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51)
- 2023(17201)
- 2022(14989)
- 2021(13747)
- 2020(11656)
- 2019(26562)
- 2018(26043)
- 2017(50095)
- 2016(27309)
- 2015(30364)
- 2014(29788)
- 2013(29147)
- 2012(26320)
- 2011(23603)
- 2010(23259)
- 2009(20721)
- 2008(19976)
- 2007(16989)
- 2006(14570)
- 2005(12067)
- 学科
- 济(106768)
- 经济(106654)
- 管理(75682)
- 业(69971)
- 企(57742)
- 企业(57742)
- 方法(50891)
- 数学(44944)
- 数学方法(44352)
- 中国(27755)
- 农(26734)
- 财(25706)
- 学(24494)
- 业经(22713)
- 地方(21293)
- 贸(19024)
- 贸易(19019)
- 易(18435)
- 农业(18164)
- 环境(16817)
- 理论(16732)
- 务(16661)
- 财务(16586)
- 技术(16560)
- 财务管理(16557)
- 制(16181)
- 和(15799)
- 企业财务(15679)
- 划(14026)
- 银(13731)
- 机构
- 大学(377575)
- 学院(375303)
- 管理(149152)
- 济(144136)
- 经济(141046)
- 理学(131186)
- 理学院(129683)
- 管理学(127060)
- 管理学院(126412)
- 研究(124753)
- 中国(89492)
- 科学(82799)
- 京(81082)
- 农(67568)
- 业大(63499)
- 财(62610)
- 所(62430)
- 研究所(58074)
- 中心(57111)
- 农业(53704)
- 财经(52094)
- 江(52047)
- 北京(50172)
- 范(48827)
- 师范(48197)
- 经(47764)
- 院(46082)
- 经济学(43317)
- 州(42197)
- 技术(40076)
- 基金
- 项目(275898)
- 科学(216004)
- 基金(200977)
- 研究(191995)
- 家(178851)
- 国家(177455)
- 科学基金(151948)
- 社会(120794)
- 社会科(114604)
- 社会科学(114571)
- 基金项目(107815)
- 省(107353)
- 自然(103088)
- 自然科(100775)
- 自然科学(100745)
- 自然科学基金(98894)
- 划(92169)
- 教育(87975)
- 资助(82108)
- 编号(76672)
- 重点(62339)
- 成果(59247)
- 部(59216)
- 发(58158)
- 创(57169)
- 科研(54120)
- 创新(53464)
- 计划(53053)
- 课题(52104)
- 大学(50553)
- 期刊
- 济(143737)
- 经济(143737)
- 研究(101552)
- 学报(68978)
- 中国(63205)
- 科学(60198)
- 农(58856)
- 大学(51222)
- 管理(50817)
- 学学(48583)
- 财(46068)
- 农业(40748)
- 教育(36172)
- 技术(30895)
- 融(25393)
- 金融(25393)
- 业经(24270)
- 财经(23903)
- 经济研究(23860)
- 业(21019)
- 问题(20564)
- 经(20476)
- 科技(19653)
- 图书(19006)
- 版(18890)
- 业大(18725)
- 资源(17809)
- 技术经济(16881)
- 理论(16859)
- 商业(16465)
共检索到516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纯 马畅
近年来中国城市群都市圈尺度的跨城通勤现象愈加频繁。相对于国际大城市的通勤圈,国内跨城通勤特征与影响因素仍不明晰。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贝壳App租房者的双城通勤位置数据,采用基于GIS的OD(origin-destination)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考察跨城通勤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辅以个体通勤时间为因变量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揭示空间变量和个人社会属性综合作用下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跨城通勤呈现出明显的廊道分布特征,集中在东部、东南与西南三条通勤廊道上;(2)跨城通勤距离已经超越都市圈传统研究聚焦的30~50 km范围;(3)跨城通勤群体占租房总量20%以上的地区,位于廊坊燕郊开发区、固安县、保定涿州市等地,形成高频通勤的“环京通勤带”;(4)跨城通勤个体层面的GWR回归显示了职住两地工资差异、租房价格及居住地到高铁站距离等因素对通勤时间具有空间异质性影响。长时间跨城通勤动机存在差异,部分天津跨城通勤者主要为提高居住质量和工资,而部分廊坊、保定通勤者则为了提高工资和节省房租。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群都市圈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与综合交通协同优化提供借鉴。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任毅 郭丰 高聪聪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14-2017年面板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雾霾污染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PM_(2.5)浓度呈现出"夏低冬高,春秋居中"的季节变化特征,PM_(2.5)月浓度均值呈U型分布。(2)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城市PM_(2.5)浓度高于北部城市,南部城市雾霾污染较为严重,雾霾污染范围呈缩小趋势。(3)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石家庄、邢台和衡水表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承德、张家口和秦皇岛表现出显著的低-低集聚。(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绿化水平与雾霾污染正相关,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与雾霾污染负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承财 孙孟瑶 万紫微
以京津冀城市群3A级及以上的高等级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的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②北京市(38.31%)、天津市(16.28%)两市的高等级景区数量超过总数的50%,高等级景区在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不均衡特征;③从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丰裕度来看,北京市和天津市属于高度优质率城市,秦皇岛市和廊坊市是中度优质率城市,其他城市属于低度优质率城市,城市群高等级景区数量和质量状况相差较大。其次,利用地理探测器,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条件和旅游政策环境三个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景区空间分布的决定力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市场条件中的GDP、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对京津冀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决定力强,而旅游市场中的旅游交通条件和旅游政策环境的决定力较强。修正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其景区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协同发展视角提出京津冀城市群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连标 陈惠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和趋势面分析,探究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基于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京津冀污染物排放当量有所下降,但碳排放呈增长趋势;(2)京津冀整体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有所下降,且北部、中部和南部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收敛性特征;(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4)能源强度、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镇化水平影响最大。本文建议京津冀地区强化能耗双控、引导高质量外资向绿色低碳产业投入,因地制宜明确适宜的差异化政策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桂平 韩东 贾梦琴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不断发展完善,节点数量明显增多,核心节点由"双核并进"演化为"四核争辉",但也存在节点等级结构不合理、次核心节点和地方节点对核心节点的支撑力不足等问题。②从人口流动网络演化过程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由双核心集聚阶段发展为多中心网络化阶段,但区域差异明显。③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人口流动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茜 姚慧琴
