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74)
2023(18909)
2022(16118)
2021(15168)
2020(12493)
2019(28627)
2018(28474)
2017(54285)
2016(29399)
2015(33068)
2014(33185)
2013(32189)
2012(29620)
2011(26720)
2010(26605)
2009(24120)
2008(23235)
2007(20436)
2006(17966)
2005(15409)
作者
(84286)
(70806)
(69837)
(66689)
(44504)
(34022)
(31752)
(27833)
(26860)
(24736)
(24055)
(23785)
(22370)
(21996)
(21769)
(21459)
(20963)
(20758)
(20167)
(20052)
(17437)
(17301)
(17086)
(16329)
(15858)
(15592)
(15583)
(15494)
(14255)
(14155)
学科
(120736)
经济(120595)
(80539)
管理(78761)
(58451)
企业(58451)
(52502)
方法(51272)
数学(44350)
数学方法(43743)
农业(34965)
中国(31090)
业经(29956)
地方(29123)
(28228)
(26840)
(22449)
理论(20238)
(19549)
贸易(19538)
(18882)
环境(18285)
(17824)
技术(17818)
(17050)
银行(16999)
(16704)
(16658)
(16525)
金融(16516)
机构
学院(411955)
大学(409675)
(161029)
管理(160533)
经济(157391)
理学(139985)
理学院(138353)
研究(138016)
管理学(135599)
管理学院(134858)
中国(103167)
科学(88599)
(86815)
(82763)
(71810)
(68851)
业大(67579)
中心(64097)
农业(63675)
研究所(63114)
(61128)
财经(57581)
(56575)
师范(56026)
北京(53768)
(52557)
(50641)
(49106)
经济学(47548)
师范大学(45119)
基金
项目(290021)
科学(227924)
研究(211725)
基金(209249)
(183267)
国家(181688)
科学基金(155917)
社会(133020)
社会科(125561)
社会科学(125528)
(114544)
基金项目(111750)
自然(101701)
自然科(99247)
自然科学(99222)
自然科学基金(97390)
教育(96745)
(95911)
编号(87553)
资助(84601)
成果(69732)
重点(65018)
(63097)
(62739)
课题(60075)
(59825)
创新(55811)
科研(55266)
国家社会(54559)
教育部(53515)
期刊
(179090)
经济(179090)
研究(116591)
(81445)
中国(79998)
学报(69039)
科学(62911)
农业(55371)
管理(54635)
(53321)
大学(52825)
学学(49965)
教育(47128)
技术(36083)
业经(34670)
(34345)
金融(34345)
财经(26767)
(26334)
经济研究(26196)
问题(24802)
(22878)
(22050)
图书(20887)
科技(20362)
资源(20194)
业大(18959)
技术经济(18838)
理论(18423)
现代(17968)
共检索到597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菲  杨庆媛  樊天相  冯应斌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万群  刘怡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宿瑞  王成  
村落空间网络是以农村居民点为节点、线性设施为依托、节点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网络。开展村落空间网络及其节点中心性研究能够理清节点在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与影响范围,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整体网络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村落空间网络,进而辨析网络中心点及其辐射强度与辐射范围,厘定出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重组模式。结果表明:①村落空间网络具有典型的非均衡层次结构、小世界特征与无标度特性,网络整体的联系程度较低;②依据中心点的辐射能力划分其等级,形成Ⅰ级中心点、Ⅱ级中心点和Ⅲ级节点共同作用的网络节点体系;③基于此,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影响层次,构建了中心村(Ⅰ级中心点)扩散型、基层村(Ⅱ级中心点)增长型、散居农村居民点(Ⅲ级节点)挖潜型3类优化重组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婷婷  冯应斌  
[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3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尹娟  邱道持  潘娟  
研究目的:以双林村为例,从村域尺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时序研究,为制定土地开发复垦等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GIS技术,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双林村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近期居民点复垦面积88994.30 m2,占总复垦面积的32.48%,中期居民点复垦面积117161.03 m2,占复垦总面积的42.76%,剩下24.76%的复垦居民点为远期复垦对象,面积共67842.23 m2。同时,双林村各个合作社三个时段农村居民点复垦面积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以行政村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评价单元,开展村域尺度的居民点用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骥  刁承泰  
为了更好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土地资源,使人地关系更加协调发展,需要对居民点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为实例,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率等用地要素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农村人口的数量。结合对农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的探讨最终得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总体规模。研究显示,重庆市永川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偏大,在用地规划中需对农居点用地规模进行大幅削减以完善用地结构。对预测过程的讨论与结果的检验,试图构建区县一级土地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的研究方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光银  张孝成  刁承泰  王锐  陈令  
