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5)
- 2023(11269)
- 2022(9660)
- 2021(8899)
- 2020(7818)
- 2019(18179)
- 2018(17928)
- 2017(34493)
- 2016(18795)
- 2015(21350)
- 2014(21326)
- 2013(21047)
- 2012(19284)
- 2011(17209)
- 2010(16886)
- 2009(15464)
- 2008(15228)
- 2007(13383)
- 2006(11217)
- 2005(9685)
- 学科
- 济(78218)
- 经济(78146)
- 管理(53388)
- 业(50017)
- 方法(40842)
- 企(40141)
- 企业(40141)
- 数学(36937)
- 数学方法(36476)
- 农(22115)
- 财(19716)
- 中国(17453)
- 学(17034)
- 地方(16881)
- 业经(15646)
- 环境(15260)
- 农业(14585)
- 贸(14498)
- 贸易(14496)
- 易(14065)
- 务(12923)
- 财务(12881)
- 财务管理(12848)
- 企业财务(12179)
- 和(12091)
- 制(11772)
- 理论(11239)
- 划(11103)
- 技术(10949)
- 融(10219)
- 机构
- 学院(266761)
- 大学(265111)
- 济(107963)
- 经济(105854)
- 管理(105243)
- 理学(92217)
- 理学院(91191)
- 管理学(89464)
- 管理学院(88976)
- 研究(86580)
- 中国(63922)
- 科学(56562)
- 京(54969)
- 农(50419)
- 财(46736)
- 业大(44818)
- 江(43768)
- 所(43671)
- 中心(41775)
- 研究所(40410)
- 农业(40001)
- 财经(38371)
- 经(34873)
- 范(33952)
- 师范(33524)
- 经济学(32787)
- 北京(32494)
- 院(31355)
- 州(30913)
- 经济学院(29957)
- 基金
- 项目(189987)
- 科学(149775)
- 基金(138786)
- 研究(133882)
- 家(122260)
- 国家(121305)
- 科学基金(104364)
- 社会(84790)
- 社会科(80510)
- 社会科学(80483)
- 省(76270)
- 基金项目(74599)
- 自然(70091)
- 自然科(68371)
- 自然科学(68347)
- 自然科学基金(67123)
- 划(63612)
- 教育(61997)
- 资助(56809)
- 编号(53429)
- 重点(43460)
- 部(41908)
- 成果(41186)
- 发(40824)
- 创(39598)
- 科研(37654)
- 创新(37111)
- 课题(36376)
- 计划(36122)
- 教育部(35397)
- 期刊
- 济(109774)
- 经济(109774)
- 研究(66940)
- 学报(45319)
- 中国(45286)
- 农(43633)
- 科学(40418)
- 财(37227)
- 管理(35051)
- 大学(33722)
- 学学(32242)
- 农业(30143)
- 技术(23931)
- 教育(22760)
- 融(19877)
- 金融(19877)
- 业经(19240)
- 财经(18269)
- 经济研究(16895)
- 业(16501)
- 经(15593)
- 问题(15166)
- 资源(14448)
- 版(13802)
- 统计(13765)
- 技术经济(13445)
- 策(12561)
- 理论(12325)
- 科技(12304)
- 商业(11966)
共检索到369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敏华 张虎 刘必林
为进一步掌握江苏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种群生活史特征,根据在江苏沿海港口所采集的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金乌贼的摄食生态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雌、雄群体间δ13C和δ15N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金乌贼的δ13C值与胴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δ15N值与胴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雄性金乌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57‰~2)与雌性(SEAc=0.63‰~2)无明显差异,雌性略大于雄性,且两者高度重叠(0.62)。同位素聚类分析显示,可将金乌贼个体分为75~114 mm、115~184 mm和185~204 mm等3个胴长组;185~204 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大(SEAc=1.77‰~2),75~114 mm胴长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小(SEAc=0.39‰~2);仅75~114 mm和115~184 mm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为中度重叠(0.34),其余胴长组间生态位重叠率低。分析认为,金乌贼δ13C值的变化主要受同位素基线值和金乌贼洄游模式影响,而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金乌贼摄食作用影响;雌性和雄性金乌贼群体之间食物资源和栖息地利用高度相似;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在营养生态位上具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金乌贼 江苏近海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凡 刘明智 蒋日进 印瑞 李鹏飞 梁君 徐开达 周永东 徐汉祥
曼氏无针乌贼曾是我国沿海重要经济种类。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其资源枯竭,通过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有所恢复。为了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变动后摄食情况,本研究于2021年10月在中街山列岛海域采集样本278尾,利用胃含物分析其摄食习性。胃含物分析结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主要摄食鱼类、虾类、蟹类等7个饵料类群,其中虾类占比最大(IRI=45.04%),其次是鱼类(IRI=26.74%)和蟹类(IRI=24.37%);为了能更好地反映曼氏无针乌贼长期食性特征,进一步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其摄食情况,结果显示:δ~(13)C值范围为-18.21‰~-15.85‰,平均值为-17.01‰±0.68‰;δ~(15)N值范围为8.19‰~12.28‰,平均值为10.18‰±1.01‰。Pearson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的δ~(13)C值与胴长无显著相关性,δ~(15)N值与胴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平均营养级为3.34±0.31。研究表明,通过稳定同位素可得饵料生物类群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食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浮游动物、头足类、甲壳类、鱼类、贝类。曼氏无针乌贼食性随胴长而变化,大个体倾向于摄食更高营养级饵料生物,如鱼类和头足类。本研究阐述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摄食生态特征,可为该物种的资源恢复以及该海域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蕊 魏秀锦 韩东燕 赵静 叶深 高春霞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食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除其他虾类的平均饵料贡献率高于夏冬两季外,其他5种饵料类群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均低于夏冬两季;5)前肛鳗营养级随肛长增加而升高,其中肛长范围为81~9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高,平均营养级为4.20±0.15,而肛长范围为51~6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低,平均营养级为3.98±0.12。通过探究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的食性和营养位置变化,可为今后开展基于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忠义 左涛 戴芳群 金显仕 庄志猛
