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61)
2023(11678)
2022(9922)
2021(9296)
2020(8114)
2019(18539)
2018(18501)
2017(35775)
2016(19186)
2015(21777)
2014(21867)
2013(21445)
2012(19904)
2011(17850)
2010(17453)
2009(15971)
2008(15661)
2007(13977)
2006(11788)
2005(10217)
作者
(56817)
(48030)
(47620)
(45606)
(30127)
(23224)
(21862)
(18953)
(18055)
(16904)
(16380)
(16160)
(15167)
(15037)
(14892)
(14771)
(14665)
(14103)
(13847)
(13818)
(11909)
(11698)
(11647)
(10882)
(10824)
(10764)
(10676)
(10469)
(9639)
(9605)
学科
(82579)
经济(82510)
管理(57816)
(56290)
(45952)
企业(45952)
方法(41612)
数学(37260)
数学方法(36816)
(22084)
(21545)
(19023)
中国(18237)
技术(16758)
业经(16681)
地方(16251)
农业(15089)
(14315)
财务(14262)
财务管理(14229)
(14079)
贸易(14076)
(13648)
企业财务(13551)
(12542)
环境(12467)
(12127)
理论(11973)
(10205)
(10160)
机构
大学(278027)
学院(277301)
管理(111511)
(110807)
经济(108475)
理学(96794)
理学院(95661)
管理学(93907)
管理学院(93376)
研究(89790)
中国(67232)
科学(58620)
(58526)
(49726)
(48399)
(45446)
业大(45251)
中心(44006)
研究所(41819)
(41502)
财经(39745)
农业(39514)
(36159)
(35985)
北京(35656)
师范(35601)
经济学(33847)
(32843)
(32401)
经济学院(30937)
基金
项目(195805)
科学(154747)
基金(144044)
研究(137653)
(127342)
国家(126417)
科学基金(108883)
社会(87236)
社会科(82870)
社会科学(82845)
基金项目(77567)
(76584)
自然(73374)
自然科(71688)
自然科学(71669)
自然科学基金(70372)
(64948)
教育(63147)
资助(58315)
编号(55518)
重点(44265)
成果(43198)
(43183)
(41295)
(40762)
科研(38450)
创新(38325)
计划(37164)
课题(36800)
国家社会(36675)
期刊
(112071)
经济(112071)
研究(70037)
中国(50638)
学报(46308)
科学(42934)
(42891)
(39104)
管理(36763)
大学(33630)
学学(31802)
农业(29310)
技术(26972)
教育(22686)
(19609)
金融(19609)
财经(18963)
业经(18500)
经济研究(17512)
图书(16913)
(16260)
(16233)
问题(15474)
技术经济(15351)
资源(15100)
统计(14278)
科技(13814)
(13589)
理论(13563)
(13210)
共检索到389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月娇  周万村  
巫山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 ,又地处山区 ,县境虽然辽阔 ,但山多坝少 ,且农业人口比例很高 ,因此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十几年来 ,三峡工程的兴建 ,导致移民搬迁、城镇迁建及伴随工程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占用大量优质土地。迫于生计 ,部分农民不得不毁林开荒造田 ,坡耕地因此而增多 ,继而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日趋贫瘠 ,最终导致该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空间信息技术为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 ,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研究方法 ;然后以典型山区县城———巫山县为例 ,以该县 1986~ 2 0 0 0年的TM图像数据为主要研究基础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计算机技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月娇  江晓波  
三峡库区地处山区 ,山多坝少 ,且农业人口比重很高 ,因此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近十几年来 ,由于兴建三峡工程 ,导致移民搬迁、城镇迁建 ,且伴随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大量优质土地被占用 ;迫于生计 ,部分农民不得不毁林开荒造田 ,坡耕地因此而增多 ,继而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日趋贫瘠。最终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该文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 ,首先探讨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 ;然后分析了该区从 1 986年~ 2 0 0 0年 1 5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针对各种自然、社会环境因素 ,从时空角度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华春  周汝佳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式、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其中耕地是盐城海岸带的优势类型,虽然近年来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区域景观基质类型,均占总面积的78%以上;海岸带景观水平趋于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更加复杂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研究区北部景观水平特征指数较中部、南部为高。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带来的利益差异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庆虎  刘艳芳  刘茜  黄浦江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卫民  
本文简要介绍了空间信息技术(3S技术),讨论了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分析指出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孝松  徐州  余情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研究区,基于分形理论的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和形态维数,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对2010、2015年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县域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以巫峡镇为中心向四周衰减,凝聚态发展趋势明显,但空间形态愈加不规则,稳定性减弱;乡镇尺度上,一些乡镇农村居民空间结构不紧凑,相互关联程度有待提高。今后可通过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居民点空间相互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师江澜  史纪安  杨改河  王得祥  
为了给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3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分阶段分析了玛多县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土地覆被系统变化具有稳定微动的特征,但其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中、低覆盖草地的变化具有数量巨大且反复多变的特点。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疏林地与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以及草地内部的转化,其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3.03%,其中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26.14%和18.9...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元赫  李子君  林锦阔  刘金玉  王硕  
