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3)
- 2023(16131)
- 2022(13809)
- 2021(12622)
- 2020(11011)
- 2019(25511)
- 2018(25072)
- 2017(48633)
- 2016(26003)
- 2015(29549)
- 2014(29347)
- 2013(29525)
- 2012(27658)
- 2011(25029)
- 2010(25054)
- 2009(23287)
- 2008(22822)
- 2007(20269)
- 2006(17757)
- 2005(15759)
- 学科
- 济(133339)
- 经济(133223)
- 管理(73178)
- 业(70069)
- 企(56599)
- 企业(56599)
- 方法(55611)
- 数学(49564)
- 数学方法(48959)
- 地方(32340)
- 农(31984)
- 中国(29157)
- 财(28373)
- 业经(26182)
- 学(24083)
- 农业(21679)
- 制(20338)
- 贸(19861)
- 贸易(19851)
- 易(19086)
- 地方经济(17949)
- 环境(17542)
- 务(17360)
- 财务(17304)
- 财务管理(17259)
- 和(17128)
- 理论(16524)
- 融(16473)
- 金融(16469)
- 企业财务(16273)
- 机构
- 学院(377387)
- 大学(376980)
- 济(165019)
- 经济(161765)
- 管理(146624)
- 研究(127912)
- 理学(126330)
- 理学院(124903)
- 管理学(122684)
- 管理学院(121983)
- 中国(95814)
- 京(78985)
- 科学(77254)
- 财(73290)
- 所(64306)
- 农(60484)
- 中心(59828)
- 财经(58513)
- 研究所(58226)
- 江(57100)
- 业大(54437)
- 经(52909)
- 经济学(51294)
- 北京(49491)
- 范(49010)
- 师范(48563)
- 农业(47173)
- 经济学院(46081)
- 院(45999)
- 州(45486)
- 基金
- 项目(252393)
- 科学(199104)
- 基金(183394)
- 研究(183348)
- 家(158913)
- 国家(157627)
- 科学基金(136065)
- 社会(117623)
- 社会科(111604)
- 社会科学(111568)
- 省(99814)
- 基金项目(97317)
- 自然(87850)
- 自然科(85801)
- 自然科学(85779)
- 自然科学基金(84225)
- 教育(84197)
- 划(82832)
- 资助(76012)
- 编号(73119)
- 成果(58784)
- 重点(56995)
- 部(56112)
- 发(55820)
- 创(51906)
- 课题(51014)
- 创新(48586)
- 国家社会(48551)
- 教育部(48299)
- 科研(48223)
- 期刊
- 济(184228)
- 经济(184228)
- 研究(110834)
- 中国(71590)
- 财(58165)
- 学报(56487)
- 农(54202)
- 管理(53370)
- 科学(53091)
- 大学(43241)
- 学学(40785)
- 农业(36640)
- 技术(35428)
- 教育(34232)
- 融(33005)
- 金融(33005)
- 经济研究(29935)
- 财经(29554)
- 业经(28428)
- 经(25520)
- 问题(24456)
- 统计(21686)
- 技术经济(20953)
- 业(20108)
- 策(19564)
- 贸(19013)
- 资源(18342)
- 决策(17835)
- 版(17442)
- 理论(17168)
共检索到563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朱永华 赵永刚 王燕燕
本文运用粗集法从产业关联性、产业增长性、产业经济效益水平、区位商、可持续发展等评价指标对中西部经济第一强县(市)—河南省巩义市的现有产业进行评价和选择,认为巩义市的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专用机械设备制造、通用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是巩义市现阶段的主导产业,并提出采取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粗集法 主导产业 产业关联性 区位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祝英丽 李小建
利用ArcGIS提供的分析,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空间可达性。结果显示:县域金融网点布局具有行政科层组织结构特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集中布局县城所在地;中国农业银行是农村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但存在缩减网点趋势;农村信用社布局分散;邮政储蓄银行均位于各乡镇镇区。三者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空间可达性最高,邮政储蓄银行次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最低,此三类金融机构的空间覆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薄弱区。开展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发展农村保险业,将农户组织起来,在金融服务薄弱区设置农村信用社流动服务网点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金融机构 空间可达性 巩义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马玉玲
城乡界面是城市与乡村要素交织的过渡地带,随着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界面表现出不同的时空演化规律。从"城乡平等"的理论逻辑出发,结合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对巩义市近25年三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小城市城乡界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的城乡界面演化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多以圈层式为主,中期往往呈现有所侧重的斑块状形态,后期则形成以城镇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2空间尺度上的分异规律体现了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城乡界面的差异。3城乡界面时空演化的动态性体现了城乡关系从"城市偏向型"向"城乡平等型"的转变。4以中心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界面反映了部分"强镇"已经达到了城镇的条件和影响力,其行政级别已名不副实,此类乡镇实质上为"事实性城市",镇级市改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城乡界面 信息熵 时空演化 巩义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冬 乔家君 马玉玲
新时期中国乡村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转型重构过程,而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视为乡村转型重构过程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由于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外向性特征显著,其发展动力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采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空间界面视角探索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为新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村域经济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集成乡村性指数评价、游动分割窗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界面的位置和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识别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1)巩义市空间界面主要分为自然界面、人文界面两大类,其中自然界面又分为地形界面和自然资源界面;人文界面主要由农业生产界面、居住界面、行政界面和交通界面组成。(2)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呈现出边缘强、中间弱的分布格局。(3)空间界面具有的多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县域要素的空间重组,促使巩义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的形成。其中,人文界面中的交通界面、行政界面和居住界面对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而自然界面影响较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德华 乔家君
在工业经济支撑下,河南省巩义市于上世纪80年代跻身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但是,随着村域经济的发展,村域主体(企业、农户等)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低,能源紧张问题突出,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该市村域经济增长的瓶颈。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借用生态学研究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优越性,并结合ArcGIS技术对1994年~2006年间巩义市292个村域生态经济位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认为村域经济在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呈现动态波动特征。针对村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重构、恶性竞争、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3点调控措施:实施错位经营战略;共同进化代替竞争排斥;开拓潜在生...
