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82)
2023(17745)
2022(15310)
2021(14196)
2020(11969)
2019(27164)
2018(26898)
2017(51852)
2016(27855)
2015(30956)
2014(30679)
2013(30130)
2012(27433)
2011(24646)
2010(24408)
2009(22064)
2008(21261)
2007(18569)
2006(15913)
2005(13531)
作者
(78780)
(65661)
(65014)
(62182)
(41805)
(31549)
(29474)
(25617)
(24807)
(23403)
(22402)
(21948)
(20792)
(20472)
(20439)
(20044)
(19545)
(19435)
(18825)
(18790)
(16140)
(16013)
(15906)
(14988)
(14690)
(14535)
(14489)
(14302)
(13236)
(12944)
学科
(112280)
经济(112169)
管理(84648)
(81216)
(68085)
企业(68085)
方法(55267)
数学(48184)
数学方法(47541)
(29865)
中国(28178)
(27856)
业经(25741)
技术(24312)
(24202)
地方(22549)
农业(20309)
理论(19336)
环境(19334)
(19312)
(18738)
贸易(18727)
(18331)
财务(18249)
财务管理(18213)
(18158)
(17425)
企业财务(17365)
(16526)
(16082)
机构
大学(389787)
学院(389492)
管理(158061)
(154725)
经济(151499)
理学(138552)
理学院(137069)
管理学(134527)
管理学院(133812)
研究(125027)
中国(91239)
(81641)
科学(78750)
(68968)
(61875)
(60816)
业大(59801)
中心(57990)
财经(56670)
研究所(55902)
(55577)
(51819)
北京(50796)
(50259)
师范(49714)
农业(48482)
经济学(47077)
(46198)
(45251)
经济学院(42765)
基金
项目(277625)
科学(219965)
基金(202714)
研究(200947)
(176885)
国家(175482)
科学基金(152401)
社会(127638)
社会科(121170)
社会科学(121143)
(109162)
基金项目(107593)
自然(100322)
自然科(98029)
自然科学(98005)
自然科学基金(96271)
教育(93129)
(91675)
资助(83659)
编号(80465)
成果(63256)
重点(61999)
(61073)
(60524)
(58865)
创新(55990)
课题(55334)
科研(53076)
国家社会(52831)
教育部(52617)
期刊
(159452)
经济(159452)
研究(107138)
中国(71426)
学报(62178)
管理(58085)
科学(57305)
(54558)
(51907)
大学(47779)
学学(45158)
教育(43329)
农业(38417)
技术(37286)
(29704)
金融(29704)
业经(27285)
财经(27146)
经济研究(25741)
(23279)
科技(20948)
问题(20635)
(20531)
技术经济(20216)
图书(18956)
(18177)
统计(18096)
理论(17731)
(17381)
商业(17203)
共检索到547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贵  程林林  郎玮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范德成  谷晓梅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24个系统健康性影响因素,运用改进熵值-DEMATEL-ISM组合方法得出2011~2016年中国省际系统健康性得分,并对健康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几年间系统健康性得分水平偏低且存在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区域差异;系统健康性关键影响因素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比、国际竞争力、市场需求、对人员的吸附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竞争力、引进外资和高技术企业数量;关键原因因素借助中层因素的中介传递作用影响关键结果因素最终影响系统健康的9条影响传递路径是关联广泛的主导路径,在改善系统健康性时应优先重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莹莹  刘戒骄  冯雪艳  
构建两阶段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测算中国内地23个省市样本期整体及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并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空间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创新生态环境对其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整体与创新研发阶段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呈M型变化趋势,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较低,呈W型变化趋势;创新生态环境与创新效率具有强正向空间相关性,说明地理邻近空间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整体创新阶段,劳动力素质、政府支持均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而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正相关;在研发创新阶段,人均GDP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除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外,其余影响因素与创新效率均正相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菲菲  童奕铭  黄鲁成  
随着产业创新活动开放性不断增强及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四螺旋模式逐渐成为产业协同创新主流模式。当前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多建立在三螺旋模式上,作为反映市场采纳接受程度与公众需求的第四螺旋测度指标应纳入创新生态系统有机性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体现当前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评估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四螺旋模式出发,采用协同学与生态学概念及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机性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四螺旋多维度视角评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性和动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四螺旋创新协同性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协同程度普遍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地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进化空间差距悬殊,第四螺旋创新动能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还需加大引导与宏观调控力度,在维持多主体利益平衡的同时,充分发挥第四螺旋作用,努力实现各创新螺旋积极效应最大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煜华   张云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2)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3)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宋华  陈思洁  
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健康创新生态系统所需具备的系统层次的基础核心能力。参照前人对企业核心能力维度的研究,构造了包括协调能力、知识触达能力以及创新扩散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层次核心能力模型,强调这三种能力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性、协同演化以及适应性的基本要求。实证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能力、知识触达能力以及创新扩散能力都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创新扩散能力还在另外两种能力作用中具有中介效应,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创新扩散能力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贻新  张光宇  张玉磊  廖丽平  
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突变级数法构造了高技术产业技术能力突变评价模型,以中国2008年高技术产业中的5大行业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伊辉勇  曾芷墨  
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可以促进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并缓解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Brusselator模型进行经济学转译,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二维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推导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并可进一步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的过程。采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相应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形成耗散结构,大部分地区虽未形成耗散结构但正向耗散结构演进;样本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二维框架整体呈现"Ⅲ象限→Ⅱ象限→Ⅰ象限"的演化趋势,且"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的评价值趋于提高,同时各地也具有不同的耗散演化特征。在增加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创新环境的改善,并积极构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各地区既要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也应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和东  王少强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抵抗力、恢复力、环境适宜4个维度测度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存在地理上非均衡性,呈现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健康度大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基于健康度的发展趋势,可将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分为稳定型、波动型、提升型和下降型,其中北京的健康度在2009、2015和2020年均排名第一;健康度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健康度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突破正向调节健康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调节效应均边际递增。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等举措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瑶  张光宇  
构建基于“环境-网络-主体”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预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展开时空双维度的系统健康性评价、异质性原因探索和警情信息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较低,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借助K-means聚类分析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端均衡类、高端失衡类、中高端均衡类、中端均衡类、中端失衡类以及劣势显著类,其中处于高端均衡类仅涵盖江苏、广东和北京等省市,而劣势显著类的省市数量高达12个;(3)从警情变化来看,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以密切关注和亮牌警告居多,亟需加强不同警情下的数字创新管理,采取分类响应举措,优化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王欣  
文章针对高技术产业的内涵特点,从全局性、创新性、先导性和动态性四个层面上,构建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9—2012年数据,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我国五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差异进行综合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艳  陈晓宏  张鹏飞  
目前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面有层次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判等诸多方法,但有些方法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大或计算过程过于复杂。介绍了突变理论用于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步骤,该法不需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它只考虑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避免了直接使用难于确定且主观性较大的“权重”概念,因而显得简易。同时,突变级数是一种多维模糊隶属函数,用它来计算通常模糊数学的多目标评价决策问题,就更适宜和更准确。以广东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实例,引用相关文献中的数据构建了适用于突变级数法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理论中的归一公式,计算了广东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得分,发现健康排名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文章同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秀梅  
本文以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集群社会资本、企业创新绩效为基本研究要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及所提出的假设,数据来自于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中121家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研究结果表明这几个要素之间存在较复杂的作用关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