基于沂河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构建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两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和涨落势图谱,分析了沂河流域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沂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和草地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变化趋势。(2)土地利用转移图谱以耕地与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主,林地、草地转变为耕地主要发生在费县和平邑县中部地势平缓的山前平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南部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山区,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各县市城区周边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两个时序单元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图谱单元类型及面积存在显著差异,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发生转换的空间进一步扩张。(3)土地利用涨势图谱中新增耕地面积最大,占新增面积的比例为33.87%;落势图谱中耕地萎缩面积最大,占萎缩面积的比例为51.38%。两个时序单元中,各县市涨落势图谱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可为沂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丽  谢高地  甄霖  冷允法  郭广猛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冯小燕  朱文博  张静静  李理  徐帅博  朱连奇  
地形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地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太行山淇河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转移矩阵、区域统计分析和地形分布指数系统分析淇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特征,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25年来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净减少量最大,林地次之;草地面积净增加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次之,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建设用地、草地生态系统集中于低地形梯度区,而林地集中于高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在低海拔区域面积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集中在低海拔地区;耕地在低坡度区域内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在低坡度地区增加集中。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光  何兰  王艺积  熊瑞东  程武学  
[目的]河北省易县是太行山片区的典型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征明显。研究该县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可以为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对Landsat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获取易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信息熵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进行有效空间化,探索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1990—2017年,研究区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均明显减少,主要转移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净增14 241.38hm~2;动态度持续增大,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日渐活跃,其中近7年的动态度达到2.50%;4个时间节点的信息熵值分别为1.309、1.330、1.349、1.353,呈不断升高趋势,表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类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类型已经逐渐完善,区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向自然生态方向,平原地区城市化率最高,偏离自然生态方向较大;低山丘陵地区的城市化率较低,趋向自然生态方向程度显著。[结论]通过分层次、多算法相结合,能够深入有效地分析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对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学  林田苗  吴秀芹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害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为案例,研究其近20 a以来的土地沙化、建设用地、植被变化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沙化加大了该区人居环境改善的难度;路网密度增加为人们出行提供便捷;公共用地布局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居环境改善的进程及成果;植被变化特别是天然植被的变化也是影响人居环境安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图2表3参18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浩  吴霞  王伟  林安琪  宋旦霞  高聪  
开展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与模拟是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的重要依据,对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年、2009年、2017年三期MODIS全球500 m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arkov,CA-Markov)和多准则评价方法(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进行长江经济带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1)2017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交叉验证,Kappa系数为0.894 2,表明利用CA-Markov模型和MCE方法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化模拟是可行的.2)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0.42万km~2、2.67万km~2和2.44万km~2,而热带多树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地分别减少4.76万km~2、1.2万km~2和0.91万km~2,说明我国西部草场转化为林地较为显著.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达到33.53%,其中农用地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相互转移最为活跃,表明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经在农用地的整治和质量优化中初步见成效,对生态保护和恢复发挥了显著作用.3)模拟结果表明,目前到2025年,长江经济带热带稀树草原的面积将继续增长,达到3.84万km~2,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政策的持续推进.但热带多树草原面积减少最大,达到了2.68万km~2,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地的整体生态功能效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农用地减少的面积仅次于热带多树草原,为2.27万km~2,预示着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需要继续加强监管耕地红线,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力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晓  吴宜进  
由于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巫山县大量移民就地后靠,土地所承载的压力剧增,阻碍了巫山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足迹原理和模型对巫山县2005~2010年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生态足迹指标与传统经济指标相结合,分析了巫山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足迹的驱动作用,为巫山县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及参考。结果表明:巫山县生态足迹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近几年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生态承载力则基本持平,人均生态赤字由2005年的1.336 2hm2增长至2010年的2.194 2hm2,说明巫山县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远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资源供给,阻碍可持续发展。在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