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78)
- 2023(16554)
- 2022(14108)
- 2021(13317)
- 2020(11504)
- 2019(26179)
- 2018(25995)
- 2017(49912)
- 2016(27004)
- 2015(30370)
- 2014(29801)
- 2013(29175)
- 2012(27185)
- 2011(24623)
- 2010(24626)
- 2009(22831)
- 2008(22571)
- 2007(20366)
- 2006(17726)
- 2005(15788)
- 学科
- 济(108854)
- 经济(108720)
- 管理(80621)
- 业(78611)
- 企(64354)
- 企业(64354)
- 方法(50392)
- 数学(44373)
- 数学方法(43828)
- 中国(30952)
- 农(30370)
- 财(29499)
- 业经(23944)
- 技术(23545)
- 制(23041)
- 学(21898)
- 地方(21658)
- 贸(20942)
- 贸易(20928)
- 易(20331)
- 农业(20175)
- 银(19071)
- 银行(19014)
- 行(18174)
- 务(17888)
- 财务(17832)
- 财务管理(17785)
- 融(17712)
- 金融(17708)
- 环境(17180)
- 机构
- 大学(382559)
- 学院(381930)
- 济(158556)
- 经济(155290)
- 管理(148611)
- 研究(129018)
- 理学(127925)
- 理学院(126486)
- 管理学(124305)
- 管理学院(123579)
- 中国(98944)
- 京(81209)
- 科学(78698)
- 财(74095)
- 所(65101)
- 农(62341)
- 中心(60552)
- 研究所(59018)
- 财经(58713)
- 江(57280)
- 业大(56552)
- 经(53250)
- 北京(51282)
- 范(49271)
- 农业(49036)
- 师范(48772)
- 经济学(48724)
- 院(47090)
- 州(45654)
- 经济学院(44134)
- 基金
- 项目(256068)
- 科学(202344)
- 基金(186546)
- 研究(185892)
- 家(163592)
- 国家(162269)
- 科学基金(139160)
- 社会(118274)
- 社会科(112197)
- 社会科学(112166)
- 省(99860)
- 基金项目(99211)
- 自然(90357)
- 自然科(88310)
- 自然科学(88286)
- 自然科学基金(86722)
- 教育(85574)
- 划(84804)
- 资助(75550)
- 编号(74755)
- 成果(60621)
- 重点(58111)
- 创(56990)
- 部(56921)
- 发(55198)
- 创新(52730)
- 课题(51388)
- 国家社会(49471)
- 科研(49340)
- 教育部(48676)
- 期刊
- 济(170725)
- 经济(170725)
- 研究(110161)
- 中国(74497)
- 学报(58631)
- 财(57488)
- 农(55570)
- 管理(55478)
- 科学(54987)
- 大学(44528)
- 学学(41795)
- 教育(39606)
- 农业(37786)
- 融(35798)
- 金融(35798)
- 技术(35579)
- 财经(28919)
- 业经(27755)
- 经济研究(27517)
- 经(24866)
- 问题(22922)
- 业(21496)
- 技术经济(20304)
- 科技(19322)
- 统计(19202)
- 贸(19172)
- 图书(18650)
- 理论(18293)
- 策(18248)
- 版(17335)
共检索到566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黎明 高军峰 刘帅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产出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关注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空间梯度划分,考察不同梯度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进而与相应梯度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空间梯度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以后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梯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黎明 高军峰 刘帅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产出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关注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空间梯度划分,考察不同梯度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进而与相应梯度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空间梯度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以后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梯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政府支持力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分别呈现出正线性、U型和倒U型关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娜 周敏
以31个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巴斯模型分析了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扩散的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扩散成功,并主要依靠企业模仿创新;未来十年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仍保持较快创新扩散速度;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扩散速度和扩散数量上,广东省领先全国,总的来说东部地区要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彩云 刘丁荣
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下数字经济已成为能源效率提升的新动能。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四化”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011~2020年我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影响能源效率提升的机制、特征和路径。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及各维度对能源效率提升的总体效应为正,其中产业数字化促进作用最强,且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存在双门槛,呈现中间波动但总体促进的“N”型特征;(3)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提升能源效率,且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城市跨越数字经济的第二个门槛,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提升的共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马林 王舒鸿 汝慧萍 王刚
本文首先进行各省市的效率评价,得出技术进步年份指标,并将技术进步细分,再利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拟合影响因素,得到资金与环境的影响系数。然后将普遍意义上的"门槛"值的测定划归为隶属度的测定,提出"综合门槛"的概念。实证表明,我国有5至7个省份跨过了综合门槛,政府应根据不同省市的状况设定引进外资的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兵 孙明欣 钱昕怡 黄永春
聚焦科技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为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9—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科技金融能够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提“质”增“量”,且更能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质量;(2)科技金融通过发挥智能制造的劳动雇佣效应和数智驱动效应推动绿色技术创新;(3)科技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高媒体关注度地区、高市场化地区、高工业化地区及强知识产权保护地区,科技金融的激励作用更明显。最后从建立有效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科技金融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和推动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化及数智技术升级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浩 冯涛
制度环境优化是否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命题。文章系统剖析了制度环境(行政、法制与文化信用)及各分项间的交互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再以中国2001-2014年30个地区数据为样本,结合动态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制度环境优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与法制和文化信用子环境相比,行政子环境优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强;(3)行政子环境优化能够提升法制和文化信用子环境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法制子环境优化能够强化文化信用子环境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此
