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9)
- 2023(14436)
- 2022(12554)
- 2021(11744)
- 2020(9754)
- 2019(22410)
- 2018(22024)
- 2017(42703)
- 2016(22851)
- 2015(25728)
- 2014(25494)
- 2013(24934)
- 2012(22516)
- 2011(20197)
- 2010(19775)
- 2009(17796)
- 2008(17053)
- 2007(14421)
- 2006(12380)
- 2005(10310)
- 学科
- 济(94803)
- 经济(94714)
- 管理(68960)
- 业(63343)
- 企(52765)
- 企业(52765)
- 方法(45766)
- 数学(40138)
- 数学方法(39608)
- 农(24376)
- 中国(23449)
- 财(21710)
- 地方(21499)
- 业经(20416)
- 学(20004)
- 农业(17017)
- 技术(16897)
- 和(16048)
- 理论(15747)
- 环境(15505)
- 贸(14928)
- 贸易(14923)
- 易(14447)
- 务(14139)
- 财务(14068)
- 财务管理(14039)
- 制(13831)
- 划(13370)
- 企业财务(13308)
- 地方经济(11902)
- 机构
- 大学(320472)
- 学院(319190)
- 管理(133328)
- 济(125050)
- 经济(122383)
- 理学(117259)
- 理学院(116027)
- 管理学(113942)
- 管理学院(113363)
- 研究(101732)
- 中国(73211)
- 京(67085)
- 科学(65367)
- 财(54013)
- 所(49209)
- 业大(48138)
- 农(47941)
- 中心(46801)
- 研究所(45492)
- 财经(44984)
- 江(43956)
- 范(42789)
- 师范(42425)
- 北京(41466)
- 经(41137)
- 院(37925)
- 农业(37447)
- 经济学(37157)
- 州(36340)
- 师范大学(34543)
- 基金
- 项目(233092)
- 科学(184621)
- 研究(170152)
- 基金(170065)
- 家(147848)
- 国家(146684)
- 科学基金(127463)
- 社会(107486)
- 社会科(102015)
- 社会科学(101987)
- 基金项目(91123)
- 省(91048)
- 自然(83582)
- 自然科(81553)
- 自然科学(81534)
- 自然科学基金(80029)
- 教育(77803)
- 划(76446)
- 编号(69657)
- 资助(69151)
- 成果(54302)
- 重点(51728)
- 部(51118)
- 发(49757)
- 创(48846)
- 课题(46391)
- 创新(45548)
- 科研(44528)
- 国家社会(44510)
- 教育部(43892)
- 期刊
- 济(126563)
- 经济(126563)
- 研究(86357)
- 中国(54777)
- 学报(49453)
- 科学(46763)
- 管理(46638)
- 农(41688)
- 财(39325)
- 大学(37479)
- 学学(35064)
- 教育(33951)
- 农业(29714)
- 技术(29085)
- 业经(21754)
- 融(20811)
- 金融(20811)
- 财经(20638)
- 经济研究(19821)
- 图书(19543)
- 科技(17720)
- 经(17540)
- 资源(16951)
- 问题(16706)
- 技术经济(15849)
- 理论(15631)
- 业(14946)
- 实践(14564)
- 践(14564)
- 情报(14353)
共检索到438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贺飞 韩伯棠
文章对前人在知识存量测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思路,试图为区域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知识存量 测度 科技人力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茹 黄园淅
科技人力资源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科技强国亟须储备的重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测度分析中国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结构,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研究揭示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储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断扩大,但密度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东部科技人力资源领先优势明显且仍在扩大。(2)科技人力资源积累过程中,生存性人力资本和健康、教育、科技投入及迁移流动从供给侧产生显著推力;微观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中观产业结构升级、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产生显著拉力。同时,上述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表现出作用差异。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鹏程 吴婷 王成城
科技人力资源是目前经济关注的一个重点,但是其研究的重点还需要理清。文章根据CSSCI提供的数据,依据科学计量学原理,利用社会网络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了国内科技人力资源研究情况,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梁涵
科技人力资源是在经济体系中从事科学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整合的生产要素。科技人力资源的积累可以带来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内生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链全过程和产品价值。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尤其是技工资源优势。但是从1997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急剧下降。而且相关性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联动趋势不显著,科技人力资源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并不非常明显。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集中于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奋 韩伯棠
通过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指数的知识生产模型,提出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可以利用单位经费投入产出来度量,并通过近四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区域集聚 集聚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奋 赵宏宇
通过对赫芬达尔指数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描述科技人力资源集聚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分析,提出了综合数量与质量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指数,以刻画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水平;通过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区域集聚 集聚指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屹 李柏洲 喻登科
对国内外关于知识存量测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吸收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从自有知识存量和外溢知识吸收两方面来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模型。选择我国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199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份额比例测度法、普通离散系数法、集中度测度法等方法,分别对我国2000-2008年期间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公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存在着知识存量的不公平性,知识不公平会造成"知识富二代"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处理好区域知识的公平性问题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关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薛俊波 周志田 杨多贵
本文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扩展了生产要素,测算了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力资源上,普通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中部主要省份的科技人力资源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某些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员浪费现象;在科技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较小的省市中,能源和资本依然是两个最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其中水资源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科技人力资源 贡献率 经济增长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杜丽婷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力资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仅从人口素质角度考察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反映出上述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发达程度,从而揭示出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
关键词:
人力资源 教育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鑫
文章从企业人力资源要素出发,分析南京市区域人才优势,探讨与南京市区域人才优势匹配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原则,最终提出与南京市区域人才优势匹配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修来 张玉韬
文章借助2001~2005年统计数据,从地区间各产业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比例失衡,地区间单位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失衡三个角度对区域性人力失衡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区域性失衡程度的测度方法,该测度方法不仅可以描述某地区总体上的人力资源失衡程度,而且可以对各个产业人力资源的失衡程度进行衡量。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失衡 区域 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梁涵 刘志春
科技人力资源是劳动力队伍中有技术且高效率的组分。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全国性比较优势,但其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联动趋势不显著,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不明显,其集聚并未带来劳均资本同样快速的集聚,只在产业分布上与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区域经济 关联 环渤海地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楼旭明 王亚莹
基于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对人力资源强省各个构成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应用分析法、频数统计法、德尔菲问卷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出衡量人力资源强省的指标及其权重。为我国各省对于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毛晓碚
经济学中涉及的人力资源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人力资源既是资源中的一类,又是社会的主体。本文对人力资源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及从社会学视角审视人力资源构成状况,提出要消解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达到。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研究 创新 探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同全 高建丽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