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56)
- 2023(17609)
- 2022(15440)
- 2021(14509)
- 2020(12175)
- 2019(28761)
- 2018(28523)
- 2017(54637)
- 2016(29881)
- 2015(33692)
- 2014(33987)
- 2013(33548)
- 2012(31067)
- 2011(27879)
- 2010(27707)
- 2009(25554)
- 2008(25031)
- 2007(21851)
- 2006(18709)
- 2005(16178)
- 学科
- 济(122659)
- 经济(122529)
- 管理(82911)
- 业(78958)
- 企(64781)
- 企业(64781)
- 方法(57977)
- 数学(50811)
- 数学方法(50122)
- 农(33093)
- 中国(31672)
- 财(29598)
- 学(27852)
- 地方(27428)
- 业经(26055)
- 农业(22262)
- 贸(21542)
- 贸易(21531)
- 易(20820)
- 制(20213)
- 理论(20144)
- 务(18904)
- 财务(18816)
- 财务管理(18775)
- 和(18724)
- 环境(18708)
- 企业财务(17696)
- 技术(17464)
- 银(16251)
- 银行(16194)
- 机构
- 大学(423565)
- 学院(422248)
- 管理(166670)
- 济(164307)
- 经济(160485)
- 理学(145188)
- 理学院(143469)
- 管理学(140634)
- 管理学院(139872)
- 研究(139586)
- 中国(102716)
- 京(90423)
- 科学(89900)
- 财(73034)
- 农(71512)
- 所(70272)
- 业大(66145)
- 中心(64712)
- 研究所(64466)
- 江(61254)
- 财经(59436)
- 范(57161)
- 北京(56632)
- 师范(56599)
- 农业(56276)
- 经(54003)
- 院(51283)
- 州(49952)
- 经济学(48980)
- 师范大学(45828)
- 基金
- 项目(294293)
- 科学(230138)
- 基金(212240)
- 研究(211291)
- 家(185707)
- 国家(184172)
- 科学基金(157956)
- 社会(131108)
- 社会科(124118)
- 社会科学(124084)
- 省(115800)
- 基金项目(113747)
- 自然(105097)
- 自然科(102615)
- 自然科学(102588)
- 自然科学基金(100690)
- 教育(97816)
- 划(97707)
- 资助(87475)
- 编号(86823)
- 成果(69307)
- 重点(65816)
- 部(64014)
- 发(62358)
- 创(60334)
- 课题(59656)
- 科研(56649)
- 创新(56312)
- 大学(54671)
- 教育部(54448)
- 期刊
- 济(174877)
- 经济(174877)
- 研究(118017)
- 中国(77538)
- 学报(69320)
- 农(63929)
- 科学(63427)
- 管理(57644)
- 财(55992)
- 大学(51902)
- 学学(48771)
- 教育(45565)
- 农业(43918)
- 技术(37919)
- 融(30970)
- 金融(30970)
- 业经(29403)
- 财经(27630)
- 经济研究(27245)
- 问题(24525)
- 经(23595)
- 业(22842)
- 图书(22604)
- 版(20723)
- 资源(20617)
- 技术经济(20396)
- 科技(20033)
- 统计(19767)
- 理论(19479)
- 现代(18541)
共检索到601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承载力 京津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研究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采用三维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PVAR模型,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效应,从而探寻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发现:(1)科技文化承载力变动冲击能推动土地人口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水平的发展,但土地人口承载力标准差新息冲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2)内生变量波动都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度分别保持在95.54%、87.70%、86.50%、82.10%;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经济社会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次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姚晓东
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和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成为支撑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城市群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科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建设性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TOPSIS法、针对局部变权TOPSI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辖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排序和"短板子承载力",并针对10个城市各自特点,分别给出提升其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晶 林琳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资源被大力开发以及环境日益恶劣,以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已经超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生态承载力。文章在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系统动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
长江生态经济区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殿茹 赵淑芹 李献士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了四个方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重点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压力态势,得出了相应结论。结果表明:本区域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是明显的,且呈动态趋势。为了解决本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保证本区域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文章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系统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之间仍存在着协同发展不均衡、互动关系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发展优势。土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波动受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权泉 朱佳玲 刘云强 王芳 彭岚
[目的]目前我国以城市群的模式已发展形成多个区域增长极,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空间演化的特点具有现实意义。[方法]利用熵权TOPSIS法和创新性地改进引力模型,构建了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基于四川省4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水平、驱动因子以及创新性地引入三大引力探讨城市群空间引力演化。[结果]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但四川省4个城市群发育尚未成熟;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群承载能力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群内部空间格局不够合理,核心城市扩散效应不显著。[结论]四川省应该针对目前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优化城市群结构、省会城市成都集聚发展、次级核心城市多点支撑、政府的扶持指导方面着手实现健康城市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朋林 鲁宇 唐珺
良好的综合承载力对一个城市群能否带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量调研"一带一路"沿线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文化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近年来在承载力评价领域较为新颖的客观赋权法—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7个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剖析了沿线7个城市群在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各自的优劣势,据此提出了优化沿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群的发展;因"群"制宜,扬长避短;城市群间要加强协同,形成联动。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投影寻踪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