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关键词:
摄食生态 稳定同位素 长江口 南黄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世岩 韩东燕 麻秋云 薛莹 纪毓鹏
根据2011年5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胶州湾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的食物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的体长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方氏云鳚的δ15N值范围是10.14‰~15.50‰,跨度为5.36‰,平均值为(12.83±1.10)‰;δ13C值范围是–21.52‰~–18.14‰,跨度为3.38‰,平均值为(–20.42±0.73)‰。方氏云鳚的饵料生物主要包括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海蜇虾(Latreutes anoplonyx)、疣背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波 袁伟 戴芳群
崂山湾是黄海沿岸众多海湾之一,也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要水域,研究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食物网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8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该海域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并通过测定稳定同位素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共有10种,包括六丝矛尾鳅虎鱼、中华栉孔鳅虎鱼、红狼牙鳅虎鱼、皮氏叫姑鱼、白姑鱼、小黄鱼、绿鳍鱼、短吻红舌鳎、斑鲨和赤鼻棱鳀;夏季崂山湾不同月份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各优势鱼种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6月鱼类群落食物的主要来源均为底层饵料,而8月鱼类群落的食物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芮 陆化杰 陈静 欧玉哲
本研究通过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均在内壳叶轴生长至距顶端120mm处时开始向低纬度、近岸海域洄游,2019年洄游的范围更大,这可能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引起的。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洄游过程,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摄食的营养层次逐渐上升,2019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总体摄食的营养层次变化不大。本研究证明了内壳连续取样分析太平洋褶柔鱼摄食和洄游变化的可行性,以期为后续太平洋褶柔鱼摄食生态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宁加佳 杜飞雁 王雪辉 谷阳光 王亮根 李亚芳
为了探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5年5月在汕尾红海湾海域采集的口虾蛄及其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口虾蛄的δ~(13)C值为–18.1‰~–16.3‰,δ~(15)N值为10.9‰~13.5‰,平均值分别为–17.1‰±0.5‰和12.7‰±0.7‰。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口虾蛄的食物来源较多。口虾蛄的食物主要由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桡足类组成。其中,贝类为口虾蛄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38.6%;其次为蟹类和桡足类,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
关键词:
口虾蛄 食性 营养级 碳氮稳定同位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戴小杰 田思泉 王家启 韩东燕 麻秋云 汤艾佳
2016年2月和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拖网采集到33种鱼类和18种无脊椎动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渔业生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以此估算其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跨度范围大,δ~(13)C值范围为–19.71‰~–14.01‰(跨度5.70‰),δ15N值范围为7.05‰~13.69‰(跨度6.64‰),其中鱼类的碳、氮同位素跨度范围最大;(2)以滤食性双壳类为基线生物估算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平均营养级范围为2.66~4.21,甲壳类营养级范围为3.08~3.72,头足类营养级范围为2.83~3.49,腹足类营养级范围为3.54~3.62,渔业生物营养级主要处于3.0~4.0营养级,以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为主;(3)根据聚类和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存在5种食性类型,包括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根据营养结构特征,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可划分为4个营养群,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杂食性种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型鱼类、虾类及头足类,中级消费者主要为底栖蟹类、腹足类和混合食性鱼类,高级消费者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本研究建立了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韦柳枝 高天翔 张秀梅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山东日照近海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对金乌贼眼、鳃、肌肉、口球、肝脏、鳃心6种组织的19种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出PGDH、GPI、MPI、IDHP、SOD、ME、AAT、DIA、MDH、LDH、G3PDH、PGM共12种同工酶在几种组织中有较稳定而清晰的表达。结果表明,金乌贼同工酶的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选择金乌贼3种组织(眼、口球、鳃心)进行同工酶分析,共记录了18个基因座位,其中3个基因座位LDH-2*、G3PDH-1*、PGM*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166 7(P0.99)和0.055 6(P...
