- 2023(9104)
- 2022(7874)
- 2021(7475)
- 2020(6377)
- 2019(14790)
- 2018(14484)
- 2017(28420)
- 2016(14677)
- 2015(16062)
- 2014(15539)
- 2013(14941)
- 2012(13399)
- 2011(11726)
- 2010(11153)
- 2009(9837)
- 2008(9137)
- 2007(7605)
- 2006(6163)
- 2005(4922)
- 学科
- 济(57217)
- 经济(57157)
- 业(42888)
- 管理(42145)
- 企(36201)
- 企业(36201)
- 方法(30438)
- 数学(27522)
- 数学方法(27113)
- 农(15911)
- 财(15464)
- 中国(13157)
- 业经(11858)
- 制(10737)
- 贸(10513)
- 贸易(10510)
- 农业(10282)
- 易(10277)
- 技术(9737)
- 务(9736)
- 财务(9688)
- 财务管理(9660)
- 企业财务(9211)
- 学(9155)
- 地方(9114)
- 和(8628)
- 体(8458)
- 理论(8455)
- 环境(8317)
- 划(7902)
- 机构
- 大学(190885)
- 学院(190422)
- 管理(81736)
- 济(80719)
- 经济(79357)
- 理学(72178)
- 理学院(71513)
- 管理学(70281)
- 管理学院(69927)
- 研究(59288)
- 中国(43896)
- 京(38482)
- 科学(35389)
- 财(34765)
- 农(30487)
- 业大(29140)
- 中心(28959)
- 财经(28955)
- 所(27234)
- 经(26800)
- 江(25654)
- 研究所(25224)
- 经济学(24375)
- 农业(23930)
- 范(23578)
- 师范(23310)
- 北京(23107)
- 经济管理(22450)
- 院(22225)
- 经济学院(22182)
- 基金
- 项目(142575)
- 科学(114565)
- 基金(106051)
- 研究(104068)
- 家(93339)
- 国家(92236)
- 科学基金(80511)
- 社会(68019)
- 社会科(64678)
- 社会科学(64657)
- 基金项目(56535)
- 省(55205)
- 自然(52490)
- 自然科(51330)
- 自然科学(51317)
- 自然科学基金(50392)
- 教育(48351)
- 划(46612)
- 资助(42474)
- 编号(41176)
- 部(32465)
- 重点(31997)
- 成果(31070)
- 创(30749)
- 发(29884)
- 国家社会(29003)
- 创新(28727)
- 教育部(28265)
- 科研(27951)
- 人文(27684)
共检索到260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剑萍 窦学诚
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两者共同决定了粮食安全,两者缺一不可。运用指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表示粮食供给和粮食获取,采用聚类分析法,对2009年世界49个主要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①粮食安全在不同的国家间分异大、差别明显,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程度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程度相对较低。②不同类型国家在粮食购买能力方面的差异大于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这表明对于粮食安全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保证和提高其粮食安全程度,不仅要注重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更要注重提高其国民的粮食购买能力。③分类中中国属于粮食安全程度较低的国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姚成胜 黄琳 吕晞
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1/3。根据中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定量确定了当中部地区粮食自给率达到112%时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通过构建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定量评价了1991—2011年期间中部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016,表明研究期内中部地区整体处于粮食安全状态,但仍有7个年份该指标值低于1,表明在这些时期该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除2003年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保障系数小于0外,其他年份均大于0,研究期内该系数的平均值为0.12,表明1991—2011年中部地区不但维护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俊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张平衡状况,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从国情出发,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政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尤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耕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基于人多地少基本国情而导致的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在没有关税保护的情况下,各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在生产粮、豆、奶、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方面比我国更具资源和成本优势,对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进而对生产形成的冲击不断加大。虽然我国政府对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尤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耕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一方面,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基于人多地少基本国情而导致的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在没有关税保护的情况下,各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在生产粮、豆、奶、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方面比我国更具资源和成本优势,对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进而对生产形成的冲击不断加大。虽然我国政府对农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国祥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吨水平,估计居民直接和间接消费粮食近5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3亿吨,粮食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消费量比率大约为1.2。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口数量、城镇化率、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等因素,本文估计,2020年,中国居民粮食消费总量大约为6亿吨,其中,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分别大约为2亿吨和4亿吨。按照国内粮食总产量与中国居民口粮和饲料粮消费量保障系数1.2的要求估算,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7亿吨。从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及其资源条件看,2020年,中国具备7亿吨的粮食生产能力,但是,需要注意防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风险。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保障系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秀荣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以往党的会议和文件也提到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六次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但基本上只是点题,没有阐述,这次专门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展开了阐述。改革开放至今,专门提出此主题,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瑾 潘荣光 王昕 隋国民
辽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粮仓和战略后备基地,是北粮南运的重要枢纽,粮食生产有优势、有潜力,但也面临优质资源短缺、稳产能力不强、产业融合不够、北粮南运交通运输体系还不完善、港口粮食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需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粮食储备,推动粮食加工转化,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强省,畅通运粮通道,提升保障粮食安全能力,切实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关键词:
辽宁 粮食安全 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赵霞 凃正健 张久玉
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和国际粮食贸易不确定的两难境地。需要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重大风险,推动内外循环交错促进、保价稳供,切实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此,本文基于双循环格局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以及面临的诸多约束分析,建议立足国内大循环,稳定国内粮食种植、优化粮食储备体系、牢固国际粮源供应,以增强粮食供给能力;疏通双循环流通环节堵点、有机衔接粮食内外循环,以增强粮食稳定获取能力;自我提升和对外开放并重、占据国际粮食大循环的关键环节,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
双循环 粮食安全 保障能力 提升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尚旭东 朱守银 段晋苑
水资源约束下如何有效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是新时代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政策要求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解决的途径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与进步、主体节水意识的提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技术扩散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配套和供给。通过对粮食主产区试验水肥一体化滴灌在技术效果、投入产出、生态效益三个维度的测算与估计,显示技术应用与推广无论是对微观经营效益,还是对宏观生态效益,都具有突出的技术贡献。但是,设备前期投入大、小规模和兼业农户缺乏动力等现实困境,使得增加技术扩散的政策供给势在必行。有为的政策供给应聚焦在技术扩散上,在适宜的地区,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水源设施建设、提供购置补贴、强化农技服务、加强主体培育、加大宣传推广等政策手段,为水资源缺乏地区保障粮食供给提供技术扩散和资源保障方面有针对性的政策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玉洁
疫情影响下,产业链、供应链、运输链受阻,全球通胀持续升温。国际上,消费、供给、贸易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当前初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愈加复杂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处于十年以来的高位。面对当前及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潜在问题,中国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那就是,紧紧把握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住“脚跟”,守住发展“底盘”。
关键词: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艳 陈怡冰 李凤廷 刘威
[目的]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它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福生 匡远配
粮食大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实现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区域协调,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构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度的分析理论框架,以期为国家政策向粮食大省偏斜和财政扶持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提高粮食大省贡献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大省 贡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方言
粮食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作为国民经济综合部门,承担着对粮食等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的任务,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研究制定一系列重大粮食政策,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政策 粮食安全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