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3)
2023(13490)
2022(11934)
2021(11240)
2020(9480)
2019(22043)
2018(21729)
2017(42072)
2016(22802)
2015(25690)
2014(25414)
2013(24811)
2012(22511)
2011(19990)
2010(19682)
2009(17711)
2008(16759)
2007(14033)
2006(11949)
2005(9775)
作者
(64450)
(53644)
(53220)
(50676)
(33992)
(25762)
(24181)
(21460)
(20292)
(18759)
(18342)
(17793)
(16850)
(16696)
(16675)
(16231)
(16140)
(16043)
(15229)
(15216)
(13274)
(12935)
(12877)
(12187)
(11985)
(11780)
(11672)
(11670)
(10775)
(10691)
学科
(89055)
经济(88963)
管理(65259)
(61164)
(51808)
企业(51808)
方法(46938)
数学(41632)
数学方法(40936)
(22352)
(22013)
中国(21095)
(19435)
业经(18953)
地方(17371)
理论(15389)
农业(15051)
(14739)
财务(14662)
财务管理(14634)
(14523)
贸易(14516)
(14230)
技术(14220)
(14072)
环境(13975)
企业财务(13878)
(13322)
(12565)
(10839)
机构
大学(313855)
学院(312977)
管理(128332)
(119262)
经济(116677)
理学(113442)
理学院(112149)
管理学(109638)
管理学院(109084)
研究(100158)
中国(71368)
(65663)
科学(65344)
(52166)
(51591)
业大(50604)
(49067)
中心(45860)
研究所(45434)
财经(43292)
(42514)
(41013)
农业(40802)
北京(40695)
师范(40605)
(39661)
(37284)
经济学(35172)
(34886)
技术(33491)
基金
项目(229454)
科学(180839)
基金(167432)
研究(163592)
(146968)
国家(145818)
科学基金(126118)
社会(101679)
社会科(96428)
社会科学(96400)
(90075)
基金项目(89517)
自然(85348)
自然科(83403)
自然科学(83385)
自然科学基金(81821)
(76372)
教育(76204)
资助(69566)
编号(66465)
成果(51553)
重点(51241)
(50052)
(47908)
(47844)
课题(45008)
创新(44639)
科研(44636)
大学(42884)
教育部(42774)
期刊
(118753)
经济(118753)
研究(84804)
中国(52676)
学报(52290)
科学(47303)
(45368)
管理(45326)
大学(39322)
(38903)
学学(37225)
教育(33641)
农业(32144)
技术(28923)
业经(20028)
财经(19763)
(19632)
金融(19632)
经济研究(19181)
(16731)
(16716)
图书(16106)
科技(15907)
问题(15652)
技术经济(15181)
(14833)
统计(14816)
资源(14691)
理论(14658)
业大(13962)
共检索到426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贺然  刘东明  陈鹏狮  李迎春  韩雪  郝兴宇  
[目的]统一东北玉米生态区内的积温带划分标准,研究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熟型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品种选择和区域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东北地区1981—2019年223个气象站的39a气温资料,以≥10℃年活动积温为指标、200℃·d为分级标准,对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根据积温与叶片数的对应关系,确定玉米熟型分布,分析积温带和玉米熟型的时空变化。[结果]东北地区可分为10个积温带,第一至第七积温带为玉米潜在种植区,积温和玉米熟型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潜在种植区内积温和熟型呈马蹄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与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011—2019年积温带北移东扩,中熟和中早熟品种扩张最明显。[结论]年活动积温2300℃·d(ACT10)等温线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种植的北界,玉米熟型区划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最高熟型标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整体热量条件改善,吉林、黑龙江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和晚熟化种植最明显,目前主产区以种植中晚熟及更晚熟品种为主,大兴安岭对玉米分布起屏障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德志  于乔乔  孙玉珺  吴玥  张倩  杨德光  
[目的]将适合于黑龙江省东部湿润区第三、四积温带种植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高密植抗倒伏性评价。[方法]试验对玉米的农艺性状、茎秆力学指标和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并验证评价玉米抗倒性强弱的各项重要指标。[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统计方法将品种分为3大类,其中21份品种为高度抗倒性(Ⅰ)、10份品种为中度抗倒性(Ⅱ)、5份品种为低度抗倒性(Ⅲ)。穿刺强度、折断力、单位茎长干物质和茎节直径与茎秆抗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597~(**)、0.948~(**)、0.677~(**)和0.419~(**),可作为评价品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指标。[结论]Ⅱ级品种抗倒伏性在增密后变化幅度较小,产量较高,因此可考虑在高密度下种植。本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主栽区选育新品种提供量化参考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守法  董中东  詹克慧  崔党群  
