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28)
- 2023(12852)
- 2022(10970)
- 2021(10136)
- 2020(8941)
- 2019(20369)
- 2018(20271)
- 2017(39098)
- 2016(21268)
- 2015(23971)
- 2014(23987)
- 2013(23679)
- 2012(21852)
- 2011(19470)
- 2010(19175)
- 2009(17519)
- 2008(17377)
- 2007(15387)
- 2006(12745)
- 2005(11238)
- 学科
- 济(85575)
- 经济(85483)
- 管理(58677)
- 业(57561)
- 企(47062)
- 企业(47062)
- 方法(46155)
- 数学(41326)
- 数学方法(40729)
- 财(23152)
- 农(22613)
- 学(20637)
- 中国(19508)
- 业经(16859)
- 贸(16373)
- 贸易(16371)
- 易(15943)
- 务(15484)
- 财务(15435)
- 财务管理(15394)
- 农业(14845)
- 地方(14772)
- 企业财务(14665)
- 制(14595)
- 理论(13340)
- 技术(12861)
- 和(12827)
- 银(12610)
- 银行(12562)
- 环境(12134)
- 机构
- 大学(303628)
- 学院(302856)
- 济(121012)
- 经济(118497)
- 管理(117050)
- 理学(102406)
- 理学院(101236)
- 研究(101179)
- 管理学(99114)
- 管理学院(98569)
- 中国(75530)
- 科学(66454)
- 京(62915)
- 农(58706)
- 财(54359)
- 所(52196)
- 业大(51139)
- 研究所(48248)
- 中心(48046)
- 农业(46860)
- 江(44458)
- 财经(44440)
- 经(40500)
- 北京(38279)
- 范(38269)
- 师范(37777)
- 经济学(37196)
- 院(36815)
- 州(34839)
- 经济学院(33922)
- 基金
- 项目(214316)
- 科学(168536)
- 基金(157664)
- 研究(147979)
- 家(140648)
- 国家(139575)
- 科学基金(119018)
- 社会(93276)
- 社会科(88598)
- 社会科学(88570)
- 基金项目(83762)
- 省(83684)
- 自然(81096)
- 自然科(79284)
- 自然科学(79256)
- 自然科学基金(77872)
- 划(71657)
- 教育(69073)
- 资助(65375)
- 编号(58151)
- 重点(49248)
- 部(47585)
- 成果(45928)
- 发(44922)
- 创(44270)
- 科研(43061)
- 计划(41883)
- 创新(41533)
- 教育部(39943)
- 课题(39844)
- 期刊
- 济(119943)
- 经济(119943)
- 研究(79063)
- 学报(55140)
- 中国(52387)
- 农(50743)
- 科学(48646)
- 财(43264)
- 大学(40779)
- 管理(39717)
- 学学(38989)
- 农业(34690)
- 教育(26967)
- 技术(26691)
- 融(23437)
- 金融(23437)
- 财经(21460)
- 经济研究(19830)
- 业经(19586)
- 业(18983)
- 经(18395)
- 统计(17050)
- 问题(16417)
- 版(16173)
- 技术经济(15304)
- 策(15174)
- 业大(14307)
- 科技(14075)
- 资源(14070)
- 理论(13885)
共检索到423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姜亚洲 阮雯 陈雪忠 张明亮 李圣法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陈雪忠 姜亚洲 刘勇 胡芬 李圣法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粒径谱 营养结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振华 徐开达 蒋日进 朱增军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收集到的小眼绿鳍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93种,磷虾类、长尾类和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小眼绿鳍鱼以太平洋磷虾、脊腹褐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细巧仿对虾、脊腹褐虾、口虾姑和葛氏长臂虾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太平洋磷虾、戴氏赤虾、细螯虾和鳀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鳀鱼、细螯虾、褐菖鲉和对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显著差异(P<0.05),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但长尾类和鱼类在四个季节都有分布。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小眼绿鳍鱼的...
关键词:
小眼绿鳍鱼 食性 季节变化 东海中北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宁加佳 杜飞雁 王雪辉 谷阳光 王亮根 李亚芳
为了探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5年5月在汕尾红海湾海域采集的口虾蛄及其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口虾蛄的δ~(13)C值为–18.1‰~–16.3‰,δ~(15)N值为10.9‰~13.5‰,平均值分别为–17.1‰±0.5‰和12.7‰±0.7‰。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口虾蛄的食物来源较多。口虾蛄的食物主要由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桡足类组成。其中,贝类为口虾蛄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38.6%;其次为蟹类和桡足类,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
关键词:
口虾蛄 食性 营养级 碳氮稳定同位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学健 沈伟 李建生 程家骅
根据2004年4、6、9月和12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27°00′~34°00′N、122°0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作为指标值,分析了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黄鮟鱇数量分布与经纬度、水深、底温和底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鮟鱇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4个季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不同,以春季为最大,冬季最小;黄鮟鱇适宜底温、底盐和水深范围分别为11~14℃、33.5~34.5和40~90 m;根据黄鮟鱇分布的底温范围,推断黄鮟鱇为冷温性鱼种。
关键词:
黄鮟鱇 数量分布 GAM 环境因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纪炜炜 李圣法 陈雪忠 阮雯 周进
依据2009年夏季和2010年春季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生态位的方法分析该海域内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并根据δ~(13)C-δ~(15)N的二维坐标计算了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的δ~(13)C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稳定同位素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游泳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与2009年夏季相比,2010年春季的δ~(15)N比值范围(NR)、δ~(13)C比值范围(CR)、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均有所升高,而最邻近距离平均值(...
