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23)
- 2023(15030)
- 2022(12589)
- 2021(11745)
- 2020(10096)
- 2019(22611)
- 2018(22481)
- 2017(43252)
- 2016(23124)
- 2015(25875)
- 2014(24890)
- 2013(24264)
- 2012(21647)
- 2011(18995)
- 2010(19075)
- 2009(17503)
- 2008(17164)
- 2007(15181)
- 2006(12960)
- 2005(11379)
- 学科
- 济(97463)
- 经济(97371)
- 业(95331)
- 企(87412)
- 企业(87412)
- 管理(83430)
- 方法(47383)
- 数学(38493)
- 数学方法(37776)
- 业经(31535)
- 财(29846)
- 农(28985)
- 技术(24304)
- 中国(22832)
- 务(22732)
- 财务(22664)
- 财务管理(22636)
- 企业财务(21379)
- 农业(20714)
- 理论(19660)
- 制(17883)
- 和(17069)
- 划(16743)
- 策(16324)
- 地方(15915)
- 贸(15501)
- 贸易(15490)
- 易(15074)
- 技术管理(14756)
- 学(13727)
- 机构
- 学院(319872)
- 大学(312436)
- 管理(135064)
- 济(131932)
- 经济(129454)
- 理学(116967)
- 理学院(115896)
- 管理学(113789)
- 管理学院(113196)
- 研究(94592)
- 中国(74177)
- 京(64419)
- 财(59872)
- 科学(56819)
- 农(49657)
- 财经(48104)
- 江(48064)
- 业大(46163)
- 所(45266)
- 中心(45219)
- 经(43855)
- 研究所(40856)
- 北京(39552)
- 经济学(39117)
- 农业(38852)
- 州(37637)
- 范(37259)
- 师范(36875)
- 商学(36594)
- 商学院(36269)
- 基金
- 项目(218178)
- 科学(175257)
- 研究(161481)
- 基金(159491)
- 家(137673)
- 国家(136477)
- 科学基金(121012)
- 社会(103851)
- 社会科(98742)
- 社会科学(98716)
- 省(87982)
- 基金项目(84205)
- 自然(78596)
- 自然科(76988)
- 自然科学(76974)
- 自然科学基金(75648)
- 教育(75509)
- 划(71995)
- 编号(65112)
- 资助(64722)
- 创(51176)
- 成果(49694)
- 重点(48682)
- 部(48099)
- 创新(46991)
- 发(46904)
- 课题(44297)
- 业(43844)
- 国家社会(43097)
- 教育部(41971)
- 期刊
- 济(141710)
- 经济(141710)
- 研究(86443)
- 中国(61819)
- 管理(56396)
- 财(50819)
- 农(45160)
- 科学(42837)
- 学报(42061)
- 技术(36593)
- 教育(34370)
- 大学(34053)
- 学学(32341)
- 农业(31677)
- 业经(25704)
- 融(25281)
- 金融(25281)
- 财经(23810)
- 经济研究(22170)
- 经(20628)
- 技术经济(20462)
- 业(20320)
- 问题(18031)
- 统计(17063)
- 科技(16992)
- 策(16959)
- 财会(16226)
- 现代(15523)
- 商业(15260)
- 决策(14260)
共检索到462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政 刘韬
文章提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显示突变级数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模型不需要计算任何指标权重,只根据评价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而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
关键词:
企业创新能力 突变级数法 综合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玉琼 郑镇强
基于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从创新资源获取、创新资源整合以及创新扩散3个方面设计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和数值转换构建改进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同时使评价结果具有绝对数值上的含义,并进一步选取国内71家核电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现阶段我国核电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验证了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在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晓红 彭佳 吴小瑾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价,能够总体判断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客观地分析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状况和地区分布状况;同时,也能够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的成长机理、改善企业的成长环境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突变级数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82家中小上市公司2003年度的成长性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得出了2003年各中小上市企业的成长性排名并对此作了必要的经济分析。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成长性 突变级数法 综合评价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贻新 张光宇 张玉磊 廖丽平
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突变级数法构造了高技术产业技术能力突变评价模型,以中国2008年高技术产业中的5大行业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突变级数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娟 汤湘希
通过剖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构建了包括三个层次共21个指标的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同时选取49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使用突变模型综合测度创新能力,并构建了耦合度模型,以探讨企业创新能力与科研-合力-绩效系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熵值法 突变级数法 创新能力 耦合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娟 汤湘希
通过剖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构建了包括三个层次共21个指标的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同时选取49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使用突变模型综合测度创新能力,并构建了耦合度模型,以探讨企业创新能力与科研-合力-绩效系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熵值法 突变级数法 创新能力 耦合度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伟 杨早立 周文 朗益夫
为了进一步测度评价对象整体的变化速度发展态势,结合已有关于评价对象静态评价模型、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测量模型的研究,以信息集结视角和"激励与惩罚"手段,运用变化速度趋势对变化速度状态进行修正,构建了融合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等变化速度特征的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我国30个省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省区2005年~2011年间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截面静态和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高的东部发达省份,其变化速度上升趋势微弱,甚至不少省份呈现递减状态;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多数地区变化速度上升趋势显著,且上升趋势幅度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孔峰 贾宇 贾杰
VIKOR法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多准则决策折衷方法。本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IKOR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4家企业进行了横向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
关键词:
技术创新 VIKOR 综合能力 评价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柏洲 苏屹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对已有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结构方程、粗糙集理论和数值转换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改进后的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可以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对不符合突变级数要求的指标进行信息和数量的双浓缩,同时综合评价结果具有绝对含义。通过统计年鉴获得相关数据,应用所构建的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对全国省市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得出了各省市的排名情况,同时也验证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田红娜 刘思琦 尹洪艳
将突变级数法和熵值法结合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构建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突变系统类型及利用归一公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模型对中国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到29个制造行业的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及其绿色工艺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的顺序,根据该排序及特点将29个制造行业绿色工艺创新能力划分为较差、差、一般、好、较好共5个水平,并根据各能力水平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廖开际 易聪
基于TRIZ理论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依据TRIZ原理从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社会效益能力五个角度构建,每个指标依照企业经营成果指标计算得出,评价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并基于J2EE技术实现,采用某省企业技术中心数据,得到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实用性极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雷殷
在我国创新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整体呈五层"纺锤式"非均衡分布,空间分异格局由传统阶梯差异向城市群团状差异过渡,且在平稳→振荡→起伏→再平稳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三力"单力优势打造成为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此,不但应注重创新要素的投入,更要注重创新转换的效率;加强中心城市区域协同,形成创新联动发展战略;突出环境与品牌贡献,双管齐下提升创新贡献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林海 郑丕谔
通过对企业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辨析,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获取和开发资源的能力严格相关,通过分析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内经营的特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就可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资源的知识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实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智勇 覃锋
文章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果关系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评价指标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建模和求解。实证研究表明,模型能够有效描述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准确定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评价和改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