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87)
- 2023(12374)
- 2022(10578)
- 2021(9844)
- 2020(8569)
- 2019(19694)
- 2018(19449)
- 2017(37512)
- 2016(20513)
- 2015(23190)
- 2014(23277)
- 2013(22933)
- 2012(21320)
- 2011(19116)
- 2010(18791)
- 2009(17420)
- 2008(17210)
- 2007(15259)
- 2006(12770)
- 2005(11081)
- 学科
- 济(88489)
- 经济(88405)
- 管理(54473)
- 业(52052)
- 方法(43141)
- 企(42254)
- 企业(42254)
- 数学(37775)
- 数学方法(37274)
- 农(23889)
- 地方(22639)
- 财(20714)
- 中国(20657)
- 学(18889)
- 业经(18293)
- 农业(16184)
- 贸(14982)
- 贸易(14979)
- 易(14431)
- 和(13951)
- 理论(13465)
- 环境(13370)
- 制(13365)
- 务(12937)
- 财务(12894)
- 财务管理(12862)
- 企业财务(12189)
- 地方经济(11947)
- 技术(11597)
- 融(11561)
- 机构
- 学院(293324)
- 大学(292673)
- 济(115957)
- 经济(113425)
- 管理(112566)
- 理学(98194)
- 理学院(96957)
- 研究(96453)
- 管理学(94986)
- 管理学院(94423)
- 中国(69928)
- 科学(62988)
- 京(60664)
- 财(51397)
- 农(50844)
- 所(48942)
- 业大(45870)
- 中心(45600)
- 研究所(45173)
- 江(44027)
- 财经(41853)
- 范(41181)
- 师范(40774)
- 农业(40318)
- 经(37927)
- 北京(36790)
- 经济学(35884)
- 州(35030)
- 院(34883)
- 师范大学(32982)
- 基金
- 项目(205610)
- 科学(162344)
- 基金(149352)
- 研究(146873)
- 家(130708)
- 国家(129661)
- 科学基金(111416)
- 社会(92829)
- 社会科(87945)
- 社会科学(87915)
- 省(83272)
- 基金项目(80299)
- 自然(73828)
- 自然科(72087)
- 自然科学(72061)
- 自然科学基金(70761)
- 划(69222)
- 教育(68103)
- 资助(60537)
- 编号(59306)
- 成果(47330)
- 重点(47001)
- 部(45006)
- 发(44962)
- 创(42472)
- 课题(40961)
- 科研(40103)
- 创新(39741)
- 计划(38420)
- 教育部(38198)
- 期刊
- 济(121515)
- 经济(121515)
- 研究(77631)
- 中国(50599)
- 学报(48914)
- 农(45168)
- 科学(44499)
- 财(40158)
- 管理(37800)
- 大学(36617)
- 学学(34661)
- 农业(31028)
- 教育(29064)
- 技术(25895)
- 融(21641)
- 金融(21641)
- 业经(20479)
- 财经(20096)
- 经济研究(18567)
- 经(17204)
- 问题(17003)
- 业(16764)
- 资源(15691)
- 版(15649)
- 统计(14920)
- 技术经济(14342)
- 图书(14160)
- 策(13602)
- 科技(13422)
- 理论(13194)
共检索到411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宸铭 高建华 李国梁
基于传统民居尺度,利用空间句法的"凸空间模型",对河南省典型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结构进行定量测度,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解读其地域文化内涵。结果表明:(1)研究案例传统民居的空间整合度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全局整合度中心节点或轴线>前后院>入口、过厅>正房>厢房,局部整合度过厅>后院正房>后院厢房>前院厢房;(2)局部整合度较高的凸空间与全局整合度较高的凸空间分布不一致,出现"中心—边缘"现象;(3)院落结构与居住文化紧密相关,在"左祖右社的祭祀文化"、"光宗耀祖的门第观念"、"中正求和的居住思想"、"尊卑分明的礼教文化"、"依山就势的空间文化"、"晴耕雨读的传家观念"、"财不外露的居住心态"等传统民居文化联系上,呈现强弱不一的复杂耦合关系与不同的豫东—豫北文化、豫西文化、豫南文化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楠 姜秀娟 黄金川 刘慧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当R取值2 00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浅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当R取值25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适度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3)背景网络空间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性,为游客提供惊喜空间。从村落旅游线路构建和不同层级空间开发层面提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与开发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乔家君 鲁丰先
文章结合河南省实际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概念、计量及其地域特点,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景况将河南省域划分为4 个区,并就其形成原因予以剖析,在中国很具代表性。旨在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区域人力资源并制定适宜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地域结构 HRDI指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庆生 陈一静 胡默言
文章以地域旅游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河南省地域旅游系统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旨在为以后河南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背景认识;同时,也为分析其它不同地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种研究途径。
关键词:
