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46)
- 2023(16652)
- 2022(14389)
- 2021(13485)
- 2020(11440)
- 2019(26227)
- 2018(25835)
- 2017(49451)
- 2016(27017)
- 2015(30089)
- 2014(29822)
- 2013(29317)
- 2012(26403)
- 2011(23580)
- 2010(23219)
- 2009(21320)
- 2008(20917)
- 2007(18007)
- 2006(15603)
- 2005(13434)
- 学科
- 济(101238)
- 经济(101126)
- 管理(84662)
- 业(77574)
- 企(67135)
- 企业(67135)
- 方法(51649)
- 数学(44238)
- 数学方法(43675)
- 财(29717)
- 农(26060)
- 中国(24821)
- 业经(23485)
- 学(23188)
- 务(20239)
- 财务(20156)
- 财务管理(20115)
- 企业财务(19087)
- 贸(18980)
- 贸易(18974)
- 理论(18833)
- 制(18645)
- 易(18423)
- 地方(18139)
- 农业(17585)
- 和(16829)
- 技术(16345)
- 银(16109)
- 银行(16045)
- 划(15849)
- 机构
- 大学(375949)
- 学院(372916)
- 管理(152684)
- 济(144256)
- 经济(141063)
- 理学(132379)
- 理学院(130924)
- 管理学(128528)
- 管理学院(127837)
- 研究(118274)
- 中国(90988)
- 京(79185)
- 科学(76468)
- 财(67069)
- 农(64795)
- 业大(60125)
- 所(58645)
- 中心(55888)
- 财经(54180)
- 研究所(54032)
- 江(53563)
- 农业(51234)
- 经(49485)
- 北京(48994)
- 范(47216)
- 师范(46625)
- 州(43592)
- 经济学(43197)
- 院(43164)
- 财经大学(40776)
- 基金
- 项目(264060)
- 科学(206594)
- 基金(192507)
- 研究(186732)
- 家(169879)
- 国家(168501)
- 科学基金(144722)
- 社会(117260)
- 社会科(111197)
- 社会科学(111165)
- 省(102904)
- 基金项目(102867)
- 自然(97328)
- 自然科(95079)
- 自然科学(95051)
- 自然科学基金(93334)
- 划(87148)
- 教育(86186)
- 资助(79068)
- 编号(75070)
- 重点(58979)
- 成果(58719)
- 部(57489)
- 创(55124)
- 发(54648)
- 科研(51562)
- 创新(51442)
- 课题(50782)
- 大学(49196)
- 教育部(49152)
- 期刊
- 济(150043)
- 经济(150043)
- 研究(103322)
- 中国(66398)
- 学报(65130)
- 科学(57246)
- 农(56795)
- 管理(56201)
- 财(53331)
- 大学(49113)
- 学学(46530)
- 农业(38244)
- 教育(37588)
- 融(34078)
- 金融(34078)
- 技术(31762)
- 财经(26328)
- 业经(24849)
- 经济研究(23545)
- 经(22487)
- 业(21223)
- 问题(19356)
- 版(18936)
- 科技(18785)
- 图书(18605)
- 理论(17959)
- 技术经济(17506)
- 业大(17030)
- 商业(16614)
- 实践(16528)
共检索到529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强 邓先柏
以我国2014—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管理者短视理论,根据投资短视动因的相关假说,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经营业绩与发放高息委托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是企业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与"薪酬扭曲"理论一致。同时检验结果显示,股权结构理论和职业生涯关注理论并不能够解释上市公司高息委托贷款行为。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高息委托贷款 薪酬扭曲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强 邓先柏
以我国2014—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管理者短视理论,根据投资短视动因的相关假说,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经营业绩与发放高息委托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是企业发放高息委托贷款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与"薪酬扭曲"理论一致。同时检验结果显示,股权结构理论和职业生涯关注理论并不能够解释上市公司高息委托贷款行为。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高息委托贷款 薪酬扭曲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琰 李怡宗
本文分析了参与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对企业创新活动和未来业绩的影响。通过结合管理层的短视理论,本文分析了企业从事高息委托贷款后企业创新活动变化以及盈利水平和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年从事高息委托贷款降低了企业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并伴随未来营业利润资产收益率更低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更高的情形。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从事高息委托贷款与否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差异,更多表现出盈利结构上的差异,说明从事高息委托贷款的根本动机是源于管理层的短视。
关键词:
高息委托贷款 创新活动 管理层短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任声策 杜梅 操友根
疫情背景下企业该何去何从?作为企业重要决策人员的管理者,陷入短期获益和长期发展平衡的两难之中,短视主义波动越发明显。基于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管理者短视主义波动指标,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2019—2020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的影响以及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管理者权力对短视主义波动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所有权性质和冗余资源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管理者任期在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管理者认知和资源依赖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疫情背景下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的相关研究,从所有权性质、冗余资源和管理者任期等维度审视管理者权力与短视主义波动关系的情境,为疫情背景下避免管理者出现短视主义波动和稳定管理者决策视野提供有益指导。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许金叶 樊淑贞
本文依据时间导向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研究管理者短视主义的心理特质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管理者短视通过金融化和管理会计应用两条途径提高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显示: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会抑制管理者短视对审计费用的促进作用;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审企紧密度的提高会增强管理者短视造成的审计费用的增加。本研究从管理者心理特质视角拓展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同时对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管理者短视 审计费用 机制研究 公司治理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燕 崔鑫
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模型解释了基金经理的短视行为。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基金经理正反馈交易和羊群效应的研究成果,以及公司财务领域关于代理人短视的理论文献。在融合这两类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基金经理与上市公司CEO一样也会存在短视现象,并且从基金经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外在压力两方面分析了基金经理短视的成因。最后,提出一个理论模型,说明短视的基金经理无法稳定市场,而且基金经理短视还放大了噪音交易者风险。理论模型的结论得到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关键词:
