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29)
2023(10411)
2022(8691)
2021(8250)
2020(6751)
2019(15625)
2018(15280)
2017(29286)
2016(15371)
2015(16971)
2014(16365)
2013(15915)
2012(14436)
2011(12715)
2010(12147)
2009(10712)
2008(9761)
2007(8012)
2006(6592)
2005(4865)
作者
(38787)
(33003)
(32355)
(31039)
(20825)
(15966)
(14967)
(12822)
(12700)
(11394)
(11212)
(10945)
(10247)
(10246)
(9744)
(9739)
(9520)
(9497)
(9414)
(9233)
(7726)
(7706)
(7693)
(7672)
(7417)
(7332)
(6964)
(6915)
(6546)
(6469)
学科
(62991)
经济(62934)
(40693)
管理(38117)
方法(29170)
(29039)
(28565)
企业(28565)
数学(26796)
数学方法(26436)
农业(19573)
地方(16887)
业经(15970)
中国(15012)
(13986)
(10330)
(9960)
(9591)
贸易(9587)
环境(9567)
(9226)
(8852)
技术(8706)
(8556)
财务(8525)
财务管理(8506)
农业经济(8006)
企业财务(7977)
(7950)
理论(7590)
机构
学院(199183)
大学(195712)
管理(81308)
(80147)
经济(78484)
理学(71844)
理学院(71038)
管理学(69741)
管理学院(69348)
研究(59833)
中国(44727)
(39008)
科学(36591)
(34316)
(34277)
中心(31041)
业大(30722)
财经(28424)
(28386)
(27649)
师范(27402)
(26404)
(26048)
农业(25604)
经济学(24800)
(24633)
研究所(24359)
北京(22924)
经济学院(22672)
(22597)
基金
项目(150290)
科学(120473)
研究(111593)
基金(110750)
(95142)
国家(94297)
科学基金(83549)
社会(73083)
社会科(69102)
社会科学(69086)
基金项目(60682)
(60101)
自然(53893)
自然科(52651)
自然科学(52640)
自然科学基金(51654)
教育(50799)
(49504)
编号(45402)
资助(42831)
成果(34032)
重点(33169)
(33106)
(32905)
(31997)
国家社会(30452)
课题(30060)
创新(29849)
科研(29040)
人文(28985)
期刊
(85152)
经济(85152)
研究(51074)
(35604)
中国(34893)
学报(27881)
科学(27790)
管理(26161)
(26130)
农业(23882)
大学(22566)
学学(21443)
业经(18204)
技术(18101)
教育(17759)
(16432)
金融(16432)
财经(12797)
问题(12047)
经济研究(11637)
资源(11266)
(10974)
(10548)
(10307)
(9433)
科技(9131)
农村(8945)
(8945)
理论(8846)
技术经济(8694)
共检索到272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驰  李伯华  袁佳利  余雯  
传统村落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历史沉淀,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句法和认知意象理论,结合实地调研资料,解读了芹川村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芹川村空间整合度与空间认知意象呈正相关;(2)芹川村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很难快速通过局部空间形态理解整体空间布局;(3)村落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且均布局在芹川溪两侧整合度值偏高的轴线上。针对芹川村空间形态问题和空间认知偏差,从优化村落空间肌理、保持公共空间活性、提取文化景观基因以及完善对外交通网络等角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为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为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丹丹  
古村落保护规划通常涉及到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方式往往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以安徽省祁门县渚口古村为例,在渚口古村的人文历史与物质空间背景下,经过走访调查,分析提炼渚口古村的空间形态要素,并通过空间句法技术,应用Depthmap软件,对渚口古村进行空间形态方面的定量分析,获得该村落的空间整体结构特征,并将该村落现状的空间形态与保护规划中的空间形态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对比,以验证该规划在古村落空间形态保护更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空间句法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个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会  赵和生  刘峰  
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科学理性地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寻村民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楠  姜秀娟  黄金川  刘慧  
基于空间句法整合度与标准穿行度2个形态变量,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林州市西乡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景网络和背景网络量化数据,结合现场调研,分析传统村落旅游线路和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现状及成因。结果表明:(1)穿行度和整合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2)当R取值2 00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浅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当R取值250 m时,利用前景网络空间可获取游客适度层次旅游线路空间和公共空间。(3)背景网络空间应尽量保持其原生态性,为游客提供惊喜空间。从村落旅游线路构建和不同层级空间开发层面提出传统村落旅游保护与开发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诗琪   柳迪子   杜守帅   周林  