旅游 地域旅游系统 子系统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区位,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还应积极争取与邻近省份市县地域的有效对接,合力并举助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采用分形理论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的地域结构特征,发现城市分布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市县分布多沿交通干线,"轴带+圈层"的复合型地域结构显现;然后采用统计分类、城市规模分级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的经济、城镇以及交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镇规模序列结构不完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发达;最后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改善河南地域结构的结点优化、轴带组织和面域扩展相结合的系统化空间组织路径。
关键词:
空间组织 结点城市 经济带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华 李瑞华 王锐
为明确河南省增温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贡献,基于1984—2017年河南省和周边49个气象站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增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处于1.65℃~3.40℃,增温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增温速率最高,信阳市和商丘市的东部、安阳市北部和西部三门峡和洛阳市的部分区域增温次之。区域城镇化与增温速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人口城镇化对区域增温的贡献为37.85%,单位土地面积GDP的增温贡献为39.04%,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增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娜琳 卫怡珂 李立 杨涵璐
明确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演化机制及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影响因素,不仅是对人地关系的解读,也可为限制“非粮化”的盲目扩张提供决策依据。论文以河南省宁陵县14个乡镇339个样本村为例,以时间为轴线,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县域内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非粮作物始终在土壤质地粗、养分含量低的“西北—东南”方向的带状区域内演变。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因素决定了非粮作物“带状”分布的初始格局,“邻里效应”逐步扩展了该带状区域,区位交通条件及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一格局得以强化;虽然地方政府早期的非粮激励政策扩展了“带状”区域,但之后的非粮整治举措有望收紧这一趋势。研究认为,土壤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发挥着基底的作用,而且始终与其他因素产生交互作用,时刻影响“非粮”作物格局。因此,“非粮化”治理工作需要重视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更多自然地理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湘豫 梁留科
通过查阅典籍、实地调查,获得河南现存佛教塔寺具体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佛教塔寺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佛教塔寺空间分布的总趋势为东西少,中间多,由南向北,塔寺数量递增;总轮廓为西部沿山脉走向大致构成一个半环形,中东部的平原地区沿河流的走向形成4个小的分布带;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河南塔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结合空间分析结果、河南旅游业的现状、区域旅游资源类型、行政区划等各方面的因素,将河南佛教塔寺文化旅游核心区域划分为"一带四区"的地理分异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贺振 贺俊平
利用SPSS18.0软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计算加权平均离差、加权变异系数,从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分析了河南省农民纯收入的差异。时间上,河南省各地区农民纯收入的综合差异在2000~2003年间增速较大,2004~2008年间收入差距仅有小幅度的增长;空间上,位于豫中地区的郑州市收入最高,围绕其周围的豫北地区收入次之,豫东地区最低。农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收入、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工业收入、文教卫生业收入、牧业收入等是影响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农民纯收入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本林 张卫星 郭志富
河南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三点一线”、“一带四区”为重点的旅游精品项目。但其开发存在着协作开发意识淡薄、资源整合力度小等问题,限制了优势的发挥。为此,文章提出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地域组织思路,即从培育三级旅游中心地,到构筑二条旅游发展轴,再到构建合理的旅游区等级体系。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组织 等级体系 河南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康 孟怡伟 丁志伟