委托代理 基金 机构投资者 短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中华 张科坤 王晓燕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委托贷款配置的关系及其在不同自由现金流和内部公司治理环境下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4—2016年的委托贷款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委托贷款配置的概率和规模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自由现金流充裕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委托贷款配置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最后发现,在实际控制人性质为国有企业、管理者权力较大和无大股东监督等内部公司治理环境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委托贷款配置正向作用更大。文章丰富和完善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资本配置的相关研究,对企业的管理者聘任决策以及企业对委托贷款的资本配置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崔晓蕾 高涛 徐龙炳
在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电话电报公司(AT&T)的首席执行官决定放弃一项长期投资。“公司股票已被重创,”他指出,“市场短视迫使我放弃了宏伟的转型计划。”投资者短视为何影响公司长期投资?文章使用国内某头部券商投资者交易账户的持股时间数据来度量投资者短视,研究发现投资者短视对公司长期投资水平有抑制作用,管理者削减长期投资迎合短视投资者对短期盈余的偏好,以达到提振短期股价的目的。公司股价对未预期盈余信息反应越强,管理者迎合程度越高。对管理者迎合动因及目的的检验也从侧面印证了迎合机制,管理者迎合短视投资者而报告更高的当期收益、创造收益惊喜以提振短期股价。迎合行为还给管理者带来利益,如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更有利的股权减持行权条件以及更高的薪酬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覆盖给管理者带来短期压力而增强了迎合作用。经济后果研究表明,管理者迎合投资者短视确实提升了短期业绩,但损害了公司长期价值。文章建立了投资者短视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直接联系,补充了中小投资者影响公司决策的渠道及机制,研究结论为建立与实体发展所需资金期限相匹配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崔晓蕾 高涛 徐龙炳
在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电话电报公司(AT&T)的首席执行官决定放弃一项长期投资,“公司股票已被重创。”他指出,“市场短视迫使我放弃了宏伟的转型计划。”(Reingold,2006)投资者短视为何影响公司长期投资?文章使用国内某头部券商投资者交易账户的持股时间数据度量了投资者短视,研究发现投资者短视对公司长期投资水平有抑制作用,管理者削减长期投资迎合短视投资者对短期盈余的偏好,以达到提振短期股价的目的。公司股价对未预期盈余信息反应越强,管理者迎合程度越高。对管理者迎合动因及目的的检验也从侧面印证了迎合机制,管理者迎合短视投资者而报告更高的当期收益、创造收益惊喜以提振短期股价。迎合行为还给管理者本身带来利益,如更低的外部融资成本,更有利的股权减持行权条件及更高的薪酬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覆盖给管理者带来短期压力进而加强了迎合作用。后果研究表明,管理者迎合投资者短视确实带来了短期业绩提升,但损害公司长期价值。文章建立了投资者短视与公司投资决策的直接联系,补充了中小投资者影响公司决策的渠道及机制,结论为建立与实体发展所需资金期限相匹配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田力
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短视主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从外部治理机制检验发现,管理者短视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受到外部治理机制的制约,具体而言,当企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时,可以抑制管理者短视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影响;同时更高的分析师关注也可以有效抑制管理者短视和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正向关系。最后,本文考察了这一真实盈余管理提高带来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下的盈余管理提高主要体现为自利动机,其降低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战篪 李素银
近年来我国进行证券投资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投资短视行为日趋严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热衷短期证券投资的现象,笔者重点对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上市公司短视行为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7年~2009年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量上市公司管理者存在投资短视行为;管理者年龄、经营能力对这种行为影响较大,并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比例与投资短视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关键词:
管理者 短视 证券投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曲进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有效的代理人激励合约应避免受到包括汇率、利率变动、外部市场冲击等因素在内代理人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相对业绩评价理论正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一种特殊的管理者激励机制。本文分析了国外学术界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实证结论,对现有相对业绩评价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和系统性评述,回顾研究方向和结论的主要演变过程,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相对业绩评价领域研究中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娜 季从留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最重要的契约关系为正式契约,本文从该角度出发,认为正式契约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代理人薪酬制度的设计。基于正式契约的合理薪酬制度有利于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根据对代理人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制定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薪酬制度分为两种:一是职务职能薪酬制度;二是成果主义薪酬制度。此外还应该在这两种薪酬制度之间建立一个薪酬沟通机制,使委托和代理双方达到一致满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海明 曾德明
基于股东短期利益压力的视角,以沪深两市2003~2009年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就管理者短视偏差与企业短期投资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业绩水平和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水平越高;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的削弱作用越强,意味着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降低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管理者短视偏差越大,企业短期投资对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削弱作用越弱,说明管理者短视偏差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虽然增大了企业风险,但是并不会加大企业当期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会芹 邹雯旭
文章以2009—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通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技术度量出管理者短视主义指标,从而对其与战略差异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者短视偏差与企业战略差异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薪酬激励对企业战略差异在管理层短视这一情境下具有抑制作用,而企业金融化对这一过程有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