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7)
- 2023(14268)
- 2022(12171)
- 2021(11466)
- 2020(9807)
- 2019(22757)
- 2018(22523)
- 2017(43344)
- 2016(23319)
- 2015(25957)
- 2014(25336)
- 2013(24865)
- 2012(22795)
- 2011(20401)
- 2010(20042)
- 2009(18357)
- 2008(17882)
- 2007(15782)
- 2006(13260)
- 2005(11317)
- 学科
- 济(94662)
- 经济(94578)
- 管理(67800)
- 业(66061)
- 企(55069)
- 企业(55069)
- 方法(44433)
- 数学(39401)
- 数学方法(38918)
- 中国(25975)
- 农(25188)
- 财(24078)
- 地方(22002)
- 业经(20157)
- 技术(19578)
- 学(18102)
- 农业(16878)
- 制(16779)
- 贸(16226)
- 贸易(16216)
- 易(15652)
- 务(15389)
- 财务(15346)
- 财务管理(15310)
- 理论(14767)
- 企业财务(14468)
- 环境(14035)
- 和(13736)
- 银(13329)
- 银行(13298)
- 机构
- 学院(317842)
- 大学(317021)
- 济(129792)
- 管理(127154)
- 经济(126994)
- 理学(110826)
- 理学院(109541)
- 管理学(107643)
- 管理学院(107008)
- 研究(101546)
- 中国(75941)
- 京(65680)
- 科学(62956)
- 财(57598)
- 农(49376)
- 所(48908)
- 中心(48865)
- 江(47433)
- 业大(46871)
- 财经(46709)
- 研究所(44793)
- 经(42387)
- 范(42085)
- 师范(41668)
- 北京(40184)
- 经济学(39964)
- 州(39505)
- 农业(38791)
- 院(37559)
- 经济学院(36280)
- 基金
- 项目(222286)
- 科学(177210)
- 基金(162495)
- 研究(161458)
- 家(140935)
- 国家(139764)
- 科学基金(122235)
- 社会(103718)
- 社会科(98405)
- 社会科学(98380)
- 省(88843)
- 基金项目(87827)
- 自然(80099)
- 自然科(78336)
- 自然科学(78317)
- 自然科学基金(76924)
- 教育(74890)
- 划(74038)
- 资助(64698)
- 编号(64634)
- 成果(50626)
- 创(50576)
- 重点(49796)
- 部(48687)
- 发(48059)
- 创新(46630)
- 课题(44520)
- 科研(42952)
- 国家社会(42911)
- 教育部(42049)
- 期刊
- 济(135300)
- 经济(135300)
- 研究(87881)
- 中国(58291)
- 学报(46092)
- 财(45909)
- 管理(45494)
- 科学(44840)
- 农(42791)
- 大学(35343)
- 学学(33272)
- 教育(32088)
- 技术(29889)
- 农业(29005)
- 融(25238)
- 金融(25238)
- 业经(22738)
- 财经(22302)
- 经济研究(21571)
- 问题(19705)
- 经(19179)
- 技术经济(16656)
- 业(16579)
- 科技(16079)
- 统计(15343)
- 策(15163)
- 资源(15123)
- 图书(14847)
- 版(14771)
- 商业(14534)
共检索到450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嘉平 黄慧明 陈晓明
随着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创新也将成为国内城市主要的城市职能。对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结构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州为例,基于网络开放的个体专利申请受理数据,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和空间网格化手段,探索了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的新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创新空间呈现出中心极化和空间扩散趋势并存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转变、创新主体分布和政府决策是影响广州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创新产出 空间网格 空间结构 演变 广州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宏
中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梧州为例陈宏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以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区位特征及其组合规律为范畴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上城市发展过程不同,表现形态各异,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而言,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在的规律,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结构 演化 优化 苏州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文博 刘洪杰 田雪婷 李宝林 曹伟宏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使城市下垫面发生改变,自然景观的大幅减少与人工建筑的大规模增加,给城市气候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环境气候图作为分析与调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城市环境气候状况的工具与平台,拓展了城市气候信息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针对目前中国华南地区城市环境气候研究缺乏多要素图层、多技术方法综合分析的现状,充分考虑到不同要素对环境气候影响程度的差异,论文结合已有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编制方法,选择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广州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多环境要素、多评估时段、多技术方法的复杂下垫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系统,利用专业气象插值、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广州市空气质量、热负荷与通风潜力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广州空气质量和热负荷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通风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而季节变化微弱。通过进一步叠加分析各环境要素,将广州环境气候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最适宜类型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林地与城间耕地,最不适宜类型位于天河、越秀、荔湾的城市核心区以及白云、增城的工业密集区,形成"北优南劣"的环境气候空间格局。最后,以环境气候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各气候类型所在区域的简要规划措施,为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与建设方向。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郭仪 余文忠
介绍了物流节点及城市物流空间结构特征的概念,并对柳州市5个行政区域的物流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城市物流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城市现代物流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伟力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蒋文伟 梅艳霞 郭慧慧
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3.3)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宁波市鄞州区的首南街道、钟公庙街道、中河街道城市景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宁波市鄞州区的城市结构特点,将研究区的城市景观分成8类。对研究区城市景观的空间组成、空间属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GIS对研究区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影响范围的分析。结果表明:首南街道公共建设景观和农业景观斑块面积比例最大,基本满足其作为鄞州区行政中心的城市职能,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较高;钟公庙街道工业景观较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产业调整以及旧城改造是提升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中河街道居...