万物互联的背景下,群体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感知以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形式共享于社交媒体平台。本文通过梳理UGC数据与感知的关系,构建空间感知模型,以唐模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视觉、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感知热点、感知主题、感知情绪三方面分析其空间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结果表明:唐模村的自然基底良好、历史遗存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感知错位、资源利用不均衡、游客满意度与感知程度较低的问题,由此提出唐模村空间优化策略,以理论模型指导规划实践,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莹  肖大威  王玉顺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几何结构与发生其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借鉴Bill和Julienne提出的空间图论的分析方法,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以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例,通过空间领域、社会结构、活动与公共空间三方面的拓扑空间结构图论分析,以更直观、全面的方式发掘和解释空间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季文瑞   段德罡  
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遗产和现实人居环境双重属性,以价值保护为导向的村落发展,往往忽视多元的现代化发展诉求,使村落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难以权衡。为进一步提高村落更新的科学性和有序性,立足有机更新的科学内涵并延伸其理论脉络,提出以空间更新敏感度作为表征空间发生更新活动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值,构建包含保护价值度、更新需求度、更新困难度的传统村落空间更新敏感度评价体系,凝练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线性加权法等方法开展评价的思路步骤和技术框架,并结合典型村落展开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相对科学地量化评估各类空间的更新可能性,具有可操作性、广泛适用性和支撑“更新前决策部署”“决策后有序实施”的合理性,为传统村落合理的更新安排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海霞  唐金辉  
运用主成分回归和多变量相关分析揭示了休闲公平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杭州为例,分析了居民公共休闲公平、幸福认知的空间分异和内在关联。结果显示:休闲空间公平感存在民主性、弥补性、比照性三个公平维度;休闲空间幸福感有基本生活幸福、社会幸福、情感幸福三个层次;休闲公平感是不同社会群体及其休闲幸福认知形成的调节变量,主城区和乡村居民的"补偿性公平感"是其休闲生活幸福认知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新城、郊县居民则主要受"比照性休闲公平"、"民主性公平"等认知的影响;休闲公平认知与幸福认知在城乡层面呈现块状分化,但非简单的城乡二元特征,传统的城乡均衡供给并不利于公共休闲空间社会效用的发挥。据此认为,公共休闲空间配置应考虑城乡公共休闲文化的差异性,以增进社会幸福感为核心目标,采取差异化的公共休闲空间规制政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武前波  刘星  
基于城市各类服务设施的热点(POI)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杭州市多中心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当前杭州市多中心城市体系已经逐步成型,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三个副城和六大组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三个副城发育程度较高,各类服务设施聚集能力较强,并呈现出相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之相比,外围组团发育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仅部分组团的相关服务设施及商品房住宅聚集程度较高。最后,从政府行为、经济转型及社会变迁三个方面分析了服务设施布局形态的形成机制,并对杭州多中心空间体系构建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冯于睿  訾成相  颜璐  刘娟娟  
以福建省宁德市四坪村为例,解析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从四坪村选址与布局、资源利用、空间治理3个方面分别归纳出“巧于因借”的地理观、“三生融合”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文化观与社会观3条传统生态智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传统村落空间实践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实践的启示:一是以“让自然做功”的形式实现低影响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生态基底;二是以要素的多功能化放大三生空间系统的协同效应;三是以低成本、低技术实现三生空间系统的高效运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莹  王玉顺  肖大威  张圻彬  
以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梅州地区为研究范围,构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库。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唐代及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与特征,探讨了其内的影响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模式;2同时存在"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延伸,沿梅江溯江而上"的分布演变特征;3究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客家自组织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并存在由地域性、需求性到选择性、认同性转变的自发到自觉的时空择址分布规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睿  王彦辉  
苏南地区拥有复杂的地形和水网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根据"地形"和"水体"两种地理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湖荡、岛屿和圩区六种类型,分别提取"街巷"、"组团"和"边界"三种结构要素进行图示和量化对比,并对环境选择与适应机制进行讨论。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对应关系特征明显,其规律与地形和水体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度相关。研究最后从顺应环境建造、产业与生态并重、以及传统技艺传承等方面提出了尊重地域特色的营造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