文章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13—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并通过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整体较高,但存在较大省际差异。北京和天津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均实现了DEA有效,而河北省整体距离实现DEA有效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沧州和唐山率先达到DEA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人口数量和外商投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城市土地扩张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志霞 毕胜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三轴"上的核心城市,其他低质量水平的城市零星或呈片状分布在高质量城市周围。(2)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全局Moran’s I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表明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并不稳定。(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交通与通讯水平度影响各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影响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呈现出一定地区差异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娜 陈俊华 王昊 汪涛
通过选取1998~2016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研究框架,探讨了城市各类聚集要素对区域空气与水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各聚集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会因污染物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对于空气污染,高产业聚集度会增加空气中SO2浓度,NO2浓度与人口密度正相关。聚集要素对区域水质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聚集度会因其外部性而抑制废水总量,同时就业越集中的地区,废水量越多。另外,水中氨氮含量也会因高产业聚集度而增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应该结合人口、产业、投资、就业等城市要素对污染的影响程度,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聚集要素进行合理调整,另还需要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升级,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程度。
关键词:
城市要素聚集 环境污染 京津冀 城市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王岩
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1990-2014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分要素特征。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1990-2014年间的动态变化平均值为1.070,提升了7%;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仅仅起到协助推进作用;tFP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下降波谷的五阶段变化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均值为59.2%,且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划分为高增长率城市、低增长率城市及负增长率城市等三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为强相关,与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增长速度为中相关。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全要素生产率 测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坡 翟婧彤 张颖 游斌
该文利用城市首位度、城市指数、偏态系数等指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描述,并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角度,利用Zipf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欠合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大,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失衡,极化效应明显,"中心—外围"格局显著,城市间差距较大,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强。文章建议:通过区域顶层设计,提升京津两城市的双核辐射能力,同时强化副中心和新城功能,从而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璐璐 赵金丽 宋金平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的信息,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对1995、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物流企业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形成北京市、天津市及石家庄市三大集聚中心,物流企业的分布区域由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但北京市及周边区县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始终较高。对比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商业物流企业和国有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发现,商业物流企业布局受第三产业比重、道路密度、居民可支配收入、企业集聚的影响。该四类因素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均存在区域上差异,企业集聚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最大,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区域差异最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贵 李涛
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专利申请授权量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2005-2015年为研究时序,运用探索性和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活动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创新产出地理集聚特征明显,空间分异显著,京津存在虹吸效应,城市群不存在收敛特征;R&D经费支出、经济密度、第三产业占比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是正向作用,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创新的影响不同。不同地区根据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采取不同政策措施促进地区创
关键词:
创新集聚 空间分异 空间异质性 GWR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ZHANG Yingna 王悦 胡昊宇 袁春来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范围,以250 m×250 m网格为基本单元,识别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时空分布与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主要人口集聚中心,且人口分布呈现非均匀放射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周边递减;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是人口流动网络的主要中心,其人口流量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县际人口流动增长迅速,各区县的职住空间不平衡也比较突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伟 董浩然 安树伟
基于DEA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测算并分析2007—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均值呈缓慢下降趋势;(2)京津冀各地区间协同发展度变异系数变动幅度较小,但协同发展度差距总体表现为平稳上升态势;(3)从协同发展度空间分布看,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呈现北高南低、由内向外依次递减的特征。并进一步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度进行空间分异与自相关分析评估,横向比对各城市协同发展度状况,纵向探究协同发展度空间演化规律与特征,剖析各城市协同度发展变化成因,旨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部协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协同发展度,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阎东彬 丁波 陈雪
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流的强度和方向,运用赋值法对三种要素流总量进行评分,进而根据空间层次划分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核心区和影响区,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布局提出引导和规划,即一个核心(北京)、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天津、唐山、石家庄)、三个发展轴(京津发展轴、京唐秦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和三个城市团(津唐秦城市团、冀中南城市团、冀北城市团)形成的"点—线—面"的空间互动格局。
关键词:
要素流 空间布局 京津冀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