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5)
2023(9783)
2022(8432)
2021(7846)
2020(6347)
2019(14659)
2018(14353)
2017(27643)
2016(14578)
2015(15982)
2014(15594)
2013(14902)
2012(13239)
2011(11664)
2010(11236)
2009(9888)
2008(9006)
2007(7297)
2006(6059)
2005(4729)
作者
(38696)
(32273)
(32067)
(30536)
(20307)
(15614)
(14577)
(12787)
(12413)
(11113)
(10940)
(10888)
(10192)
(9905)
(9609)
(9607)
(9568)
(9485)
(9272)
(9036)
(7696)
(7542)
(7534)
(7417)
(7236)
(7142)
(6808)
(6725)
(6355)
(6298)
学科
(60786)
经济(60737)
管理(45122)
(37068)
方法(30601)
(30431)
企业(30431)
数学(27754)
数学方法(27373)
环境(17781)
中国(15876)
(14876)
地方(13966)
(13883)
业经(11843)
(11687)
(11517)
农业(10124)
(9808)
(9203)
财务(9169)
财务管理(9150)
(8922)
贸易(8920)
技术(8851)
企业财务(8739)
资源(8634)
(8621)
理论(8337)
(8163)
机构
学院(195567)
大学(194362)
管理(82305)
(80531)
经济(78893)
理学(72888)
理学院(72080)
管理学(70810)
管理学院(70468)
研究(61194)
中国(43933)
(40061)
科学(38991)
(33141)
中心(29695)
业大(29664)
财经(28295)
(28017)
(27755)
(26257)
(26048)
研究所(25984)
(25781)
师范(25560)
经济学(24853)
(23749)
北京(23699)
经济学院(22714)
经济管理(22481)
农业(21855)
基金
项目(151269)
科学(122257)
基金(113385)
研究(107766)
(99108)
国家(98416)
科学基金(87086)
社会(72027)
社会科(68621)
社会科学(68599)
基金项目(61891)
(58674)
自然(57520)
自然科(56165)
自然科学(56154)
自然科学基金(55072)
(49583)
教育(48540)
资助(44274)
编号(41538)
重点(34197)
(33212)
(32629)
(31679)
国家社会(30961)
创新(29758)
成果(29698)
科研(29487)
教育部(28722)
人文(28549)
期刊
(76736)
经济(76736)
研究(48308)
中国(28853)
科学(27537)
学报(26973)
管理(26935)
(24941)
(22738)
大学(21402)
学学(20610)
技术(17932)
农业(16399)
教育(13413)
资源(12984)
业经(12906)
财经(12763)
问题(12088)
经济研究(11538)
(10964)
(10727)
金融(10727)
统计(9966)
技术经济(9638)
(9519)
科技(9425)
(9293)
(9224)
现代(8915)
(8715)
共检索到254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杨  彭文英  刘艳芳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现象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应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进行了城市热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生态安全危险等级从外向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并且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复杂造成了生态安全空间上的交错分布。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管理,重点布局优化生态安全较低与生态系统服务缺失地区的生态结构,加强保护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度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地区。对整个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具有很好的支撑与供养作用的林地与农用地,应该推行增加植被盖度的措施,并且逐步消除不安全环境问题隐患,促进城市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明  顾康康  李咏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空间布局,对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以宣城市为例,基于Arc GIS的空间叠加技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识别主要生态源地,并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AC)选取生态战略点及生态廊道分布,构建出生态安全格局,进而对宣城市城乡生态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结果](1)生态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域面积为918. 78km~2,占全区面积的35.53%;(2)生态源地的总面积为978.83km~2,占全区面积的37.85%;(3)选取的生态廊道多呈现出南北向的连接走向分布,但两点之间相互连接的空间网络化程度较低,且构建出生态高与较高安全区面积为921.70km~2,占宣城市区面积比重为35.65%;(4)优化并形成"绿核+水廊+绿廊"多层次、网络化的宣城市城乡生态空间结构,并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结论]可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乡生态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家星  张昱镇  连紫璇  殷敏  欧维新  
随着区域协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缓解生态系统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苏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MSPA方法与景观连通性评估筛选生态供给源地,利用生态稀缺度评价筛选生态需求源地;进而采用最小阻力模型提取耦合供需空间的生态廊道,并结合战略点设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苏南城市群生态供给源地总面积为4 876.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36%。生态需求源地总面积为2 099.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8%;(2)共构建生态供给廊道55条,生态供需廊道199条,总长度2 296.95 km;(3)共得到98处战略点,作为未来城镇生态建设优先考虑的关键空间节点。研究可为包括苏南城市群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在共守生态安全前提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也为国内其他高密度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础昊  徐芳芳  
“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体现,也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划格局的全新升华。以“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为例,综合使用MCR模型等构建生态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并对当前成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空间耦合匹配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多以林地为主,其余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以水体和湿地为主。(2)生态重心主要向西倾斜,且城市生态格局受地形等的影响呈南北走向,城市主城区尚有生态潜力较大区域。(3)生态节点之间连通性尚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环城、环湖等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景观之间的连通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础昊  徐芳芳  
“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体现,也是探索城市发展规划格局的全新升华。以“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为例,综合使用MCR模型等构建生态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并对当前成都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空间耦合匹配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多以林地为主,其余生态源地分布较为分散,以水体和湿地为主。(2)生态重心主要向西倾斜,且城市生态格局受地形等的影响呈南北走向,城市主城区尚有生态潜力较大区域。(3)生态节点之间连通性尚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环城、环湖等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景观之间的连通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淑娟  王肖  隋玉正  
