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40)
2023(10515)
2022(8879)
2021(8298)
2020(6918)
2019(15685)
2018(15286)
2017(30112)
2016(15917)
2015(17412)
2014(17163)
2013(16607)
2012(14920)
2011(13068)
2010(12690)
2009(11020)
2008(10365)
2007(8376)
2006(6795)
2005(5561)
作者
(42113)
(35248)
(34922)
(33388)
(22461)
(16935)
(15978)
(13640)
(13538)
(12135)
(12093)
(11878)
(11039)
(10975)
(10601)
(10595)
(10497)
(10480)
(10006)
(9961)
(8406)
(8400)
(8189)
(8108)
(7861)
(7804)
(7608)
(7345)
(6997)
(6858)
学科
(63321)
经济(63253)
管理(45222)
(40389)
(33359)
企业(33359)
方法(32436)
数学(29489)
数学方法(29053)
中国(17815)
(17318)
(14355)
地方(13049)
业经(11872)
(11846)
(10950)
财务(10914)
财务管理(10892)
企业财务(10447)
环境(9889)
(9862)
理论(9708)
农业(9600)
技术(9526)
(9441)
贸易(9438)
(9127)
(8608)
(8538)
(7954)
机构
大学(212261)
学院(211108)
管理(85997)
(85369)
经济(83537)
理学(76032)
理学院(75120)
管理学(73742)
管理学院(73299)
研究(66473)
中国(47459)
(43245)
科学(41018)
(38680)
财经(32180)
中心(31921)
业大(31657)
(30975)
(30369)
(29633)
(28762)
研究所(28066)
(27498)
经济学(27353)
师范(27195)
(25538)
北京(25529)
经济学院(24926)
财经大学(24631)
农业(24448)
基金
项目(159132)
科学(127883)
基金(119815)
研究(112557)
(105141)
国家(104372)
科学基金(91792)
社会(74565)
社会科(71011)
社会科学(70995)
基金项目(64685)
自然(60926)
(60637)
自然科(59633)
自然科学(59616)
自然科学基金(58522)
(52221)
教育(52034)
资助(47587)
编号(43298)
重点(35593)
(35537)
(33443)
(33157)
成果(32766)
国家社会(32369)
创新(31364)
科研(31288)
教育部(30909)
人文(30047)
期刊
(79821)
经济(79821)
研究(56103)
中国(33250)
学报(31920)
(30695)
科学(30349)
管理(29921)
(25804)
大学(25097)
学学(24041)
技术(19024)
农业(17846)
教育(17235)
财经(15440)
(14260)
金融(14260)
(13301)
经济研究(13167)
问题(12606)
业经(12322)
图书(10181)
资源(10063)
(10062)
统计(9996)
(9869)
科技(9863)
(9647)
(9441)
现代(9420)
共检索到282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毅  胡彬  
分析了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在适老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了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规划设计框架。以广州市人民公园所在区域为案例,阐述了步行可达性指数和空间交往指数等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在适老性方面的具体应用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彦威  刘天宝  塔娜  
中国城市转型面临多尺度的空间重构,从社区、中心城市到都市区、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尺度。一方面,每个尺度上的空间组织特征及居民行为模式彻底改变;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问题出现并累积。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和新问题,需要依托行为研究,梳理多尺度城市空间的概念体系,揭示其形成机理,判断其环境响应,并以低碳和和谐城市为导向,提出规划策略。具体内容包括:整合GPS、手机、网络、问卷和访谈等多种行为数据,建立中国城市多时空尺度居民行为数据库;分析城市、都市区和城市群尺度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和居民行为特征,创建基于个体行为的中国城市空间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解析多尺度城市空间组织及居民行为模式与社会矛盾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威涛  
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使城市轨道TOD开发、尤其是作为开发“锚点”的站域地区的安全韧性问题凸显。当前,在我国城市轨道站域空间规划实践中,暂未切实形成自然灾害的“安全”目标与TOD的“发展”目标的规划统筹,其中一项重要技术瓶颈在于缺乏TOD开发和空间韧性之间影响关系的科学认识和精细辨析。为精准且高效统筹城市轨道站域的发展和安全,先引入TOD理论和韧性理论,分别搭建城市轨道站域的多维度开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情景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再建立城市轨道TOD开发影响站域空间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导通过量化实证方法逐层剖解城市轨道TOD开发对站域空间韧性的综合影响和精细影响;最后,将基础研究向规划应用转化,基于城市轨道站域TOD开发对空间韧性的影响关系,提出以统筹控制二者指标为技术核心的规划应用方案,为在城市轨道站域空间规划中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战略提供具体应用情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燕  赵万民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科学问题,既是我国城镇化向山区推进的战略性工作,又是山地城乡规划与建设的技术难题和紧迫任务。针对当前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研究存在视角错位,通过对山地城市灾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出现的诸多灾害问题的本质,是空间承载灾害能力偏弱而导致灾害对空间的破坏引发的。为此,提出从城市实体空间视角进行防灾减灾的空间适灾思路,建立从宏观整体环境、中观空间形态、微观空间要素三个空间层面展开空间适灾研究的思路框架,以期为城市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燕  赵万民  
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科学问题,既是我国城镇化向山区推进的战略性工作,又是山地城乡规划与建设的技术难题和紧迫任务。针对当前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规划领域的防灾减灾研究存在视角错位,通过对山地城市灾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出现的诸多灾害问题的本质,是空间承载灾害能力偏弱而导致灾害对空间的破坏引发的。为此,提出从城市实体空间视角进行防灾减灾的空间适灾思路,建立从宏观整体环境、中观空间形态、微观空间要素三个空间层面展开空间适灾研究的思路框架,以期为城市灾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马兰茜  
~~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德凯  农红萍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通过对交往关系与空间形式关系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的公共空间建设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交往关系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空间模式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公共空间的要求与对策,并结合"百里柳江"景观概念性规划的公共空间设计,介绍了创建和谐空间的关键性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景伟  王太亮  张晓玮  彭芳乐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城市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多考虑了各自城市的需求与问题,因此在编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不同城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提出了基于"1×35"框架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红  
