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84)
2023(17338)
2022(14504)
2021(13467)
2020(11245)
2019(25698)
2018(25443)
2017(49505)
2016(26797)
2015(30192)
2014(30015)
2013(29176)
2012(26277)
2011(23360)
2010(23163)
2009(21156)
2008(20391)
2007(17746)
2006(15524)
2005(13583)
作者
(74896)
(62559)
(61967)
(59237)
(39675)
(29879)
(28193)
(24502)
(23831)
(22006)
(21287)
(21064)
(19773)
(19432)
(19363)
(19065)
(18701)
(18545)
(17903)
(17834)
(15285)
(15210)
(15014)
(14274)
(13936)
(13888)
(13736)
(13650)
(12479)
(12221)
学科
(105355)
经济(105209)
管理(80507)
(76112)
(63030)
企业(63030)
方法(48385)
数学(42169)
数学方法(41606)
(30667)
(29301)
中国(29119)
业经(25015)
(23051)
(21634)
地方(20943)
农业(20424)
(18465)
财务(18382)
财务管理(18342)
理论(17453)
企业财务(17419)
(17266)
贸易(17257)
(16730)
环境(16687)
技术(16663)
(16469)
(16318)
(16117)
机构
大学(375650)
学院(373394)
管理(149438)
(148573)
经济(145314)
理学(130121)
理学院(128701)
管理学(126289)
管理学院(125612)
研究(121202)
中国(88940)
(79070)
科学(74547)
(69796)
(58656)
(57794)
财经(56066)
业大(55531)
中心(55389)
(54071)
研究所(53430)
(51039)
(49330)
北京(49074)
师范(48872)
经济学(45328)
农业(44843)
(44669)
(43360)
财经大学(41925)
基金
项目(262035)
科学(207752)
研究(192093)
基金(191760)
(166459)
国家(165114)
科学基金(143461)
社会(122592)
社会科(116250)
社会科学(116223)
基金项目(102216)
(101807)
自然(93209)
自然科(91067)
自然科学(91046)
自然科学基金(89368)
教育(88719)
(85542)
编号(78242)
资助(77881)
成果(62668)
重点(58329)
(57926)
(54947)
(54518)
课题(53392)
创新(50959)
国家社会(50812)
教育部(50201)
(50185)
期刊
(159819)
经济(159819)
研究(108324)
中国(69121)
学报(57694)
管理(54598)
(53997)
科学(53620)
(53296)
大学(45019)
学学(42356)
教育(40923)
农业(36391)
技术(33026)
(30052)
金融(30052)
财经(27130)
业经(26700)
经济研究(24970)
(23128)
问题(21428)
图书(18583)
(17920)
科技(17811)
(17721)
理论(17694)
技术经济(17281)
现代(16813)
实践(16143)
(16143)
共检索到533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小斌  邵燕斐  
本文使用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0-1权重矩阵、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与经济权重矩阵,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检验了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省域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城镇化水平会受到邻近省域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影响;省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趋同,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高值集聚区,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率的低值集聚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三产业、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与医疗保健支出对城镇化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进程有负面影响作用。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萌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季小妹  武红智  
为更好发挥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城乡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涵、明确动力机制类型基础上,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比较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特征和差异,评价其不足,提出以下努力方向:(1)加强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创新;(2)细分不同类型动力对城镇化作用的机理研究;(3)推进不同动力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4)强化动力机制对于城镇功能提升的研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华林  李爱国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建立"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与动力机制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数据证实个体在安居和乐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产生"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进而在心理层面实现"城市化"。"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是"人的城市化"的心理基础和精神驱动力;良好的"社会交往"是"人的城市化"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驱动力;安居和乐业是"人的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物质驱动力。循此机理,"人的城市化"应该以农村转移人口的安居和乐业为根本,以促进社会交往为核心手段,以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新华  
融合分工原理、复杂系统理论和演化分析方法,探究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及其动力机制可以发现:(1)城镇是一个拥有自适应能力的分工网络;(2)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层次;(3)城镇化动力源于个体自组织与政府他组织的耦合;(4)智慧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和管理,尤其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5)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主要由政府来调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泰城  张小青  
城镇化滞后对中部地区经济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这是中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特点,探讨了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机制,提出了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可供选择的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晓梅  赵文彦  
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首先应回答我国的城镇化究竟是"人"(市场要素配置)的城镇化还是"人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城镇化?本文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分析经济系统外部干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采用1978~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通过构建VECM模型,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两个外生变量内生化,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一起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长期持续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最高;经济系统的外部干预不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行政性资源配置虽然初期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但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鹤松  
中国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是人民,这主要由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决定。文章从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视角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理念,树立人本思想;深入推进"四化"互动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小成  
空间正义是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的题中之义。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生产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内涵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位一体的空间正义价值。空间非正义是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与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由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符合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坚持空间正义的实践性要求。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实现空间正义为价值要求加强空间生产及其治理,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在经济层面构建创新驱动机制,在政治层面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在社会层面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在文化层面构建开放包容机制,在生态层面构建绿色发展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景普秋  张复明  
资源型城镇组群是指空间上毗邻、产业类型接近、相互之间联系密切的多个资源型城市以及城镇组合而成的专业型城镇组群。其动力机制兼有城市群演进的一般特征与资源型城镇组群演进的特殊性。本文以山西省介孝汾城镇组群为例,从城镇组群空间演进的动力因素、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因素、资源型城镇组群人口城镇化演进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城镇职能分工与资源型经济对城镇组群演进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资源型城镇组群人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化趋势,最后指出:资源型城镇组群必须走职能扩张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郝文渊  关鸿  马正南  李文博  徐瑾  
借鉴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四维视角分析方法,构建城镇化动力因子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西藏2000—2015年城镇指标体系的数据,对西藏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面板分析表明:行政动力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次之,外部动力的作用较弱,西藏城镇化发展更多地依靠中央和各省援藏资金、项目来推动。时序分析表明:1)近年来,西藏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动力的贡献度在逐步降低,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的贡献度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外部动力有明显的上升。2)城镇化发展的各个动力,有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林  龚新蜀  
城镇化的动力结构是由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的。文章按照三次产业推动城镇化的逻辑顺序,构建了新疆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指标体系:第一产业发展形成的推动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推进形成的二级动力或者叫做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形成的后续动力。通过对各动力因素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各动力因素对新疆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信东  赵安顺  
本文针对农村城镇化问题,分析了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及制约农村城镇化的因素,指出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在于吸纳资金,吸纳资金的关键在于适宜的社区经济发展政策和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