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57)
- 2023(20478)
- 2022(17453)
- 2021(15988)
- 2020(13612)
- 2019(31013)
- 2018(30763)
- 2017(59662)
- 2016(32028)
- 2015(35682)
- 2014(35423)
- 2013(35206)
- 2012(32121)
- 2011(28750)
- 2010(28979)
- 2009(27059)
- 2008(26447)
- 2007(23310)
- 2006(20621)
- 2005(18374)
- 学科
- 济(147734)
- 经济(147583)
- 业(107556)
- 管理(102251)
- 企(93775)
- 企业(93775)
- 方法(63654)
- 数学(53215)
- 数学方法(52410)
- 农(38821)
- 财(37666)
- 业经(36983)
- 中国(33869)
- 地方(29342)
- 学(28655)
- 农业(27325)
- 务(25957)
- 财务(25870)
- 财务管理(25832)
- 制(25514)
- 理论(24612)
- 企业财务(24506)
- 技术(23243)
- 贸(23106)
- 贸易(23090)
- 和(22851)
- 易(22320)
- 划(20405)
- 环境(20113)
- 策(19808)
- 机构
- 学院(461518)
- 大学(458748)
- 济(192369)
- 经济(188409)
- 管理(183583)
- 理学(158732)
- 理学院(156962)
- 管理学(153948)
- 管理学院(153098)
- 研究(152631)
- 中国(115310)
- 京(97106)
- 科学(94420)
- 财(86977)
- 所(76860)
- 农(76835)
- 研究所(69857)
- 财经(69788)
- 中心(68911)
- 业大(68709)
- 江(68411)
- 经(63459)
- 北京(60765)
- 农业(60146)
- 经济学(58264)
- 范(57927)
- 师范(57371)
- 院(55423)
- 州(54873)
- 经济学院(52273)
- 基金
- 项目(311296)
- 科学(246135)
- 基金(227601)
- 研究(224515)
- 家(198829)
- 国家(197157)
- 科学基金(170813)
- 社会(143300)
- 社会科(135914)
- 社会科学(135877)
- 省(121554)
- 基金项目(120006)
- 自然(112170)
- 自然科(109686)
- 自然科学(109662)
- 自然科学基金(107729)
- 教育(102965)
- 划(101471)
- 资助(94532)
- 编号(90308)
- 成果(71870)
- 重点(69341)
- 部(68051)
- 发(66131)
- 创(65595)
- 课题(61626)
- 创新(60862)
- 科研(59420)
- 国家社会(59397)
- 教育部(58471)
- 期刊
- 济(215216)
- 经济(215216)
- 研究(134193)
- 中国(84827)
- 管理(72164)
- 学报(71404)
- 农(69776)
- 财(69184)
- 科学(66773)
- 大学(54694)
- 学学(51941)
- 农业(48207)
- 教育(44679)
- 技术(43240)
- 融(37998)
- 金融(37998)
- 业经(34977)
- 经济研究(34954)
- 财经(34921)
- 经(30109)
- 问题(27375)
- 业(27250)
- 技术经济(25551)
- 统计(23460)
- 图书(22649)
- 现代(21608)
- 策(21527)
- 版(21117)
- 商业(21069)
- 科技(21068)
共检索到679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侯淑霞 王雪瑞
本文利用中国2010、2011年截面数据,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集聚理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空间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但尚未产生拥挤效应。因此,加强省际合作、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等应成为中国经济规划的合理选择。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斌斌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赵玉奇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湘君 曾国平
我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有效地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借助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制造业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投入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增长率呈正比。最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投入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测算,发现目前我国只有"金融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两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效果不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刘俊峰
研究目标: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运用空间杜宾(SDM)模型对2003~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却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该影响效果因生产性服务行业和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创新: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增长效率、节能减排、成果分享等方面系统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制及中国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指标,并从行业及城市规模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价值: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琢卓 韩峰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专业化 多样化 新经济地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王琢卓 阳立高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模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3-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与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口规模的约束。(1)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规模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模式转变增加。(2)处于"三期叠加"的中国城市经济一、二产业调整的"结构红利"正在逐步消失,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化向多样化发展模式的适时转变,有助于二、三产业调整中"结构红利"的进一步释放。(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规模,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模式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帅 吴传琦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越发重要,本文在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集聚对现代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同时,就城市发展现阶段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线性发展特征仍占主导。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在于继续强化集聚发展趋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城市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沛余 葛幼松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智文 袁观林
以1994—2009年的甘肃省GDP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得到的结论有:(1)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2)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3)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属于单向因果关系。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引导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