城市公共空间的供给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问题,涉及公共福利政策、政府与市场边界和规划中的社会公正等多个研究视角,研究的焦点在于如何合理引入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和布局合理性。本研究借鉴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从权力、资本在城市空间中投资、自我增值的生产运作的分析入手,发现市场经济制度下空间生产的核心工具是空间产权制度,以产权、交易成本作为研究分析的切入点,提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实施机制的组成,包括空间管控、多元供给机制和制度设计。本研究以福利经济学为公共空间的供给政策理论,以空间生产理论解释规划实施的动力,以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市场经济制度下公共空间生产机制的内容和实质,推动公共空间规划体系从编制到实施的紧密衔接,从而更好地发挥规划的作用,提高公共空间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陈红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王威  
当代中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多种作用和影响,已进入高度风险的社会。作为风险社会形构的国土空间,其时空结构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不断组构重建、互相融合的微观基础和机理。为了探索国土空间在不确定灾害事件影响下的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结构和过程双重耦合的路径图式,引入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国土空间系统“突变—涌现—适应”的动力和非动力涨落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具备适灾韧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系统转换为韧性规划语言,搭建适宜于多层级系统韧性升级的“吸收—适应—转变”框架,以揭示国土空间系统在单一适应周期内的涨落过程、不同适应周期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上下联系,实现对国土空间风险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为国土空间韧性防灾专项规划提供交叉视角和路径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体雁  温璐歌  
土地利用指标的区域配置与部门配置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核心问题。如何在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和中央战略的前提下,根据我国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划和经济社会区划的发展实际,特别是根据城镇化格局定型区、发展型城镇化地区和收缩型城镇化地区等三类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的实际,充分顾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意愿,优化配置各类用地指标,是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不可或缺的首要的基本任务。基于此,建立一个基于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CGE)的多尺度、多区域、多情景国土空间规划模拟分析框架(CTSPM),提出该框架在国土空间安全模拟仿真中的实际应用场景,以支持多种国家发展情景和土地指标分配方案下国土空间格局模拟分析,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土地指标"博弈"提供"辩论"平台,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深度理解国土空间安全的跨区域影响提供分析性框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金明  迪力沙提·亚库甫  张东昇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是规划行为科学展开、规划实施有序进行、规划管理规范有效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逻辑,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框架。在立法定位上,国土空间规划法属于公法(行政法)范畴,具有公益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特征;在立法意旨上,应体现国家意志,促进永续利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立法精神上,应注重规划行政与权力配置、空间正义与行政效率、规划引导与空间管制、以法治权与程序公正等要点。关于立法总体框架,可从规划体系、规划编制、规划审议、规划实施、规划监管等方面设计。根据立法时序与立法紧迫性,本文提出由易到难的进阶立法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陈浩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保护"并重。作为国家部门调整后的新规划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研究整体缺乏,学者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本身的禀赋情况,利用传统统计、空间及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家及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承载力与适宜性进行静态评价,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刚性划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国土空间利用的动态影响,缺乏对新发展趋势之下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及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本文引入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的大数据,重点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及城镇空间规划四个环节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与具体方法框架,强调"自然空间"+"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荫凯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虽具雏形,但不明确、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不适应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既损害了空间规划的形象和效力,也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研究表明,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有四个共同点,分别是:配套法律的完备性、协调机构的权威性、规划层级的系统性、制定实施的开放性。建立完善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应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对空间开发行为的统筹协调;理顺层级关系,明确各类空间规划的地位作用;创新实施机制,保障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鼓励公众参与,着力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亚辉   朱诗怡   吴双   王锦凤  
<正>~~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