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36)
2023(11080)
2022(9435)
2021(8918)
2020(7481)
2019(16923)
2018(16464)
2017(32110)
2016(16954)
2015(18258)
2014(17903)
2013(17325)
2012(15634)
2011(13776)
2010(13245)
2009(11812)
2008(10898)
2007(9187)
2006(7518)
2005(6115)
作者
(45185)
(38073)
(37767)
(36000)
(24167)
(18663)
(17154)
(14797)
(14550)
(13412)
(13289)
(12748)
(12089)
(11844)
(11623)
(11583)
(11364)
(11198)
(11006)
(10989)
(9130)
(9078)
(9037)
(8773)
(8610)
(8383)
(8236)
(8193)
(7628)
(7590)
学科
(68187)
经济(68127)
管理(44926)
(43273)
方法(35324)
(35241)
企业(35241)
数学(31110)
数学方法(30656)
(17666)
(16622)
中国(15409)
地方(14732)
业经(14251)
(12787)
农业(12213)
(11172)
财务(11135)
财务管理(11111)
(10814)
贸易(10812)
环境(10658)
理论(10634)
企业财务(10633)
(10458)
(10210)
技术(10200)
(9305)
(8675)
(8439)
机构
学院(225995)
大学(223453)
管理(91003)
(88561)
经济(86766)
理学(79932)
理学院(78994)
管理学(77444)
管理学院(77011)
研究(70888)
中国(51762)
(46000)
科学(45388)
(39552)
(35281)
中心(34640)
业大(34445)
(33184)
财经(32980)
(32012)
(31056)
研究所(30784)
师范(30722)
(30252)
农业(27690)
北京(27687)
经济学(27203)
(27083)
(25798)
师范大学(25108)
基金
项目(168032)
科学(134328)
基金(124372)
研究(119247)
(108963)
国家(108122)
科学基金(94781)
社会(77658)
社会科(73880)
社会科学(73861)
基金项目(67566)
(66017)
自然(63345)
自然科(61960)
自然科学(61943)
自然科学基金(60779)
(55817)
教育(55357)
资助(50349)
编号(46499)
重点(37790)
(36920)
(36117)
(35147)
成果(34134)
科研(33088)
创新(32891)
国家社会(32700)
教育部(31848)
课题(31679)
期刊
(88253)
经济(88253)
研究(57115)
中国(36514)
学报(34295)
科学(33343)
管理(30327)
(30163)
(30144)
大学(26657)
学学(25523)
农业(21344)
技术(20229)
教育(19428)
(16367)
金融(16367)
业经(15827)
财经(15106)
经济研究(13973)
(13001)
资源(12112)
问题(12033)
统计(11448)
(11127)
(10795)
(10676)
(10639)
技术经济(10602)
科技(10596)
商业(9927)
共检索到305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琪  谢双玉  王晓芳  姜莉莉  古恒宇  刘大均  
针对武汉市旅游交通"进得来,散不开"的问题,以图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分别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视角对武汉市主城区内旅游景点的客观层面可达性和主观层面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研究区内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表现较好或很好,而感知可达性则较弱,不利于游客通过局部空间的路网结构来感知整个路网;第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道路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都存在部分空间"错位"现象,即全局、局部可达性最好的区域没有旅游景点分布,而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较差的东南部却有较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第三,从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都表现为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较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差,现代人文类旅游景点可达性居中;第四,从不同等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表现为等级越高的旅游景点其可达性反而越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达性较差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提出交通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整体水平的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双玉  张琪  龚箭  韩磊  王晓芳  
在明确旅游景点可达性概念的基础上,借鉴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围绕"路、车、人、环境"要素,构建了由静态的"路网可达性"、动态的"车行可达性"和基于人与环境互动的"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组成的城市旅游景点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为指导,运用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等方法,综合评价了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模型中实时交通路况的权重最大,表明道路拥堵是制约景点可达性的最重要因素;武汉市只有晴川阁、东湖听涛景区等少数景点可达性的各个方面都表现较好;其他景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路好找但少车、有路但少车难找、有车但少路难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郁琦  李山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需求,也是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上海市乡村旅游景点数据、交通路网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上海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景点的空间格局分析和可达性研究。结果显示:(1)上海乡村旅游景点以乡村人文景观和农庄休闲型为主;(2)景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环城市多核分散布局的特征,且近郊稀疏、中远郊集中;(3)景点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大部分景点可在60分钟~120分钟的车程内抵达;(4)上海市民可以在一小时车程内获得乡村旅游休闲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筹大都市郊野地区的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体湿地、村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格局,以及进一步打通中心城区至远郊地区的快速路网体系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竟虎  李俊峰  
以A级景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最近邻指数、K指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中国2 424个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所有景点的平均可达时间为125.88 min,60%的景点可达时间在90 min以内;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景点的县域可达性呈强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谢敏慧  石惠春  赵鹏霞  宋媛  