基于生态位理论,通过构建市场维、资源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的指标体系,评价2004—2009,2009—2014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核心边缘理论,建立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青岛市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稳居第一,烟台市、济南市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的排名变化不大;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可采取协同发展策略,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次级城市重在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边缘城市以特色策略为主,生态位扩充策略为辅,扩大生态位,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淑娟  王肖  隋玉正  
基于生态位理论,通过构建市场维、资源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的指标体系,评价2004—2009,2009—2014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核心边缘理论,建立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青岛市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稳居第一,烟台市、济南市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的排名变化不大;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可采取协同发展策略,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次级城市重在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边缘城市以特色策略为主,生态位扩充策略为辅,扩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波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安全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成为城市学与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生态学与城市研究的融合,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内容趋于丰富。在概要回顾城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的概念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从城市生态安全理论和空间格局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及优化两方面进行了评述,总结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星  
生态安全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通过分析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采用少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模型;提出了用区位系数表达自然地域差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为定量化表达地理空间生态环境特征和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支持系统能力提供了新方法;用GDP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描述区域人类社会系统所产生的生态安全负荷量;用区域森林分布生物量作为生态安全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标。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对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长汀县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为生态安全和比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县面积的87.75%。文中讨论了区域森林资源、地理特征和人为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智威  陈颖彪  吴志峰  千庆兰  黄清瑶  
通过有效解决建设用地子类划分,实现定量评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异性,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论文以广州市为例,参考自然城市的概念,基于5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开放数据,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构建5类自然区块;在Landsat 8遥感影像地表温度反演的基础上,计算分析自然区块下地表热场等级分布格局、热场平均值及热环境足迹范围,以对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异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①自然区块的构建,能准确地反映各类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能够实现对建设用地子类型的划分;②5类自然区块内部地表热场等级均以高温像元为主,但等级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同时,自然区块的热场平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工业区块>商业服务业区块>交通与道路区块>居住区块>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块;③自然区块形成的高温集聚区,存在热量扩散现象,实际影响范围大于其物理边界,5类自然区块的热环境足迹范围具有分异性。热环境足迹影响范围由大到小排序为:工业区块>商业服务业区块>居住区块>道路与交通区块>公共管理与服务区块。研究结果可为微观尺度上分析城市热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益   宋德萱   朱丹   王正阳   马明  
合理的热环境评价方法是实现住区热环境品质提升的基础。目前,住区热环境的传统评价方法多为对某一时刻、局部空间的热环境测量或模拟,缺少与居民长期行为的时空匹配,故难以反映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热环境的全面感知。针对此问题,本研究结合多智能体模拟方法对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以热绩效为指标的住区室外空间热环境优化评价方法。首先,对住区内的日常行为活动进行问卷调研与实地观测,梳理居民行为链条、计算逐时行为概率、引入空间选择模型,建立住区内居民时空行为的多智能体模型;其次,整合住区室外空间热环境微气候与居民的时空行为,构建住区室外空间热绩效优化评价模型,实现时空行为视角下对住区热环境的有效评估;最后,以上海某住区的夏季典型周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热绩效评价方法相较传统评价方法,在住区室外空间热环境评测的精度与时空匹配方面有显著提升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莲莲  谢永宏  宋冰冰  李峰  傅晓华  陈心胜  邓正苗  
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通过构建湖南省生态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系统研究了1989-2012年间湖南省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探讨诱发其变化的各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安全状态降为轻度预警状态的趋势,生态安全指数由0.550降至0.420,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140降至0.052,压力指数由0.204降至0.007,状态指数由0.092降至0.044,影响指数由0.074上升至0.220,响应指数由0.057上升至0.098。就安全格局而言,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比例增大,13个城市中处于轻度预警状态的城市达9个,湘中、湘南与湘西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佩武  李贵才  张金花  李子鹤  徐凤  
为实现对深圳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预测与科学管理调控,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度量深圳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各指标赋权,通过模糊综合法并借助SPSS软件,对深圳城市1997-2006年生态安全水平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评价,然后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构建评价预测模型,以实现对深圳生态安全的前景预测与完成2006年的生态安全级别特征值的验证。结果表明:1997-2006年深圳城市理想安全和较安全隶属度逐渐变大,极不安全隶属度逐渐变小,显示深圳生态安全的限制因子在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发展潜力较大;1997-2005年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临界安全向较安全逼近的态势,2006年达到较安全状态;经模型检验,评价预测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2006年预测与研究成果的生态安全级别特征值高度吻合,2022年深圳生态可达理想安全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道生  宗跃光  许文雯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应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道工序"。作者将GIS技术、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新区的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网络,从而为新区的景观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