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05)
2023(15831)
2022(13886)
2021(13053)
2020(10953)
2019(25465)
2018(24979)
2017(49010)
2016(26283)
2015(29487)
2014(29142)
2013(28273)
2012(25990)
2011(23100)
2010(22998)
2009(20858)
2008(19916)
2007(17252)
2006(15021)
2005(12677)
作者
(72425)
(60493)
(59766)
(57301)
(38510)
(28975)
(27375)
(23762)
(23075)
(21456)
(20679)
(20171)
(18983)
(18886)
(18792)
(18442)
(18243)
(17980)
(17347)
(17076)
(14858)
(14744)
(14517)
(13883)
(13469)
(13318)
(13285)
(13129)
(12143)
(11880)
学科
(102651)
经济(102545)
管理(75128)
(70143)
(57872)
企业(57872)
方法(48118)
数学(42444)
数学方法(41824)
(28655)
(27006)
中国(26472)
地方(22780)
业经(22357)
(20921)
农业(18990)
(18273)
贸易(18267)
(17684)
(17236)
理论(16541)
(16494)
环境(16465)
财务(16417)
财务管理(16377)
(15924)
技术(15888)
企业财务(15509)
(15060)
(14284)
机构
学院(357911)
大学(357745)
管理(146675)
(141498)
经济(138348)
理学(127661)
理学院(126261)
管理学(123959)
管理学院(123304)
研究(116497)
中国(85900)
(76867)
科学(72615)
(65004)
(56237)
(55037)
中心(54346)
业大(53452)
财经(52071)
(51538)
研究所(51463)
北京(48266)
(48194)
师范(47780)
(47544)
(43648)
农业(42829)
(42064)
经济学(41619)
财经大学(38875)
基金
项目(253901)
科学(200444)
研究(186587)
基金(184149)
(159442)
国家(158128)
科学基金(137350)
社会(117160)
社会科(111111)
社会科学(111083)
(98808)
基金项目(98313)
自然(89951)
自然科(87867)
自然科学(87846)
自然科学基金(86218)
教育(85864)
(83286)
编号(77133)
资助(75595)
成果(61422)
重点(56291)
(55677)
(53873)
(52383)
课题(52360)
创新(48813)
科研(48385)
教育部(47921)
国家社会(47723)
期刊
(149723)
经济(149723)
研究(102593)
中国(64608)
学报(53829)
管理(51456)
科学(50215)
(48731)
(48500)
大学(41625)
教育(40305)
学学(39013)
农业(34196)
技术(32562)
(28881)
金融(28881)
业经(25592)
财经(24001)
经济研究(23550)
图书(20898)
(20456)
问题(19794)
技术经济(17210)
理论(17143)
科技(17118)
(17075)
资源(16673)
现代(16063)
统计(16017)
(15875)
共检索到512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大玉  凡来  刘洋  
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将空间句法的模型应用到公共空间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利用视域分析、深度值和整合度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合实地观察法,构建出由三种空间句法模型组成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评价体系。分别对潜在可提升的公共空间、不同人群活动行为特征以及活力和功能未匹配的空间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有待提升的空间,并结合空间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总结空间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提升对策,以指导具体的公共空间设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震   李佳萱   刘昉   张忠国   陈一涵  
为剖析服务供给与人群需求的失衡问题,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开展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绿地、福利、医疗等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龄友好性评估与检验。研究揭示了居民主观体验对设施空间供给可形成有益补充,前往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需要提升,设施空间供给与人群需求不够匹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及代际交互功能不够完备、人性化设计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加强公交覆盖,提升步骑行体验;以人定量,优化设施空间供给;关注弱势群体需求,规范无障碍设计;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建设代际复合场地;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鼓励公益性与营利性服务设施混合配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敏玲  毛媛媛  黄伟  
试图借助空间句法,分析街道两抢一盗犯罪的案发情况与街道网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量化分析探讨街道案发密度和空间句法整合度指标所表征的街道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可理解度较高、空间内部关系密切、与外部周边地区联系紧密的地区,两抢一盗犯罪发生可能性较低;具体到每条街段,车行活动的频繁程度也与两抢一盗犯罪有关联,车行活动的街道案件密度较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天新  刘凤  
破碎化是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空间破碎化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利用GOOGLE地图(1:1500比例尺,空间分辨率0.54m)和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地块密度、地块数破碎化指数、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与通道密度等五种指标,从地块的规模、形状与通道三个方面,对研究区空间破碎化程度与及其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快速城市化影响,研究区整体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特别表现在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与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较高,分别为1.574,0.313、0.177。上地街道多核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地块规模与通道破碎化特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晓壮  