基于西北五省A级旅游景点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点的整体及县域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究了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五省旅游景点的整体空间可达性较优,可达性在30min内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76.52%,主要分布在路网交通和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五省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可达性在30min以内的县域数量占整体县域总数的95%以上。不同类型景点的县域单元可达性集聚程度均十分显著,热点分区在空间上均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过渡的分布格局;陕西省的景点可达性最好,属于可达性高集聚区,新疆和青海景点可达性较差,属于可达性低集聚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海兵  刘建国  蒋金亮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升朝  黄花  
基于西安市旅游景点、客运枢纽站、居民小区数据及公路网、公交线网、轨道交通线网数据,运用GIS网络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从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两个角度,探讨散客化背景下轨道交通在旅游景点公共交通可达性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显著压缩了城市的地理时空,景点可达性优化效果显著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沿地铁线路方向轴向延伸的特点;机场及北客站的景点可达性受地铁影响最大,西安南站景点可达性最低且优化最少;地铁促使城六区所有街道升级为景点可达热点区域,对较偏远地区蓝田县和临潼区的优化效果有限,对于极偏远地区周至县难起到优化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范黎丽  
论文运用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资源的可达性较好,整个区域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5.89 min,景点的可达性在30 min以内的区域达到了69.79%,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并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分析了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三种类型的空间关联情况,均呈弱集聚格局,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都表现为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围地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景点可达性的因素归纳为4个,即:旅游景点分布、路网结构的地区差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美霞  蒋才芳  王永明  张佑印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达性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案例区,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区域内景点分布较为分散,空间上"南少北多";高等级公路呈"王"字形分布,公路密度较低。区域内景点平均通行时间处在3.863—8.401h之间,均值为5.386h。景点可达性系数极差为0.845,高于平均值的景点有16个,占34%,景点可达性不均衡分布较显著。可达性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景点自身空间区位、周边景点密度和高等级公路分布对景点可达性格局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王辉  刘天宝  
本文基于GIS技术,以景点可达性为切入点,从市场供需的视角,依据市场供需的影响因素将潜力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潜力模型。研究发现:1哈大高铁使东北各地到区域内各旅游景点平均时间压缩2.5 h左右,填补了东北一日游市场区的空白,拓展了两日游市场区的范围,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一日游、两日游及七日游为主要形式,向高铁两侧和中心城市周边依次扩散的圈层+轴带状区域旅游空间形态。2东北城市旅游供需潜力变化均呈现随到高铁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促使供需市场向高铁沿线集聚,带动了高铁旅游经济带的形成,并导致东北旅游空间集散特征更加明显。3高铁对短期游(一日游、两日游)供需市场的带动明显好于七日游市场。4基于旅游可达性,以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结合旅游供需潜力发展状况,将东北城市旅游市场区划分为核心区、外围区、过渡区、边缘区4类。本文认为,应以高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和旅游枢纽城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供需空间网络的优化与对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先进  
本项研究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 ,阐述了城市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以及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 (如性别、年龄、职业、旅游目的等 )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 ,同时 ,运用活动空间及曲线分析方法 ,揭示了国内旅游者的流动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萌  
作为一种可实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己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潮流,在实际发展中却仍然面临着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困惑,生态旅游作为具有多种良好功能的一种新型可持续旅游方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与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媛媛  汪孟  胡淼  姜文丽  王宏涛  陈京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乔钥  吴静激  
[目的]探讨农业生态旅游空间分布有利于合理优化和调整旅游资源,同时评价农业生态旅游为其进一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文章利用空间分布密度和最邻近点指数分析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模糊层析综合法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广西14个市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差异,北海市(2.45)、钦州市(1.08)、梧州市(1.04)、贺州市(1.02)、来宾市(1.01)的最邻近指数均大于1,属于随机型分布;防城港市(1.00)和百色市(1.00)的最邻近指数等于1,属于均匀型分布;贵港市(0.98)、河池市(0.98)、柳州市(0.96)、玉林市(0.95)、南宁市(0.92)、桂林市(0.86)、崇左市(0.75)的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属于凝聚型分布。此外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分36.52,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结论]在现有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挖掘各地特色,提高农业生态化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