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0)
- 2023(15473)
- 2022(13551)
- 2021(12852)
- 2020(10683)
- 2019(24685)
- 2018(24276)
- 2017(45596)
- 2016(24497)
- 2015(27742)
- 2014(27518)
- 2013(26791)
- 2012(24660)
- 2011(21966)
- 2010(21423)
- 2009(19470)
- 2008(18666)
- 2007(15575)
- 2006(13457)
- 2005(11518)
- 学科
- 济(98516)
- 经济(98421)
- 管理(71937)
- 业(68581)
- 企(57012)
- 企业(57012)
- 方法(47372)
- 数学(41528)
- 数学方法(40962)
- 农(26820)
- 中国(24878)
- 财(24248)
- 业经(22249)
- 地方(22207)
- 学(21589)
- 技术(19578)
- 农业(18350)
- 贸(17069)
- 贸易(17060)
- 易(16535)
- 理论(16226)
- 务(15953)
- 财务(15879)
- 财务管理(15843)
- 环境(15826)
- 和(15424)
- 企业财务(15051)
- 制(14844)
- 划(13436)
- 融(12386)
- 机构
- 大学(340589)
- 学院(338618)
- 管理(139313)
- 济(132467)
- 经济(129583)
- 理学(121734)
- 理学院(120354)
- 管理学(118122)
- 管理学院(117507)
- 研究(111750)
- 中国(80984)
- 京(71575)
- 科学(71355)
- 财(57632)
- 农(54691)
- 所(54485)
- 业大(52911)
- 中心(52781)
- 研究所(50206)
- 江(48174)
- 财经(47169)
- 范(46195)
- 师范(45768)
- 北京(44098)
- 经(43197)
- 农业(42864)
- 院(41208)
- 州(39306)
- 经济学(38781)
- 师范大学(37436)
- 基金
- 项目(245438)
- 科学(194383)
- 基金(179260)
- 研究(177761)
- 家(156621)
- 国家(155402)
- 科学基金(134932)
- 社会(111885)
- 社会科(106135)
- 社会科学(106104)
- 省(96882)
- 基金项目(96561)
- 自然(89555)
- 自然科(87524)
- 自然科学(87504)
- 自然科学基金(85925)
- 教育(81732)
- 划(80919)
- 编号(72602)
- 资助(72388)
- 成果(56569)
- 重点(54946)
- 部(53570)
- 发(51795)
- 创(51313)
- 课题(48933)
- 创新(47956)
- 科研(47060)
- 国家社会(45979)
- 教育部(45957)
- 期刊
- 济(136959)
- 经济(136959)
- 研究(94074)
- 中国(62297)
- 学报(54834)
- 科学(50562)
- 管理(48853)
- 农(48088)
- 财(43441)
- 大学(41189)
- 学学(38482)
- 教育(37016)
- 农业(34194)
- 技术(32977)
- 融(23160)
- 金融(23160)
- 业经(22900)
- 图书(21844)
- 财经(21613)
- 经济研究(21592)
- 经(18429)
- 业(18197)
- 科技(17781)
- 问题(17596)
- 技术经济(17483)
- 理论(17348)
- 资源(17047)
- 实践(16155)
- 践(16155)
- 版(15648)
共检索到482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鹏钦 陈仲新 刘珍环 杨鹏 姚艳敏
[目的]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研究分析了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时空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的空间信息参考。[方法]综合卫星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重构模型优势,基于交叉信息熵方法,构建了作物空间信息重构模型SPAM-China,对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空间分布、时空演变、重心迁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域小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栅格数量从6703个增加至7 214个,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吉林省中部地区是东北三省的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单位栅格面积增加1 000hm2以上的栅格数量增加明显,面积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北纬47°~50°之间和东经125. 5°~131°之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迁移106. 20km,向北迁移208. 57km,辽宁省、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南移,黑龙江省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小幅增加,但时空变化特征显著,种植面积重心向北向东迁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樊琦 祁华清 李霜
自2014年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已逐步回归市场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机制作用正得到有效发挥,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和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短期来看,价格政策调整仍难以有效激发国内大豆市场活力和抵御进口冲击,大豆种植收益下降对农户种植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种植结构失衡,出现了供给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共存的尴尬局面,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事实证明,当前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空间。本文主要在基于对当前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情况及国外经验分析基础上,针对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政策风险,提出了下一步...
