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35)
2023(14155)
2022(11861)
2021(11056)
2020(9256)
2019(21513)
2018(20911)
2017(39587)
2016(21306)
2015(24135)
2014(23952)
2013(23834)
2012(21970)
2011(19964)
2010(19320)
2009(17622)
2008(17155)
2007(14826)
2006(12440)
2005(10930)
作者
(60292)
(51055)
(50495)
(48266)
(32018)
(24419)
(23103)
(19967)
(19199)
(17605)
(17302)
(17123)
(16010)
(15884)
(15795)
(15667)
(15370)
(15166)
(14537)
(14530)
(12418)
(12293)
(12207)
(11553)
(11476)
(11383)
(11036)
(10823)
(10069)
(10060)
学科
(96858)
经济(96772)
管理(59977)
(54963)
方法(46326)
(43665)
企业(43665)
数学(42167)
数学方法(41710)
中国(25859)
(23825)
(22337)
地方(19548)
(19217)
贸易(19211)
(18853)
(18700)
业经(17945)
环境(17886)
农业(15854)
(15139)
(14366)
(13749)
财务(13707)
财务管理(13675)
(13331)
金融(13328)
(13315)
银行(13286)
企业财务(12976)
机构
大学(307655)
学院(306178)
(135103)
经济(132750)
管理(119650)
研究(104774)
理学(104675)
理学院(103481)
管理学(101744)
管理学院(101176)
中国(79137)
(63972)
科学(63616)
(57621)
(51530)
(48923)
中心(48617)
财经(47652)
研究所(47463)
业大(44847)
(43611)
经济学(43456)
(42350)
北京(39756)
经济学院(39517)
(39228)
师范(38849)
农业(38698)
(38310)
财经大学(35727)
基金
项目(215233)
科学(171952)
基金(161121)
研究(153957)
(141305)
国家(140292)
科学基金(121150)
社会(101326)
社会科(96398)
社会科学(96375)
基金项目(85477)
(81456)
自然(78751)
自然科(76965)
自然科学(76942)
自然科学基金(75572)
教育(70533)
(69946)
资助(65771)
编号(59740)
(49010)
重点(48966)
(46848)
成果(46598)
(44786)
国家社会(43642)
教育部(42206)
创新(42119)
科研(42105)
课题(40673)
期刊
(135391)
经济(135391)
研究(85091)
中国(51657)
学报(46883)
科学(44832)
(43790)
(42488)
管理(40921)
大学(35676)
学学(33884)
农业(29480)
技术(26264)
教育(24945)
(24206)
金融(24206)
经济研究(23362)
财经(23161)
业经(20701)
(19984)
问题(18643)
(16900)
(16714)
统计(16341)
技术经济(15459)
资源(15309)
(14606)
世界(14392)
(14051)
国际(14045)
共检索到428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李金叶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探讨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具有南北分异扩大化趋势。南部沿海与大西南经济区碳排放强度σ收敛特征明显,除北部沿海经济区外,全国及其他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已经率先实现碳排放强度的达峰目标,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的省区不能如期抵达峰值,必将影响全国碳排放峰值的时间和目标。从碳排放强度EKC曲线拐点来看,中国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应该根据各类型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引导作用促使碳排放EKC曲线变化更加平缓,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区域有重点地控制并减少碳排放总量,进而确保各省区能够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异质性类型区域实现碳排放强度收敛于共同稳态,进而扭转中国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不利局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桂梅  陈丽珍  孙华平  赵桂芹  
文章在测算中国30个省区1995-2015年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通过异质性PS收敛方法确定"俱乐部收敛"类型,解决EKC同质性假设的问题,构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各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曲线的拐点及峰值时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考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后,中国碳排放强度EKC模型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五种类型区域碳排放强度EKC假设成立;"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5%的目标条件下,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证明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迎港  常向东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琳   吴玉鸣   鲍曙明  
基于2003~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中心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单中心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单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城市特征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碳排放强度的U型关系更明显。鉴于此,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城市集聚溢出效应;各省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推进产业合理布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