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9)
- 2023(12270)
- 2022(10223)
- 2021(9557)
- 2020(7972)
- 2019(18251)
- 2018(17729)
- 2017(35000)
- 2016(18303)
- 2015(20010)
- 2014(19366)
- 2013(18872)
- 2012(16999)
- 2011(14832)
- 2010(14182)
- 2009(12354)
- 2008(11474)
- 2007(9355)
- 2006(7591)
- 2005(6004)
- 学科
- 济(77506)
- 经济(77437)
- 管理(50491)
- 业(48127)
- 企(39206)
- 企业(39206)
- 方法(35171)
- 数学(31549)
- 数学方法(31100)
- 农(20636)
- 中国(20451)
- 地方(18948)
- 业经(17498)
- 财(17498)
- 农业(13829)
- 学(12683)
- 技术(12464)
- 产业(12396)
- 制(12010)
- 贸(11854)
- 贸易(11847)
- 环境(11751)
- 易(11414)
- 务(11196)
- 财务(11150)
- 财务管理(11126)
- 理论(10777)
- 企业财务(10472)
- 和(10323)
- 划(9524)
- 机构
- 学院(241792)
- 大学(239750)
- 济(100834)
- 管理(99487)
- 经济(98839)
- 理学(88263)
- 理学院(87242)
- 管理学(85699)
- 管理学院(85244)
- 研究(74103)
- 中国(53762)
- 京(48440)
- 科学(45369)
- 财(42588)
- 中心(36066)
- 财经(35624)
- 业大(35258)
- 农(34211)
- 江(33242)
- 所(33061)
- 经(32622)
- 范(32120)
- 师范(31805)
- 经济学(31592)
- 研究所(30504)
- 经济学院(28803)
- 北京(28716)
- 院(28262)
- 财经大学(26832)
- 农业(26809)
- 基金
- 项目(180767)
- 科学(145927)
- 基金(134493)
- 研究(132000)
- 家(116022)
- 国家(115098)
- 科学基金(102337)
- 社会(87465)
- 社会科(83194)
- 社会科学(83175)
- 基金项目(73191)
- 省(71136)
- 自然(66497)
- 自然科(65051)
- 自然科学(65040)
- 自然科学基金(63868)
- 教育(60380)
- 划(59235)
- 资助(52610)
- 编号(52070)
- 重点(40349)
- 发(40056)
- 部(39809)
- 成果(38935)
- 创(38823)
- 国家社会(36948)
- 创新(36274)
- 教育部(34951)
- 课题(34767)
- 人文(34762)
- 期刊
- 济(100896)
- 经济(100896)
- 研究(64575)
- 中国(38169)
- 管理(34778)
- 科学(32959)
- 学报(32410)
- 财(32354)
- 农(29754)
- 大学(26271)
- 学学(24997)
- 技术(22297)
- 农业(20642)
- 教育(20367)
- 业经(18412)
- 财经(16511)
- 经济研究(16390)
- 融(15959)
- 金融(15959)
- 问题(15495)
- 经(14369)
- 资源(12164)
- 科技(11663)
- 技术经济(11639)
- 发(11606)
- 现代(11361)
- 商业(11287)
- 版(10735)
- 统计(10698)
- 策(10593)
共检索到324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庆 曾菊新
考虑到空间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与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相结合,构建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对武汉城市群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定量诊断。研究发现:2000—2010年,除武汉、黄石、鄂州3市具有产业结构效应外,武汉城市群其余6个城市均未形成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城市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大部分城市还未能从群域产业重组和专业化分工中获取足够多的效益,部分城市尚未形成空间区位效应;相对于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更具稳定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俞艳 童艳 胡珊珊 柯圆圆
依据空间关系界定距离衰减系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以武汉城市群为例,验证了该修正模型在测度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修正引力模型能较准确地测定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武汉城市群中,武汉市对外辐射网络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城市尚处弱势,"一城独大"态势愈加显著。据此,认为武汉城市群需要加强副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杨俊 姚小薇
以2012年武汉城市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出城市圈内城市质量、城市间引力矩阵和城市发展潜力值;结合基准地价对城市发展潜力值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准地价同城市发展潜力指数具有极强相关性,说明引力模型在地价空间结构研究中具有适用性;通过对工业地价异常值的修正,说明引力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对已有基准地价合理程度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对未知基准地价的城市进行地价水平预测,为城市地价评估方法在理论上作有效的补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周国华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沂 沈昊婧 贺灿飞
城市群发展是当今世界竞争的主题。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构建的城市群发展3D(Density,Distance and Division)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武汉城市群,在城市群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中,经济密度最重要;(2)距离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还较小;(3)整合在省内城市群影响不大,因此,现阶段增加城市群内经济密度和缩短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距离比整合内部资源更为重要。3D框架为我们审视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武汉城市群 密度 距离 整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柯善淦 卢新海
以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并结合GWR模型对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各类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基尼系数处于"极低"和"低"水平;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已实现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上述现象意味着,随着武汉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发展型消费一体化趋势正在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心"和"外群"差异。认为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力 刘耀林
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扩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城市群的扩张模拟也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在传统的城市扩张模拟中,CA(cellular automaton,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其独特的规则简单,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在城市扩张模拟方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CA模型主要应用于对单一城市的扩张模拟,对大范围区域内城市群的综合扩张模拟精度不高.该文引入了城市流模型对传统CA模型加以改进,将空间相互作用力量化并嵌入CA模型的转换规则中,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应用改进模型模拟了
关键词:
城市流 CA模型 城市群 城市扩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凯 刘涛 曹广忠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动态识别三大典型城市群空间范围,探讨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建立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一般过程模型。研究发现: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扩展到苏北和浙南地区,而且沿长江扩展到安徽的沿江区县,江淮城市群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网络化的城市群正在形成;在行政分割的制约下,成渝城市群实际上是由相互分割的成都城市群和重庆都市区组成;武汉城市群受到更多的政策性引导,正以武汉、宜昌、襄阳为支点形成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尽管经济力量是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制度因素、自然条件等对于中国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影响同样极其重要,在城市群发育的不同阶段,城市群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韩璟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创琳 蔺雪芹
武汉城市群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构建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指标体系,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模型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模型建立了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模型,利用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9市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研究认为: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生态状况诊断的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伴随城镇用地扩张和土地利用转化,城市群生态...
关键词:
武汉城市群 空间扩展 生态状况诊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