为科学划分河南省适宜小麦和夏玉米两熟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利用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和土壤肥力资料及历年小麦和夏玉米平均产量等46个指标,提取出7个主成分,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可分为六大区:第Ⅰ区包括12个样本县(市),覆盖了河南省豫北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和豫中的部分地区,可分为4个亚区;第Ⅱ区包括9个样本县(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第Ⅲ区包括偃师和济源两个样本市;Ⅰ-1、Ⅰ-2、Ⅰ-3亚区和Ⅱ、Ⅲ区都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适宜种植区,Ⅰ-4亚区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次适宜种植区。第Ⅳ区仅包括温县,该区位于太行山的山前平原,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敏生  戴景瑞  王守才  
利用17个玉米优良自交系,配成完全双列杂交。以杂种优势距离为指标,对17个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个自交系可分成六类优势群,群间具有较大优势,聚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一致。另外,本文初步研究了玉米的杂种优势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曾元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对 31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RAPDs分析 ,结果表明 :31个玉米自交系可分为 5大群 ,即旅群 (Ⅳ - 1组 ) ,Lan .Ⅱ群 (Ⅳ - 2A亚组 )、Reid群 (Ⅳ - 2B亚组 )、Lan .Ⅰ群 (Ⅳ - 1组 )和黄改群(Ⅳ - 5和Ⅳ - 6两组 )和 4个小群 :Ⅰ组的P138、Ⅱ组的郑 2 2、Ⅲ组的综 31和Ⅳ - 4组的郑 32和U8112。依据RAPDs的划分结果同依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王延召  陈绍江  汤继华  
利用113对SSR多态性引物研究了来源比较广泛的56个爆裂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间存在较丰富的SSR多态性;56个爆裂玉米自交系可划分为6个杂种优势群,其中Ⅰ,Ⅴ,Ⅵ类群以国内种质选系为主,Ⅱ,Ⅲ,Ⅳ类群主要为外引杂交种选系,第Ⅰ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该分群结果与杂交组合的组配效果相吻合,高优势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优势类群(亚群),而在类群(亚群)内未组配出优良组合。SSR标记可以用于研究爆裂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宗华  王庆东  赵武英  汤继华  胡彦民  陈伟程  杨鹏鸣  
以代表不同种质类群的国内16个常用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从140多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1对能够较清晰反映其多态性的引物,依SSR多态性,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按GriffingⅣ交配设计,对所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穗长、穗粗等性状调查,并依各组合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对16个自交系进行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将供试自交系分为6个优势类群,与配合力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自选系87-1、87-3与带有明显热带血缘的自交系P138、许178聚为一类,证明87-1、87-3含有部分热带种质成份;群间杂种优势明显,分属Ⅱ、Ⅲ类群的自交系87-1与综3间的遗传距离较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录达  蒋钟怀  
分别用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建立了描述1989和1990年8至10月份内不同时段积温变化规律的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玉米籽粒灌浆过程的Logistic模型及玉米籽粒灌浆与积温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在研究谷类作物籽粒灌浆与环境因子相关模型时可普遍使用的非线性模型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提高了数据拟合的精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玉玲  陶华  陈绍江  
用 7个国内不同类群自交系测定了 9个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GCA和SCA ,分析了被测系的种质特点、在育种上的利用价值和途径以及测验种在生产上的商用价值。结果表明 :被测系可分为 5类 ,所代表的种质基础较广泛 ;980 9单株产量的GCA最高 ,980 9×S2 2 的SCA 2年都达到显著水平 ,980 9在育种上有较大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 ;980 9×S2 2 单株产量居首位 ,较对照分别增产 4 1.5 6 %和 2 4 .2 6 % ,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价值 ;其余自交系只能间接用于低优势群自交系的创新改良。本文还对各自交系适宜进一步广泛测配及重组改良的自交系类群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志斋  宋燕春  石云素  蔡一林  程伟东  覃兰秋  黎裕  王天宇  
【目的】系统了解中国玉米地方品种多样性及所包括的种族类型,是研究作物生态分化、进一步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实现育种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方法】以能代表中国地方品种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中所包括的730份地方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研究材料进行包括生育期性状在内的3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年鉴定,基于这些表型性状的调查值,进行主成份分析以及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所揭示的表型性状计算730份玉米品种的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进而对中国玉米地方品种进行种族划分。【结果】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前13个主成份可以囊括所有表型的86.2%遗传信息,基于这13个主成份所揭示的11个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志刚  吕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巧丝  刘芹轩  高宗仁  刘孝纯  吴孔明  邱峰  张典  许天佑  