关键词:
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大豆 改革与突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春晓 徐宗学 王志慧 刘昌明
本文基于改进的CASA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类型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参数,估算了中国东北三省2001-2010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17A3 NPP产品与本文估算NPP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10a平均的植被NPP为304.643g C/(m2·a)。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差异明显,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农田>灌木>草地>城镇>未利用地>水体。年NPP在2001-2005年间出现了上下波动的趋势,且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PP的时空变化趋势不同,森林覆盖区域具有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1.217g C/(m2·a)),未利用地则具有明显的逐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辉辉 朱海霞 王秋京 姜丽霞 王萍
【目的】研究未来气候情景下大豆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为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区域气候模式和WOFOST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情景下2021-2050年大豆熟型的可能分布及生育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①以B2情景为例,不同熟型大豆品种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东扩,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北移,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缩小,极晚熟品种适宜种植范围扩大。②在A2情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出苗期平均提前2.2d,开花期平均提...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北三省 大豆 生育期 产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洋 王玉辉 吕晓敏 叶永昌 汲玉河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71个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选取了"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项目提出的57个极端指数中的8个核心指数,分析和揭示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东北三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年和四季的高温阈值、低温阈值与最长热浪天数均随时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霜冻日数随年际表现为下降趋势;2东北三省西南地区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北部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同时北部亦是年和春、秋霜冻日数的高值分布区,且高温热浪的天数相对较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金伟 邹明乐 徐晓文 王启翔 王欣
冰雪旅游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而滑雪场是冰雪旅游的核心载体。文章以东北三省的滑雪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空间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近30年该区域滑雪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东北三省滑雪场历经萌芽和扩张阶段,总体分布态势由离散演变为集聚状态。(2)东北三省的滑雪场总体形成了“东北—西南”的空间格局,且呈现出高聚集、非均质的特点,省会城市成为空间聚焦的重要核心。(3)该区域滑雪场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不断加剧,且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南”方向,而均质性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且分布结构逐渐由“多峰型”演变成为“单峰型”形态。(4)滑雪场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交通和旅游(产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力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在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下,东北三省的滑雪场呈现出“沿公路而建、与景区共生、靠资源发展”的分布态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康 李志学 周嘉
基于2005-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定性分析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定量研究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从各城市对比来看,环境规制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市域差异,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小态势。(2)从空间格局来看,环境规制强度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态势,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环境规制的高水平类型分布集中,城市数量最多;低水平类型均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城市数量最少。碳排放量的高水平类型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以及大庆市和吉林市等石油型、冶金型城市,低水平类型城市数量呈波动增加,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且向南逐渐扩散。(3)东北三省严格的环境规制不仅直接抑制碳排放,也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精简粗放投资间接抑制碳排放,地方政府竞争则会减弱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英彬 姚艳敏 李建平 黄青 陈佑启 陈仲新 杨鹏 于士凯
该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3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会经济因子评价大豆生长适宜性。在获取东北三省大豆适宜性等级图的基础上,将其与东北三省实际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适宜性属于中上水平,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09万km2,11.45万kkm2和7.99万km2,约占东北全境面积的11.5%,14.49%和10.11%;(2)松嫩平原是最适合于大豆生长的区域,而三江平原由于日照等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赵毅 邹铁安 薛睿
基于遥感数据,利用GIS,ESDA和GWR模型,分析东北三省2000—2018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空间相关性,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类型相互转变明显。(2)2000—2018年东北三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增长率达31.3%;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和大连,低值区集中在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区。(3)Moran’sI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热点区分布在辽宁省的阜新、锦州、鞍山、营口和大连,冷点区集中在黑龙江省的鹤岗、双鸭山、鸡西和佳木斯及吉林省的白山和通化。(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强度、工业结构、总人口。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仉巍 刘丙泉
经济周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是经济扩张与收缩的循环重复,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采用增长周期法,搜集东北三省1978年到2005年的GDP数据,剔除国内生产总值指数长期趋势,生成人工序列,得到相应谱密度曲线;确定各省经济波动周期分量的长度与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省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谱分析 经济波动 东北三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春楠
库兹涅茨法则是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对现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库兹涅茨法则分析东北三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即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从中发现运行规律,进而优化东北三省就业结构,为东北三省就业结构合理化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库兹涅茨法则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鑫洋 黄青 刘航
[目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的摩擦升级、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导致的全球贸易交流减少,乌克兰战事致其大豆出口骤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豆生产存在潜在危险。研究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结构动态分布及空间演变,对中国粮食安全和进出口大豆体量都有重大意义。[方法]依托2011—2021年Landsat系列多景影像,利用“3S”技术、随机森林算法,得到黑龙江省嫩江市区域大豆空间面积,并通过J-M距离法对样点进行精度验证,最后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11—2021年,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面积在时空上整体上先减少再增加,主要种植面积从东北部至西南部、东南部增加。大豆面积总体以增加为主,但分阶段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本文利用近10年遥感影像对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结构空间演变研究,以作为东北地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安全保障的依据,同时为国家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姜宏 张磊 王冬屏
创新驱动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要推动力。近年来,东北三省响应号召,着力发展科技,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活力。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东北三省在体制、人才、投资、创新、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切实扭转东北三省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可通过强化政府战略引领、健全创新体系及政策、培育创新文化、集聚创新人才、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等措施来改善东北创新环境,推动东北创新创业活动。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永琪 袁家冬
利用2003年~2017年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地理集中度、位序变动指数、综合贸易份额指数、HM指数分析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总额大幅增加,尽管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但东北亚地区始终是东北三省的贸易重心。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不断提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出显著的单向依赖。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东北三省向沿线国家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下降,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有较大提升,出口商品更加多元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