关键词:
制度环境 技术创新 动态面板空间误差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桂黄宝
笔者以2000年~201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的TOPSIS-TheIl分解模型构建了创新能力指数,对我国创新能力区域空间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1)就总体而言,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差距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从组内差距来说,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小,而西北和东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3)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影响最大因素是组间差异,而组内差异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磊 张雪薇
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变异系数法测度了科技金融生态水平,运用Arc GIS探究了科技金融生态和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生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非均衡性。(2)科技金融生态对本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高铁时间距离权重下对其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了最大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存在“U”形关系;科技金融生态与环境规制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峰 任仕佳 殷秀清
加快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推进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钢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在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与扰动噪音对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测度模型构建过程影响的基础上,选取三阶段DEA模型对国内2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变迁趋势进行系统评价,并采用PVAR模型对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绿色供应链效率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表明,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在2008—2017年期间整体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宏观态势,但是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空间格局分布上其具有典型的分异特征,其中高效率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中效率与低效率企业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整体效率变化态势不容乐观;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率与技术创新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但与产业集聚之间仅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在系统GMM估计和脉冲响应检验中,产业集聚短期内对绿色供应链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长期看存在向抑制作用转变的威胁,同时虽然技术创新对绿色供应链效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滞后性会对其正向效应产生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建中 王曼曼
基于我国区域制造业集聚的时空异质性分析,考虑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实证考察了制造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联效应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呈现高度制造业集聚(MI≥0.05)状态,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则呈现中度制造业集聚(0.02≤MI<0.05)状态,且随着时间延伸,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逐渐往东部地区集聚;对于技术进步路径变量,自主研发创新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绿色创新绩效呈现微弱或不显著负向影响;制造业集聚与绿色创新绩效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制造业集聚与自主研发创新的协同效应显著正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而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引进及国内技术购买的正向协同效应却受到抑制,甚至负向影响绿色创新绩效。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技术进步 绿色创新绩效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慧娟 杨恺钧 褚天威
本文基于200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FDI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金融发展、FDI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判断出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质的,随后又利用LM检验与稳健的LM检验得出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最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对模型估计中的变量系数进行溢出效应分解,发现金融规模显著抑制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关键词:
金融发展 FDI 技术创新 SLM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金叶 葛涛
在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利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城镇化及以两者交互项表征的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和东、中部来看,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对就业均呈现显著负效应,而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增长;从西部来看,城镇化抑制就业增长,但技术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以协调理念促进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平衡发展对中国破解就业困局意义重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城镇化 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金叶 葛涛
在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利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城镇化及以两者交互项表征的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和东、中部来看,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对就业均呈现显著负效应,而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增长;从西部来看,城镇化抑制就业增长,但技术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以协调理念促进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平衡发展对中国破解就业困局意义重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城镇化 就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金叶 葛涛
在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2004-2014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利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城镇化及以两者交互项表征的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从全国和东、中部来看,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对就业均呈现显著负效应,而新型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增长;从西部来看,城镇化抑制就业增长,但技术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以协调理念促进技术创新和城镇化平衡发展对中国破解就业困局意义重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城镇化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