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状数据以及合川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点呈"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布局随地貌、地域差异明显,且布局散乱;人均用地接近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土地闲置严重,其中闲置农村居民点用地还具有分散、块小、有一定坡度、交通不便等特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国玮  蔡玉梅  郭旭东  张衍毓  
研究目的:通过对重庆市燕坝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的研究,探讨公共参与下旨在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利益和维护乡村文化的农村居民点调整的流程及方法。研究方法:基于问卷与访谈的公共参与法。研究结果:燕坝村农村居民点调整后节约集约利用了农村土地,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研究结论:燕坝村农村居民点的调整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经济需求,对燕坝村的乡村文化的冲击较小,且易于实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李靖  李涛  蔡进  何田  
研究中国相对贫困问题将会为后2020时期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因此,论文以农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后2020时期相对贫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尝试构建相对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维视角划定相对贫困线,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相对贫困指数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能够全面反映或量化人口实际生活状况的需求;②相对贫困人口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较少,主要源于产业带动作用较弱,参与合作社发展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较少,户主教育水平较低,且超过1/3的相对贫困户属于老人户、残疾户和重病户;③扶贫政策、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和个人条件是影响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陈宇轩   靳晓雯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至凤  姜广辉  何新  曲衍波  张翠玉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傲蓝  何灏  曹银贵  邱敏  
[目的]文章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对其旱地改水田潜力进行测算,以期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占补平衡,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方法]基于2010—2018年旱改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构建旱改水适宜性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地形条件、土壤条件、耕作条件3个评价维度,包括海拔高程、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等10个评价指标的旱改水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利用模型评价旱改水整治潜力,并识别整治的障碍因素,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旱改水的整治措施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长寿区旱地改水田整体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密度最高的乡镇是海棠镇、云台镇和葛兰镇。(2)总的来说,重庆市长寿区旱地改水田整体适宜性不高,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改为水田的旱地面积分别为159.81hm~(2)、8 115.64hm~(2),两者占全域总面积的25.22%,这些地块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北部的石堰镇、葛兰镇等乡镇;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改为水田的旱地占比为74.78%,这些地块限制性因素较多,难以改造为水田。[结论]综上,未来长寿区可通过改造有效土层厚度低、地形坡度较陡、田块面积小、灌溉保证率低等障碍因素推动耕地旱改水工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东  郝晋珉  杨立  王丽敏  郭德吉  贾智海  武秀梅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其实质内容之一是从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优化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我国进行土地整治的重要区域,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进行分类研究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曲周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中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村人口的集聚地,对于其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进行研究,对于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论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评价指标,利用量化后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帅华  王成  李晓庆  王利平  蒋福霞  
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合理组织和有效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运用相关行为科学的理论,构建了一个模型对农村居民点整合中农户行为响应的决策过程进行模拟,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对模拟过程进行农户调研,结合农户自身资源特征、住房情况与生计发展意愿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响应程度,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农村居民点响应程度的差异凝练出兴坝村农村居民点的4种整合模式:农业发展型整合方式、兼业型整合方式、非农发展型整合方式和保留型整合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