关键词:
生态经济位 时空演化 调控 村域 巩义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陈长瑶
结合山区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实际,推进山地贫困区农户移民搬迁,鼓励其迁移到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的区位成为当前居民点调整的一种主要趋势。基于对河南省巩义市温堂村69户搬迁农户的调查,对农户居住迁移的空间特征、搬迁前后居住空间效用变化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村庄"居住场势"的非均衡性是推动农户实施移民搬迁的基本背景。随着农户由低"居住场势"村庄向高"居住场势"村庄移动,农户在迁入村庄获取了更多的居住空间效用。一方面,农户的出行及购物便利性明显提高,其与外界空间联系程度逐步扩大,总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农户居住质量明显提高,居住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
关键词:
居住场势 山区农户 移民搬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乾 连倩倩 李小建
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对象,将GIS分析法与社会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分析1975—2010年巩义市村落终结的特征,划分了山区迁移型、项目影响型和城镇扩张型3个村落终结类型,并分析了各自类型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有:巩义市村落终结随时间推进呈现阶段化特点,村落终结与村落所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地理因素对村落终结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村落终结的动因及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主要区别表现在农户和政府在村落终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上。从长期来看,不同类型村落终结未来对村落自身发展的影响将存在差异。
关键词:
村落终结 类型 动力机制 巩义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家君 丁鹏飞
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类型村域农田系统各类物质总能量的投入水平、投入结构及产能特征:吴沟村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结构单一(有机能占88 17%),具高投入、低产出特征;滹沱村能量产出结构多样化,效率较高,但投入结构欠合理(劳力投能比例偏高,占总投能1 3以上);孝南村机械化程度高,为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系统。用农业熵评判了3个调研村域农田系统的产出效率:吴沟村<滹沱村滹沱村>孝南村。接着分析了4类农田系统的投入产出特征:各系统能量产出、产投比依次为:水浇地>菜地>旱平地>旱坡...
关键词:
农田系统 人工辅助能量 熵 投入产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二玲 胥亚男 雍雅君 魏莉霞
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国际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道路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乡村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主要结论为:(1)基于市场需求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农产品提质增效倒逼耕地利用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并引致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再造。未来中国农业的转型方向将是规模化大宗农业与专业化精细农业并存;(2)无论是乡镇的非农化转型还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均可带来乡镇耕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利用以及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并引致乡村的进一步转型。工业转型县农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县以粮食和特色农作物为主要调整方向,并形成了特色专业村或产业集群;(3)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更加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空间配置更加合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斌
文章运用知识网络、知识存量理论,基于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对知识存量分布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知识转译和知识封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构建知识存量分布演化过程理论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耐火材料知识网络为例,得出在知识转译和知识封装的宽度和深度不同组合下,知识存量分布经历了边缘型、收敛型、离散型和均衡型四种类型的演化过程,提出我国企业要积极拓宽网络内的知识交流领域,突破知识转译的障碍,重视核心企业的带动和创新作用,加大中小企业知识的集成整合,鼓励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技术扶持,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向核心企业聚集等建议,以期形成良性均衡的知识存量分布,从而整体提升网络内各企业知识存量水平。
关键词:
知识网络 知识存量 知识转译 知识封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住用地总面积及相应的占地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②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③外部调控因素对聚居斑块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聚居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④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区域环境 巩义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新春
本文以河南省为样本,用有关的财务指标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约束状况,得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瓶颈是权益的有限性,并据此提出了基本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融资力 权益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钟镇 王梦超
[目的/意义]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规律,探索更为高效的地方本科高校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对于降低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省份的区域创新成本、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河南省省属本科高校为例,通过对其2014-2016年国内机构合作发明专利的统计分析,考察了中西部省份地方省属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省属本科高校存在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在合作网络中存在围绕地域与机构内敛的小圈子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莉
中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由于人口流向主要是从乡村向城市、从经济后进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长期持续的人口外流,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城市人口增长和区域人口减少的空间格局。以四川省和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增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区域的人口分布现象,分析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对流出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增长的城市 收缩的区域 城镇化 人口迁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