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2)
2023(15549)
2022(13388)
2021(12659)
2020(10843)
2019(25100)
2018(24927)
2017(48188)
2016(25943)
2015(29081)
2014(29088)
2013(28403)
2012(26149)
2011(23430)
2010(23282)
2009(21354)
2008(20825)
2007(18347)
2006(15471)
2005(13462)
作者
(73671)
(61988)
(61463)
(58832)
(39331)
(29996)
(28293)
(24119)
(23336)
(22048)
(21091)
(20666)
(19778)
(19370)
(19298)
(18931)
(18882)
(18212)
(17889)
(17667)
(15192)
(15182)
(14978)
(14120)
(14058)
(13809)
(13742)
(13627)
(12570)
(12312)
学科
(107586)
经济(107482)
管理(69675)
(67380)
(54912)
企业(54912)
方法(52829)
数学(46386)
数学方法(45620)
(28393)
(25700)
中国(25510)
地方(23893)
(22385)
业经(22341)
农业(19301)
(19074)
贸易(19064)
理论(18479)
(18454)
(17520)
(16753)
财务(16677)
财务管理(16639)
企业财务(15710)
(15580)
环境(15352)
技术(15040)
(14547)
银行(14513)
机构
学院(363816)
大学(360752)
(142750)
管理(140390)
经济(139564)
理学(122199)
理学院(120760)
研究(118413)
管理学(118191)
管理学院(117520)
中国(87998)
科学(76314)
(75715)
(63980)
(61198)
(59319)
中心(55989)
业大(55764)
研究所(54476)
(53237)
财经(51937)
(48989)
师范(48440)
农业(48180)
(47096)
北京(46981)
(43514)
经济学(43395)
(43225)
技术(39480)
基金
项目(251922)
科学(198056)
基金(182629)
研究(179416)
(160426)
国家(159133)
科学基金(136916)
社会(112315)
社会科(106500)
社会科学(106471)
(100004)
基金项目(97485)
自然(91713)
自然科(89593)
自然科学(89568)
自然科学基金(87932)
(84265)
教育(84154)
资助(75978)
编号(72791)
成果(57168)
重点(57020)
(54733)
(54268)
(52214)
课题(50198)
科研(49163)
创新(48804)
大学(46932)
计划(46837)
期刊
(149523)
经济(149523)
研究(96426)
中国(64019)
学报(57822)
科学(53925)
(53852)
(49998)
管理(48969)
大学(43660)
学学(41306)
教育(36992)
农业(36859)
技术(33813)
(27655)
金融(27655)
业经(25527)
经济研究(24416)
财经(24121)
(20786)
(20326)
问题(20088)
统计(19218)
(17960)
资源(17701)
(17623)
技术经济(17512)
图书(16604)
商业(16451)
科技(16324)
共检索到512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政   朱翔  
综合交通可达性对当代都市圈的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通过空间数据库构建、出发点玫瑰图构建、交通分担率测算、交通接驳时间计算、交通方式可达性分析、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结构分析等空间模拟步骤,深入归纳其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结果表明:长株潭都市圈中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域的“低-高-低”趋势。旅游景区对高速公路依赖显著,轨道交通作用发挥不足,各类交通之间接驳不畅,部分景区入口设计存在问题。文章据此提出宏观交通规划、中观交通组织、微观交通设计3方面的优化措施。文章通过对旅游交通的前端、中端、末端环节全过程分析,构建都市圈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框架。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优化都市圈的旅游交通系统具有规划和管理的启发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将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GIS空间技术分析方法测度武广高铁对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前,武汉、长株潭和珠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各等时圈基本上呈同心圆状,且连续紧凑;高铁开通后各等时圈由同心圆状变为带状,表现出稀疏性和不连续性。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一日游"所辐射范围的城市数量由高铁开通前不足一半到高铁开通后超过一半;且只需在4~5h以内辐射到三大都市圈的最远城市。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通过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原理,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许静   吴卫   张海燕  
为明晰都市圈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协调现状,文章对长株潭都市圈2020年交通网络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当量法分别测度长株潭都市圈各区县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一步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最后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同步发展模型度量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分析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①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优势度表现为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具备行政指向性特征;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马太效应”,中高值区远离市区且分布较为分散,低值区则聚集于市区;④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协调水平较低,大多数区县是交通超前发展所致,表明交通对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较强,从空间格局来看,两者的协调程度和与市区的距离正向相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晓茜   江志猛   陈金文   黄冠宇   李岩   樊凯旋   周寒   吴浩  
国土空间功能是区域地理空间要素发展状态的综合表征,科学分析自然资源要素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土空间功能开发合理性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国土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以武鄂黄黄都市圈为例,在综合考虑国土空间保护重要性和国土空间开发合理性的协同或权衡关系基础上,从“保护-开发”均衡匹配的角度科学分析国土空间功能。结果表明:1)武鄂黄黄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资源禀赋较优的区域承载各类开发利用活动的能力较强;2)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人为对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呈中等偏低水平;3)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土空间功能综合指数水平最低的为武汉市,而最高的则是黄石市;4)武鄂黄黄都市圈国土空间功能整体上呈协同关系,局部上呈权衡关系,空间功能综合指数具有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该文依据国土空间资源要素“保护-开发”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挖掘出了国土空间功能在人为利用与自然保护共同作用下的综合现实特征,探索了重构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合理路径,完善了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的理论与技术范式,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大型都市圈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世敏  廖珍杰  
根据群落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探讨旅游景区群落结构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关联。以长株潭为例,分析景区群落空间结构现状,并从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集群结构三个方面探索区域旅游景区群落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敏慧  石惠春  赵鹏霞  宋媛  