关键词:
空间结构 绿地空间 宁波市鄞州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蔡安宁 刘洋 梁进社 张伟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佳洺 张文忠 马仁峰 马笑天 余建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城市内部适宜承载创新活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空间是孕育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文章梳理并对比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科主流论著,发现核心要素、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环境、创新支撑条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方面,它们映射城市的产业集聚区、科研院所、自然环境等八大类空间载体,构成了创新空间潜力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杭州为例,基于单要素分析与多要素综合识别得出城市创新空间潜力的格局,发现杭州市区形成钱塘江沿岸地区和未来科技城向东延伸至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两条高发展潜力创新轴带,前者优势在于创新环境和支撑条件,后者优势在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科技基础设施。
关键词:
企业创新 创新空间潜力 杭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洁 吕永强 沈体雁
基于北京都市区的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应用点模式分析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通过对比去除就业中心前后的集聚度,探讨就业中心对不同产业的集聚作用。研究发现,在北京市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下,所有产业均表现为集聚分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主中心内呈现明显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内部产业间倾向于邻近分布,主中心内产业邻近度更高;从主次中心来看,主中心对金融及商务服务行业具有较强吸引力,而郊区次中心产业分布相对分散,需进一步强化集聚能力。
关键词:
多中心 点模式 空间联系 北京都市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利林 王建英
研究目的:从空间认知的视角解析老城区不同用地类型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状态与组合关系。研究方法:以泉州古城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空间分析法与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泉州古城以交通干道为骨架的"田"形交通网络框架已经初具雏形,4个尺度的商业空间结构均较易辨认与理解,各类公共服务用地为迎合其功能需求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空间位置,居住用地在拓扑半径为300 m时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部集聚核,并且在古城范围内居民步行出行的距离在1000 m左右;为加强泉州古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采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以提升交通用地的通达能力、改善混乱的街巷体系以创建层次分明的商业空间、优化公共服务用地结构以满足旅游开...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城市用地结构 空间句法 老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强 曹诗怡 聂承锋
居住与商业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要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紧密相关。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从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了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发展不匹配和居住空间布局与商业业态布局不匹配是长沙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探索和建立我国城市规划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居住空间结构 商业空间结构 GIS 长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车前进 曹有挥 马晓冬 姚士谋 郭垚
基于迭代原理的城市形态分形研究方法,运用分形维数(相关维数、半径维数、膨胀维数)和标度曲线,定量分析了徐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定量揭示城市用地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结构,标度曲线可以定量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各类用地的标度行为,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测度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徐州城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空间分布的均质程度在逐渐增强,但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分布的均质性较差;随着城市的扩张,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表现出显著的外迁趋势,市中心区的商服功能则进一步加强,城市由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形成明显的"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布局的圈层结构,并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商服中心;...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标度曲线 分形 分维 徐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涛 韩清颖
在中国,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实践,历经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常用工具"。虽然各地跟风推进网格化管理实践,但却未洞察它的本质与运行逻辑。从广州市越秀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案例来看,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技术系统、管理流程、业务下网格、监督控制等环节较之于传统社区管理有着明显的优势,但目标的复制性和动力的被动性、资源配置中资源的依赖性和技术的非相宜性以及效果评估中效率的狭义性和不佳的自治性又彰显了某种程度的行政管理"回归"。这反映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手段现代化必须与治理生态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犯急躁冒进的"形而上学错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谷艳博 宗会明
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生产网络进一步深化,物流业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物流业发展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在理论层面上,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加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同时为城市扩张提供动力,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空间上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化,缩小城市内部区域差异。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具体探讨江北区物流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产生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