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76)
2023(18365)
2022(15815)
2021(14816)
2020(12275)
2019(28380)
2018(27928)
2017(53888)
2016(29172)
2015(32629)
2014(32548)
2013(31870)
2012(29259)
2011(26035)
2010(25884)
2009(23393)
2008(22494)
2007(19396)
2006(16629)
2005(14147)
作者
(83006)
(69116)
(68462)
(65703)
(44168)
(33354)
(31252)
(27060)
(26394)
(24576)
(23757)
(23257)
(22058)
(21664)
(21545)
(21188)
(20520)
(20474)
(19936)
(19801)
(16977)
(16872)
(16735)
(15888)
(15412)
(15360)
(15343)
(15153)
(13902)
(13686)
学科
(116431)
经济(116311)
管理(83124)
(78435)
(65341)
企业(65341)
方法(55748)
数学(49097)
数学方法(48280)
中国(31061)
(30872)
(29575)
地方(26504)
(26094)
业经(25577)
农业(20894)
理论(20325)
(20151)
(19408)
财务(19319)
财务管理(19280)
(19131)
贸易(19113)
(18493)
企业财务(18292)
技术(17930)
环境(17671)
(17578)
(15923)
银行(15877)
机构
学院(404879)
大学(404656)
管理(160467)
(155660)
经济(152134)
理学(140518)
理学院(138894)
管理学(135932)
管理学院(135206)
研究(132218)
中国(96314)
(85599)
科学(85077)
(70089)
(66486)
(65192)
业大(62829)
中心(61020)
研究所(60017)
(59800)
财经(57278)
(54432)
师范(53836)
北京(53000)
(52203)
农业(52070)
(49273)
(47747)
经济学(47089)
技术(43729)
基金
项目(289023)
科学(227921)
基金(210014)
研究(207395)
(184147)
国家(182685)
科学基金(157926)
社会(130032)
社会科(123256)
社会科学(123225)
(113698)
基金项目(111757)
自然(105354)
自然科(102978)
自然科学(102955)
自然科学基金(101072)
教育(96756)
(95917)
资助(86911)
编号(83916)
成果(66469)
重点(65014)
(62929)
(61220)
(59820)
课题(58154)
创新(55848)
科研(55651)
教育部(53974)
大学(53708)
期刊
(161578)
经济(161578)
研究(112882)
中国(74239)
学报(66626)
科学(60746)
(58791)
管理(57254)
(53814)
大学(50377)
学学(47511)
教育(46314)
农业(40541)
技术(37193)
(30412)
金融(30412)
业经(27455)
财经(26917)
经济研究(26140)
(23008)
问题(22429)
(21516)
图书(20706)
(19600)
科技(19464)
统计(19253)
技术经济(19164)
资源(18904)
(17734)
理论(17686)
共检索到570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虹   李超骕   曾献君  
文章以粤闽浙三省204个市县为例,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空气质量指数(AQI)时空分布特征,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城市形态等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粤闽浙三省年空气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空气污染热点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北部、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空气质量较好的冷点主要在福建省东北部。(2)季节尺度上,AQI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3)回归模型显示:城市用地结构越均衡越能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对空气质量改善作用不明显;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市、县,空气质量越容易得到改善,且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优于县城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交通因子、建成区用地规模对空气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夏季高温将加剧空气污染;年最高温平均值、年降水总量、植被覆盖指数对空气质量有改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乔杉  谢胜蓝  刘金山  夏强  
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日益发展,使城市空气质量的宏观调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建立了关于空气质量的似乎不相关(SUR)模型,采用Jeffreys's的不变先验分析直接蒙特卡罗(DMC)方法,计算各参数的贝叶斯后验密度和未来值的预测密度。对中国厦门市区三项污染指标及四项外部驱动因素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其与贝叶斯分层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席鹏辉  梁若冰  
目前缺乏中国地区间环境移民的有效证据,这可能受样本数据和实证策略的限制。环境移民提高了宏观地区的住房需求,本文选择住房销售面积作为人口代理变量,并根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了模糊断点回归(FRD)。结果表明模范城市增加了住房销售面积,这也得到了常住和户籍人口的证据支持,同时户籍政策抑制了模范城市人口的增长;最后,"申请效应"和"就业效应"检验排除了环境移民效应来自其他途径的可能。政府在制定经济与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对人力资本流动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春  郭美红  瞿君  李金雨  
选用2013~2014年125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将城市按照空间和时间分成西部地区、沿海地区、2014年、2013年等多个组,建立空气质量结构模型。经多组分析发现:PM_(2.5)已成当前城市环境污染元凶,PM_(10)、臭氧、SO_2、NO_2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城市空气污染得到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好的主要城市为海口等,最后提出了改善和治理空气污染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乐平  吴小花  