基于西北五省A级旅游景点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点的整体及县域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究了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五省旅游景点的整体空间可达性较优,可达性在30min内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76.52%,主要分布在路网交通和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五省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可达性在30min以内的县域数量占整体县域总数的95%以上。不同类型景点的县域单元可达性集聚程度均十分显著,热点分区在空间上均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过渡的分布格局;陕西省的景点可达性最好,属于可达性高集聚区,新疆和青海景点可达性较差,属于可达性低集聚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勇  童昀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60处国家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点指数、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图层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区域水利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了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谷歌地图搜索测算了各水利风景区对于相应城市群地级市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随机、均匀分布态势,但有集聚分布倾向;空间集聚形态上表现为三处高密度集聚圈、三处低密度集聚圈、一处真空地带;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策支撑等多因素影响;水利风景区的通达度均值为212.15分钟,大部分水利风景区可达性并不理想;湖南各地级市到达所有水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双玉  张琪  龚箭  韩磊  王晓芳  
在明确旅游景点可达性概念的基础上,借鉴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围绕"路、车、人、环境"要素,构建了由静态的"路网可达性"、动态的"车行可达性"和基于人与环境互动的"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组成的城市旅游景点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为指导,运用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等方法,综合评价了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模型中实时交通路况的权重最大,表明道路拥堵是制约景点可达性的最重要因素;武汉市只有晴川阁、东湖听涛景区等少数景点可达性的各个方面都表现较好;其他景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路好找但少车、有路但少车难找、有车但少路难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卿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钰  刘雷  任建兰  来逢波  
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县域尺度为视角构建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济南都市圈34个县市为例,构建11种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组合类型,得出以下结论:①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区域差异较大,以低可达性和较高可达性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以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为主;②34个县市的交通经济组合类型分为11类,以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型为主;③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县市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研究济南都市圈县域尺度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格局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汤蕾  
近年来,各地积极颁布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地方性法规,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各地相关立法成果整体呈现出省级地方性法规为主、颁布时间密集、内容趋同等鲜明特征,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地方特色不明显以及外向对接存在割裂等突出问题,反映出立法者在这场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浪潮中互相学习借鉴、求稳求全,调研和创新不足的普遍状态。对此,立足长株潭都市圈域内统一市场建设及营商环境整体优化之目的,应当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积极寻求创新和突破,如可探索都市圈协同立法以强化营商环境立法的外向有效对接,小切口立法提升效能,形成与上位法错位互补的市级法规,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及地方特色,为地方营商环境提质升级提供切实助力。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华婷  钟章奇  李山  罗熙  
长株潭旅游圈空间规模的合理界定已经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与主观经验判断的方法,缺乏较为客观的定量分析。鉴于此,本文基于旅游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并结合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从旅游溢出值、旅游溢出指数、旅游溢出共轭值以及旅游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对长株潭旅游圈的适度规模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该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一个适度规模的长株潭旅游圈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核一轴两翼"的双纺锤体嵌套结构,其中"一核"为长株潭三市组成的核心圈层;"一轴"是衡阳-岳阳与核心圈层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世敏  廖珍杰  
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了旅游景区群落的概念,运用群落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长株潭景区的群落结构,并从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探索了区域旅游景区群落结构的优化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美霞  蒋才芳  王永明  张佑印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达性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案例区,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区域内景点分布较为分散,空间上"南少北多";高等级公路呈"王"字形分布,公路密度较低。区域内景点平均通行时间处在3.863—8.401h之间,均值为5.386h。景点可达性系数极差为0.845,高于平均值的景点有16个,占34%,景点可达性不均衡分布较显著。可达性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景点自身空间区位、周边景点密度和高等级公路分布对景点可达性格局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策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法林  
本文以南京都市圈8个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评价2002至2010年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时间尺度上的地带内、地带间和市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市际间、地带间差异显著,地带内差异较小,市际间差异表现在旅游外汇收入集中在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市,地带间江苏四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远高于安徽四城市。通过研究揭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涉外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