社区治理体制是社区治理元问题。结合治理理论提出社区治理体制概念,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出发,通过对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调查,分析政府、市场、社会三大社区治理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其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滞后城镇化、社区共用部位产权遭侵犯、物业服务企业定性错位、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和业主委员会建设难等突出体制性问题,这给社区治理带来制度创新层面的新考验。为此,全面深化社区改革,加快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破解社区治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紧凑城市"是指以防止城市蔓延、实现土地与能源的节约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目的,具有高居住密度、少依赖机动车、土地混合利用等特征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界定紧凑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紧凑度的三维目标空间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对北京市规模紧凑度、功能紧凑度、形态紧凑度及空间综合紧凑度进行了测度分析,进而探讨了城市紧凑度的空间演变规律,提出了提高北京市空间紧凑度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有三点,一是北京市空间利用紧凑度呈现"中心—外围"递减特征,以中心的西城区和东城区为中心,其空间紧凑度最高,外围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以及丰台区的空间紧凑度逐渐递减,其他郊区(郊县)等空间紧凑度最低;二是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强  孙贵芳  
市场:振兴企业的龙头──关于北京市朝外街道雅宝路服装市场的调查任强,孙贵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兴良  张佳丽  鲁莎莎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街道(乡镇)数据,运用象位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细致地考察了北京市六环以内核心区的人口增长及其变动规律。结果显示:①21世纪以来是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时期,年均增长近60万人,其中2015年是一个拐点年份,结束了2000年以来连续14年人口增长超过20万人且年均增长高达56. 3万人的超高速增长阶段;②核心区以21. 4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市83. 76%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达44. 5‰,占全市人口比重10年间增长了5. 42个百分点;③核心区人口快速增长区域主要位于正北及正东方位,包括中关村、西二旗、上地、回龙观、天通苑以及国贸、通州等大型人口居住区和就业区,而包含亦庄新城在内的核心区南部方位,人口增长并不突出,但人口集聚速度显著;④核心区人口集聚力持续提升,其中三环至六环区域集中了全市56. 89%的人口,六环外区域人口比重下降了4. 5个百分点;⑤核心区人口分布及增长呈现明显的"外围化"特征及"摊大饼"蔓延式扩张,这是未来北京市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人口管控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华成  
当北京市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建候同志在介绍经验后提出: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的责任在街道,工作由街道做,但由于体制不顺、条条专政、街道办事处手中无权、工作难做,做了工作,收益(罚款)也不给街道,希望市里制定出责权利统一的政策。在主席台上就坐的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立即插话说:我建议,今后地区性的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工作,统一由街道办事处主管,收益也都归街道。话音刚落,全场立即响起响长时间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这是发生在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上的一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晓路  许泽宁  王忠云  
在城镇化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通常包含一些村庄(即城中村)。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或由于人口转居或集体资产处置滞后等原因,部分城中村无法纳入属地街道办事处,而依旧由原属乡镇管理,由此称之为"非属地城中村"。非属地城中村存在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利益矛盾集中,不仅违背行政区划法的属地化管理原则,而且对城乡统筹发展构成制约。通过对北京市155个非属地城中村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实地调查,对非属地城中村的问题、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非属地城中村行政管理差异化因素的分析,将北京市的非属地城中村分为飞地村、难点村、滞后村、完成村四个类型;对属地管理和非属地管理模式下的城中村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研究,提出城中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属地街道的主体责任及其在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能,同时,对各类型非属地城中村的改革措施、时序和路径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晓路  许泽宁  王忠云  
在城镇化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通常包含一些村庄(即城中村)。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或由于人口转居或集体资产处置滞后等原因,部分城中村无法纳入属地街道办事处,而依旧由原属乡镇管理,由此称之为"非属地城中村"。非属地城中村存在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利益矛盾集中,不仅违背行政区划法的属地化管理原则,而且对城乡统筹发展构成制约。通过对北京市155个非属地城中村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实地调查,对非属地城中村的问题、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非属地城中村行政管理差异化因素的分析,将北京市的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2013年3月11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三位政协委员分别以摩托车、地铁、汽车三种不同交通方式,从宣武门出发到终点前门,进行速度大比拼,结果,摩托车、地铁和汽车分别以10分钟、16分钟和27分钟到达终点。武汉市2004—2012年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武汉市城区内的平均车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许多城市先后采取限行、限购、限号等措施,但是,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常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城市交通怎么了?是投资不足吗?是马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桐庆  朱喜钢  
在中西方城市空间中,街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包含公共交往与通道功能,是城市不同职能空间的过渡、缓冲区域。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环境质量低下、机动车泛滥、缺乏安全感甚至是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学习比较,认为道路建设标准单一,机械城市主义思想、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以及虚拟网络的冲击是街道空间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引入人性化道路标准和共享街道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建设良好街道空间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