以县域为研究尺度,以旅游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为特征量,采用位序-规模法则、引力模型、ESDA等研究方法,基于"点—线—面"视角对河南省县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点"层面上,高位次城镇规模不是很突出,中低位次城镇多且呈基底状衬托。城镇旅游经济规模与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开发与强度、景点吸引力密切相关。在"线"层面上,强轴线主要为"郑—汴—洛"、"郑-新"、"安-鹤"、"郑—焦"、"洛—济"等,在空间上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为中心的"钻石状"结构。在"钻石状"结构外围呈现以平顶山市区、安阳市区、淮阳、南阳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结构。在"面"层面上,整体呈"西北-东南"的分异结构,且在中部形成以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为中心的高值集中区。在豫北安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等沿太行山地区也形成了次一级高值集中区,东南部地区基本上形成大范围的低值连绵区。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空间结构 整合 县域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鹏松 李亚婷 范梦阳 陈璐瑶
利用河南省大规模农户调查数据,揭示河南省耕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耕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西南部及南部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于豫东和豫北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区耕地流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指数总体上大于平原地区,效率指数尤为突出。(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非农收入高、户主健康状况好有利于耕地转出,户主年龄大、距县(市)区较远的农户倾向于转入耕地,发达的本地乡镇企业会促进兼业生产但抑制耕地流转。(3)不同地形区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区留守老人在耕地流转中发挥重要作用,山地丘陵区地租普遍较低有利于耕地流转,但对更多劳动力的刚性需求影响了农户的转入意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海军
科学揭示火灾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关系可为防火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有益启示。以往研究多在"空间平稳"的框架下进行火灾影响因素分析,但火灾和其可量化的影响因素往往自身均表现为"空间异质",基于非空间的全局模型模拟可能会得出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结论。地理加权回归(GWR)可解释火灾及其影响因素间空间关系的局部变异。本文选取影响火灾分布的高程、坡度、居民地可达性、道路可达性、地表温度、归一化差植被指数和全球植被湿度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是否火烧作为二元因变量,应用logistic GWR对河南省2002-2012年火季(9-10月)火灾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以多时态空间抽样取得训练样本,利用GWR 4.0软件开发一个logistic GWR火烧概率模型,从可靠性和区分能力两方面对模型性能分别进行内部检验和独立检验,以确保火灾影响因素分析的可靠和合理性。结果表明:①坡度、居民地可达性、温度、植被长势和植被湿度对河南省火灾的影响呈现显著空间变化,高程、道路可达性的影响空间变化不显著,低海拔、道路可达性差的区域更易发生火灾。②温度和植被长势对火灾影响省内全局显著,坡度、居民地可达性和植被湿度对火灾影响在省内仅部分区域显著。③河南省可划分为7种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火灾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应因地制宜制定防火策略和确定防火重点。④logisticGWR模型可用于分析火灾影响因素的局部空间变异,作为火险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薇 郧雨旱 陈伟强 马月红 郭蕊蕊
[目的]"三生空间"是十八大提出的政策性指导,对河南省进行三生空间研究可为该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三线划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在探索"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遵循土地的多功能性原则,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1990—2015年河南省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地区,南阳市也有零星分布; 2015年每个省辖市的生产生态空间明显比1990年范围有所缩小,郑州市最为明显。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其中信阳南部山地有较大区域生产空间呈减少状态。(2)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两期生活空间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生活生产空间2015年较1990年有较明显的增加。扩大区域主要是生活生产空间,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郑州市扩张面积最大。(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南部山地区域,两期生态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南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崂山东西两坡、伏牛山、大别山等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嵩山、黄河沿岸区域、桐柏山、信阳南部丘陵区域、崂山大部区域。[结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河南省三生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郑州市是变化最大一个地区,这是由郑州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宝琪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非均衡性,以京广、陇海铁路为轴线形成了发达区俱乐部和不发达区俱乐部;经济热点分布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极,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冷点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惯性难以突破;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据此提出优化全省经济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