关键词:
金乌贼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文涛 秦传新 马鸿梅 席世改 左涛 潘莞倪 黎小国
为了阐明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大亚湾珊瑚礁区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计算主要消费者营养级并绘制连续营养谱,构建了大亚湾珊瑚礁的营养结构。结果显示,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 δ~(13)C值范围为-23.22‰~ -10.76‰,平均值为(-16.47±2.89)‰;δ~(15)N 值的范围为4.32‰~15.82‰,平均值为(11.46 ± 2.37)‰。各潜在食源和消费者的碳、氮同位素比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δ~(15)N 值的计算显示大亚湾珊瑚礁区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范围是1.70~3.64,其中腹足类、双壳类和鱼类的营养级分别为1.84~2.68、1.70~2.49、2.45~3.64。大型底栖动物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在季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利用SIBER模型计算了6个量化指标,平均营养级多样性(CD)在各季节变化较小,摄食来源多样性水平(CR)、营养级长度(NR)、生态空间利用程度 (SEAc)均在春季最高;种聚集度密度参数(MNND)和物种聚集度均匀度参数(SDNND)均在冬季最低。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有机物对大亚湾珊瑚礁食物网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浮游植物和藻类是大亚湾珊瑚礁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和驱动食物网的重要碳源。部分消费者摄食共同的饵料生物,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各消费者类群具有不同的营养位置,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最高,其次是鱼类、双壳类,主要与其食性相关。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呈现两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中间层次种类较多的营养层次分布。大亚湾珊瑚礁底栖群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无显著季节性差异,可能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底栖动物的个体大小有关。底栖动物群落总体上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营养多样性水平和食物网,其中在春季种群内营养层级差别较大、竞争较激烈,在冬季的群落营养冗余性最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姜亚洲 阮雯 陈雪忠 张明亮 李圣法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莫宝霖 秦传新 陈丕茂 黎小国 冯雪 佟飞 袁华荣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76‰-9.93‰,δ(15)N值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何春 邓华堂 王果 刘寒文 沈子伟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李云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自三峡库区干流木洞、涪陵、云阳和秭归江段的38种鱼类进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计算鱼类营养级并构建了鱼类连续营养谱。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δ~(15)N值平均值为11.02‰,变化范围为5.31‰~17.79‰。以初级消费者螺类作为基准生物估算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平均营养级为2.67,范围为1.47~4.12。营养级大于4级的鱼类仅有1种,营养级位于2~3级之间的鱼类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0%,其次是营养级大于3级的鱼类,占种类总数的31.6%,不同食性鱼类组合的营养级存在差异。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级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而越靠近大坝的江段食物链长度的季节性波动幅度越大。和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相比,鱼类营养级显著升高且高营养级鱼类的群落结构和营养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拥有较高营养级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在库区干流逐渐扩张并成为优势种,其可能对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结构产生影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淑君 翟东东 罗进勇 熊飞 刘红艳 陈元元
为了解武汉地区三角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鱼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组成、营养级和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角湖鱼类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26.16‰±1.33‰、13.19‰±1.97‰,平均营养级为3.05±0.64。鱼类δ~(13)C值无显著季节差异,秋季鱼类δ~(15)N值(11.33‰±2.02‰)与夏季(13.67‰±1.24‰)、冬季(14.46‰±1.36‰)差异显著。不同食性鱼类营养级存在差异,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三角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秋季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鱼类群落营养长度(NR)、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均为最大,说明秋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高,春季NR、TA、SEAc值均为最小,说明春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低,鱼类之间竞争相对较大。三角湖杂食性鱼类较多,建议通过投放一些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类优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三角湖 鱼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