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98)
2023(18038)
2022(15547)
2021(14246)
2020(12032)
2019(27303)
2018(26888)
2017(51834)
2016(27827)
2015(31341)
2014(31031)
2013(30513)
2012(27813)
2011(25219)
2010(25218)
2009(23199)
2008(22269)
2007(19408)
2006(17053)
2005(15107)
作者
(79921)
(66904)
(66365)
(63261)
(42483)
(32023)
(30111)
(26240)
(25451)
(23498)
(22777)
(22686)
(21353)
(20987)
(20723)
(20465)
(19847)
(19536)
(19046)
(19035)
(16565)
(16336)
(16089)
(15283)
(14971)
(14873)
(14623)
(14358)
(13393)
(12941)
学科
(126749)
经济(126598)
管理(83303)
(74694)
(62847)
企业(62847)
方法(52312)
数学(45787)
数学方法(45204)
(30047)
中国(29494)
(29257)
地方(27647)
(26805)
业经(26403)
(23544)
农业(19633)
环境(19196)
(18472)
贸易(18462)
(18418)
财务(18340)
理论(18316)
(18313)
财务管理(18300)
(17799)
企业财务(17373)
(17175)
(17065)
(17039)
机构
大学(399620)
学院(397528)
(165563)
经济(162123)
管理(156296)
理学(135663)
研究(135091)
理学院(134116)
管理学(131692)
管理学院(130967)
中国(99426)
(84020)
科学(82845)
(76093)
(66877)
财经(61010)
研究所(60955)
中心(60863)
(59902)
(57736)
业大(57591)
(55391)
北京(52594)
(52351)
师范(51860)
经济学(51086)
(49777)
农业(46536)
(46114)
经济学院(45735)
基金
项目(275597)
科学(218412)
基金(201927)
研究(200503)
(176050)
国家(174683)
科学基金(150931)
社会(128291)
社会科(121701)
社会科学(121670)
基金项目(107291)
(106550)
自然(98183)
自然科(95863)
自然科学(95843)
自然科学基金(94101)
教育(91942)
(89953)
资助(82377)
编号(80618)
成果(64726)
重点(62070)
(60840)
(58888)
(56899)
课题(55326)
国家社会(53336)
创新(53240)
科研(52670)
教育部(52507)
期刊
(183517)
经济(183517)
研究(118787)
中国(72194)
学报(61332)
管理(58169)
(58166)
科学(57693)
(53526)
大学(47327)
学学(44873)
教育(40134)
农业(36711)
技术(35325)
(32235)
金融(32235)
财经(30368)
经济研究(29716)
业经(27880)
(25989)
问题(23449)
技术经济(19979)
理论(18619)
科技(18493)
资源(18290)
(18129)
统计(17878)
图书(17873)
(17870)
现代(17676)
共检索到578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侃侃  郭文炯  
流域经济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流域经济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研究,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目的是较为全面地反映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流域经济空间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界定了流域经济的定义、特征及功能,沿用区域经济的分析方法,概括了流域经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进过程,认为流域经济发展是与自然条件和资源在空间上的耦合,表现为梯度差异明显。流域经济的形成机制与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竞争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最后概括总结了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优化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宏兵  
从空间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空间差异。其次是流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空间耦合性。区域自然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上游经济发展属资源密集型、中游经济发展属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并存、下游为资金技术型。第三是流域经济发展内在联系与管理体制的空间制约性。流域经济发展始终受到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按流域经济的内在联系组织生产,制约了了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伟  尹力  谢波  薄立明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空间不断侵占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空间破碎化明显;农业空间在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双重侵占下规模锐减;生态空间在中游地区明显优化,但上游有所退化;黄河源区、“几字弯”地区、“潼关―入海口”沿线是“三区空间”交叉转换的密集区。“三区空间”演化结果由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共同确定,三个维度同时受到文化、政策、经济、人口、地理区位和工程技术等多因子制约;不同类型空间的演化机制有所区别,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稀  邓欧平  潘洪旭  张剑秋  邓良基  
根据2014年采集的121个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 GIS 10.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达(1.18±0.40)G kG~(-1)和(86.52±28.71)mG kG~(-1),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其中,全氮总体呈环状分布,而碱解氮则呈斑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二者均在中部怀远镇附近出现高值区(>1.80 G kG~(-1),>120 mG kG~(-1)),而在北部街子-三郎山区一带和南部丘顶出现低值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程军  王周元晔  杨增境  周建平  蒋建华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刘存丽  
太湖流域土地总面积36 895km2,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部分区域,其中,江苏占53%,浙江占33%,上海占14%。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按下垫面可以分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4种类型。采用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与上次防洪规划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耕地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下垫面,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建设用地占土地占面积的23%,与耕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水域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4.5%。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在太湖流域江苏部分,两省一市建设用地均有30%左右的增长幅度,土地围垦得到有效控制,水域面积略有下降。人口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福柱  苗青  
城市是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以及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测算城市耦合质量等指标对引力模型予以修正,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2006年、2012年和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的空间网络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联系势能值增长显著,但空间联系格局呈非均衡分布特征;其空间联系方向具有地域邻近指向性和中心城市指向性的特征;黄河流域城市整体空间网络联系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城市间整体联系强度较弱;网络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郑州、济南、西安等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黄河流域城市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的分布出现向中西部区域迁移的现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选取1962-2013年中美出口贸易数据,从微观产品特征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品特征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即产业升级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还受到产品本身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依赖产品密度(DEN),即依赖于既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实现渐进式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产品密度(DEN)与产品技术复杂性(PCI)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双重作用并促进新竞争优势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密度(DEN)和产品复杂度指数(PCI)在不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现,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积累以及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减弱,但是引领作用不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张礼涛  
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互动发展。基于全国30个省区1998-2014年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对中国各省区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时间维度表明,以2003年为转折点,民营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2006年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波动平稳,表现出经济周期特征。各省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度均值呈"W"型,表现下降趋势;空间格局表明,各地区民营经济指数与区域经济指数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民营经济指数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表现出"东-中-西"特点,中部地区本身分化明显。省际间的耦合程度分布不平衡且差异明显,耦合度长期表现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聚的分化格局;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得出,民营经济综合指数是区域经济综合指数的先行指标,具有预警功能;各类影响因素中,研发支出与上市公司对耦合度影响最显著。研究表明,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互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张礼涛  
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互动发展。基于全国30个省区1998-2014年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对中国各省区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时间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时间维度表明,以2003年为转折点,民营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2006年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波动平稳,表现出经济周期特征。各省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度均值呈"W"型,表现下降趋势;空间格局表明,各地区民营经济指数与区域经济指数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民营经济指数区域差异明显,整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先扬  周春山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是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上应当考虑整体布局,更加强化横向联系,而事实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间在发展上往往没有重视横向协作与整合,共同发展。对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