在河南棉区 ,第 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 ,第 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 ,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麦棉套田玉米螟卵块呈均匀分布 ,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静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杨今胜  张吉旺  
【目的】在当前气候变化和夏玉米品种更替的背景下,如何调整品种和播种期以适应当地有效积温的变化对夏玉米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以期为当地适宜播期和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9年,共选用3个中早熟夏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京农科728(JNK728)、登海618(DH618),3个中晚熟品种郑单958(ZD958)、登海605(DH605)、先玉335(XY335)作为试验材料,并设置6月5日(E)、6月15日(N)、6月25日(L)3个播期,探讨播期对不同熟期夏玉米授粉结实和产量形成等的影响。【结果】播期推迟至6月25日,各品种千粒重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显著降低,产量下降。与6月25日播种中晚熟品种相比,6月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28.81%和16.24%;与6月25日播种中早熟品种相比,6月15日播种,产量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分别增加18.92%和14.66%。随播期推迟,不同品种全生育期有效积温降低1.21%—10.6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6.25%—19.94%,中晚熟品种总结实率降低8.11%—27.32%,中晚熟品种的降幅大于中早熟品种;不同品种空秆率增高1.42%—14.72%,与品种熟期无关;中早熟品种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变幅在15.91%—20.23%,中晚熟品种收获指数降幅在2.36%—27.69%。不同品种产量与有效积温呈正相关,且吐丝期—成熟期有效积温与产量的关系更密切;有效积温、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全生育期天数4个因素中,中早熟品种的产量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的关系更密切,而中晚熟品种的产量与有效积温、收获指数的相关性更强;中早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总结实率、收获指数和产量的相关性,而中晚熟品种的有效积温与产量的相关性强于其与收获指数、总结实率和全生育期天数的相关性。【结论】中早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小,1 700℃·d左右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更有利于保证其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进而获得高产;中晚熟品种产量受有效积温限制较大,1 800℃·d以上的有效积温更有利于其产量的增加。在当地气候条件下,6月5日左右播种中晚熟品种、6月15日左右播种中早熟品种,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且提高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兆福  李璐璐  侯梁宇  高尚  明博  谢瑞芝  侯鹏  王克如  薛军  李少昆  
【目的】机械粒收背景下,明确不同种植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适宜收获期的积温需求,以期为各种植区选育适宜粒收品种,合理安排农事作业和提高机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4—2018年,在西北灌溉春玉米、北方春玉米和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典型试验点,选用141个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系统观测了籽粒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田间站秆籽粒脱水至含水率25%、20%的积温需求。【结果】不同产区玉米生理成熟期籽含水率不同,黄淮海夏玉米区参试品种的生理成熟期含水率均值为28.5%,西北灌溉春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分别为29.9%、29.6%。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以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积温和生理成熟期含水率为指标,运用双向平均法将参试品种划分为积温需求少含水率高(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高(II)、积温需求少含水率低(III)、积温需求多含水率低(IV)4种类型。对于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春播来说,可以选择III、IV类型品种,但是IV类型品种需要预留足够的积温来进行田间站秆脱水。对于黄淮海地区一年两熟的夏玉米,III类型品种能够较好协调小麦和玉米的生产调配,充分利用可供籽粒脱水的积温的余量。【结论】由于区域间玉米脱水期间热量条件的不同,玉米籽粒生理成熟至25%、20%含水率的天数均表现为西北灌溉春玉米区长于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通过选择适合不同区域的积温类型品种、科学制定收获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和提高收获质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东兵  曹广才  阎保生  郭文仁  葛宝剑  马宁胜  郝建兰  
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山西省中部高海拔地区,旱地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使用适宜熟期类型的品种,是种植成败的关键。因种植地域的差异,所用玉米杂交种的熟期类型在中早熟至中晚熟范围内变动,个别地区也能使用早熟类型。如何准确地掌握所用品种的熟期类型,必须选好划分指标。多年试验研究表明,植株叶数、播种至成熟天数、播种至成熟生育期内≥0℃的积温是熟期分类的形态指标、生育指标和生态指标,而植株叶数是最易识别和掌握的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