为推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明确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本文对2011-2021年研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深入分析,总结发现:近年来,研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理论与方法融合创新明显,研究对象从中心城市向城市群、经济圈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从“宏观引领”到“微观调控”全方位提升;未来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的研究,将会继续关注中心城市的双效驱动力,重点探索联动效应、评价机制与治理路径,践行“双碳”目标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月  韩爱华  邹苗苗  
文章扩展了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在中国省域空气质量生态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质量生态价值估算。为提高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在Tobit模型估计时采用对称修剪最小二乘法;同时,考虑到个体效应,首次将AQI数据作为控制变量进行模型估计。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云南省空气质量生态价值为550.91亿元;家庭月均收入、是否曾受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显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月均收入、是否曾受空气质量影响、是否为云南省常住人口因素对支付意愿金额具有显著性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怡青  曲凌雁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聚焦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以城市自身的自组织机制解决产生于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首先对城市形态及空气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选取了现有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它们进行表征,分别总结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指标例如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形状与空气质量之间关系,并梳理了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其他城市特征。继而从交通、住房和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性背后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一个以概念界定、指标选取、相关性分析和机制探究为内容的研究框架,并指出了这个问题未来的研究前景与重点方向。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方晓萍  陈秀銮  褚琦  成佳祺  陈赛昭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六大污染物和11个影响空气质量指数的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因素。针对空气质量相关数据的特性,将粒子群算法和万有引力算法结合的混合算法(PSOGSA)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进行组合,建立PSOGSA-LSTM组合预测模型,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检验,并与传统的LST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将其应用于长江经济带100个城市未来7天的空气质量指数预测。研究结果表明,PSOGSA-LSTM模型相比传统的LSTM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维洋  张颂嘉  沈会涛  王仁德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加剧,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回顾了空气质量评价发展历程,阐述了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现状。应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模糊评价方法与灰色聚类分析法进行结合,根据各污染物的特点构造不同污染物属于不同污染级别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各种污染物属于不同污染级别的隶属度及加权隶属度,最后依据全部污染物属于不同污染级别确定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肃昌  马素琳  
基于动态面板GMM方法,以EKC曲线为基础建立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发现:全国来看,省会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呈倒N型,城市产业发展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在不同区域城市间存在差异,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会显著恶化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因素总体上是显著的但分区域而言不显著且作用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晓文  蒋洪迅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具备递归记忆任意长度时间窗历史数据的能力,特别适用于上述特征的时间序列预测。通过与应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的多重对比实验,表明LSTM预测模型在空气质量指数低于200时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在35个检测站预测时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以及5种变长时间窗数据输入条件下具有更好的稳健性等优点。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邓国取   陈虎  
为提高短期空气质量预测(SAQF)水平,合理预测空气质量指数(AQI),本研究基于全国495个城市的气象数据,运用PSO-SVR算法构建了一种新的混合预测模型。混合PSO-SVR不仅对数据进行了非等权的降维处理,又兼顾了数据的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非等权聚类混合PSO-SVR模型输出结果的RMSE和MAPE平均值优于传统SVR,GA-SVR,BPNN,XGBoost和LSTM模型,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模型优越性及带来的研究价值;探究经济社会环境中工业化和城市化因素对AQI造成的影响,统计9个城市空气质量预测误差率在10%以内的占比超过了70%,进一步验证该模型可提高空气质量的预测精度,从而使空气质量指数更好地服务政府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等相关群体。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