关键词:
东海北部 游泳动物 营养结构 稳定同位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莫宝霖 秦传新 陈丕茂 黎小国 冯雪 佟飞 袁华荣
为掌握大亚湾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的食性特征,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5年8月所采集紫海胆样本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营养级和食性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紫海胆平均δ(13)C值为-(13.35±1.21)‰,平均δ(15)N值为(9.14±0.38)‰,平均营养级为2.11±0.14。不同壳径紫海胆之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亚湾海域紫海胆生活环境周围生物δ(13)C值分布范围为-20.76‰-9.93‰,δ(15)N值分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忠义 左涛 戴芳群 金显仕 庄志猛
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关键词:
摄食生态 稳定同位素 长江口 南黄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何春 邓华堂 王果 刘寒文 沈子伟 刘绍平 段辛斌 陈大庆 李云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8年7月—2019年1月采自三峡库区干流木洞、涪陵、云阳和秭归江段的38种鱼类进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同时计算鱼类营养级并构建了鱼类连续营养谱。研究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δ~(15)N值平均值为11.02‰,变化范围为5.31‰~17.79‰。以初级消费者螺类作为基准生物估算出三峡库区干流鱼类平均营养级为2.67,范围为1.47~4.12。营养级大于4级的鱼类仅有1种,营养级位于2~3级之间的鱼类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的50.0%,其次是营养级大于3级的鱼类,占种类总数的31.6%,不同食性鱼类组合的营养级存在差异。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级的时空差异均不显著,而越靠近大坝的江段食物链长度的季节性波动幅度越大。和水库蓄水运行初期相比,鱼类营养级显著升高且高营养级鱼类的群落结构和营养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特别是拥有较高营养级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在库区干流逐渐扩张并成为优势种,其可能对库区干流鱼类营养结构产生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薛彬 蒋日进 王凯 梁君 徐开达 李振华
为获知褐菖鲉的食性,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摄食习性,并评估了浮游动物、端足类、虾蟹类和小型鱼类等饵料生物对褐菖鲉的营养贡献。结果显示,枸杞岛近岸海域4个季节褐菖鲉的δ(13)C值为–18.2‰–14.7‰,平均值为–15.6‰;δ(15)N值为3.3‰9.9‰,平均值为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褐菖鲉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不同季节之间褐菖鲉的食性差异不大。对褐菖鲉全长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δ(13
关键词:
褐菖鲉 稳定同位素 食性 营养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宋固 胡梦红 刘其根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2011年9月至11月期间利用浙江千岛湖主要渔具之一的刺网采集的渔获物开展了食物源和营养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鱼类主要食物源的δ13C值跨度范围较大(-29.7‰~-23.9‰),其中浮游植物的δ13C值最高,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最低。食物源的δ15N值变化范围较小,以浮游植物最高(8.5‰),颗粒有机物最低(5.1‰)。与食物源的同位素值分布趋势相反,消费者的δ13C值浮动范围相对较小(-29.7‰~-21.6‰),而δ15N值的浮动范围相对较大(5.1‰~14.8‰)。消费者的营养级从1.9到3.6,分属于3个营养等级,鱼类的营养级全部分布在第3...
关键词:
千岛湖 稳定同位素 食物源 营养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蕊 魏秀锦 韩东燕 赵静 叶深 高春霞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食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除其他虾类的平均饵料贡献率高于夏冬两季外,其他5种饵料类群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均低于夏冬两季;5)前肛鳗营养级随肛长增加而升高,其中肛长范围为81~9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高,平均营养级为4.20±0.15,而肛长范围为51~6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低,平均营养级为3.98±0.12。通过探究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的食性和营养位置变化,可为今后开展基于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淑君 翟东东 罗进勇 熊飞 刘红艳 陈元元
为了解武汉地区三角湖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鱼类的δ~(13)C值和δ~(15)N值组成、营养级和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角湖鱼类δ~(13)C、δ~(15)N均值分别为-26.16‰±1.33‰、13.19‰±1.97‰,平均营养级为3.05±0.64。鱼类δ~(13)C值无显著季节差异,秋季鱼类δ~(15)N值(11.33‰±2.02‰)与夏季(13.67‰±1.24‰)、冬季(14.46‰±1.36‰)差异显著。不同食性鱼类营养级存在差异,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三角湖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存在季节差异,秋季鱼类基础食物来源(CR)、鱼类群落营养长度(NR)、生态位总空间(TA)、核心生态位空间(SEAc)均为最大,说明秋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高,春季NR、TA、SEAc值均为最小,说明春季鱼类食物来源多样性低,鱼类之间竞争相对较大。三角湖杂食性鱼类较多,建议通过投放一些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类优化鱼类群落营养结构。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三角湖 鱼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戴小杰 田思泉 王家启 韩东燕 麻秋云 汤艾佳
2016年2月和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拖网采集到33种鱼类和18种无脊椎动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渔业生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以此估算其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跨度范围大,δ~(13)C值范围为–19.71‰~–14.01‰(跨度5.70‰),δ15N值范围为7.05‰~13.69‰(跨度6.64‰),其中鱼类的碳、氮同位素跨度范围最大;(2)以滤食性双壳类为基线生物估算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平均营养级范围为2.66~4.21,甲壳类营养级范围为3.08~3.72,头足类营养级范围为2.83~3.49,腹足类营养级范围为3.54~3.62,渔业生物营养级主要处于3.0~4.0营养级,以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为主;(3)根据聚类和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存在5种食性类型,包括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根据营养结构特征,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可划分为4个营养群,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杂食性种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型鱼类、虾类及头足类,中级消费者主要为底栖蟹类、腹足类和混合食性鱼类,高级消费者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本研究建立了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