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0)
- 2023(14376)
- 2022(12570)
- 2021(11839)
- 2020(9895)
- 2019(22855)
- 2018(22564)
- 2017(44197)
- 2016(23685)
- 2015(26272)
- 2014(26122)
- 2013(25447)
- 2012(23046)
- 2011(20447)
- 2010(19984)
- 2009(17936)
- 2008(17049)
- 2007(14392)
- 2006(12013)
- 2005(9930)
- 学科
- 济(90296)
- 经济(90193)
- 管理(67897)
- 业(64555)
- 企(54306)
- 企业(54306)
- 方法(46576)
- 数学(40989)
- 数学方法(40405)
- 财(23811)
- 农(23480)
- 中国(21997)
- 学(20140)
- 业经(19862)
- 地方(17095)
- 务(16021)
- 财务(15949)
- 财务管理(15920)
- 农业(15807)
- 贸(15669)
- 贸易(15664)
- 理论(15615)
- 技术(15272)
- 易(15221)
- 企业财务(15128)
- 制(15024)
- 和(14380)
- 环境(14038)
- 银(12752)
- 银行(12714)
- 机构
- 大学(324406)
- 学院(323153)
- 管理(132318)
- 济(125250)
- 经济(122593)
- 理学(116689)
- 理学院(115437)
- 管理学(113196)
- 管理学院(112611)
- 研究(102363)
- 中国(73769)
- 京(67002)
- 科学(65507)
- 财(56131)
- 农(51368)
- 业大(50385)
- 所(49576)
- 中心(47485)
- 财经(46559)
- 研究所(45898)
- 江(44063)
- 经(42635)
- 范(42084)
- 师范(41660)
- 北京(41195)
- 农业(40464)
- 院(37921)
- 经济学(37648)
- 州(36152)
- 财经大学(35268)
- 基金
- 项目(235953)
- 科学(186295)
- 基金(172814)
- 研究(170241)
- 家(150968)
- 国家(149760)
- 科学基金(129842)
- 社会(107177)
- 社会科(101604)
- 社会科学(101579)
- 基金项目(92486)
- 省(91973)
- 自然(86470)
- 自然科(84511)
- 自然科学(84489)
- 自然科学基金(82934)
- 教育(78764)
- 划(77658)
- 资助(70857)
- 编号(68859)
- 成果(53907)
- 重点(52421)
- 部(52071)
- 创(49369)
- 发(49238)
- 课题(46325)
- 创新(46050)
- 科研(45913)
- 教育部(44884)
- 大学(44229)
- 期刊
- 济(124973)
- 经济(124973)
- 研究(88562)
- 学报(52935)
- 中国(52888)
- 科学(48230)
- 管理(46268)
- 农(45300)
- 财(42313)
- 大学(40455)
- 学学(38261)
- 教育(34214)
- 农业(31898)
- 技术(28409)
- 融(23002)
- 金融(23002)
- 财经(21739)
- 业经(21674)
- 经济研究(20578)
- 经(18544)
- 问题(16310)
- 图书(16303)
- 科技(16286)
- 业(15932)
- 理论(15462)
- 版(15383)
- 技术经济(15144)
- 实践(14360)
- 践(14360)
- 资源(14016)
共检索到439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丹 周潇 赵捧未 樊嘉逸
[目的/意义]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颠覆性技术被认为是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助推企业和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窗口。为此,预测和部署颠覆性技术对于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重塑价值链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方法/过程]结合深度学习和离群点检测算法,构建基于离群点视角的颠覆性专利预测框架。该研究框架包括五个关键步骤:首先,利用BERT模型和TF-IDF算法将专利文本和专利分类号转化为可计算的高维向量表示,并结合PCA算法进行降维和特征融合;其次,采用三种离群点检测算法,以增量迭代的方式识别离群专利;再者,通过数据集修正,从离群专利中保留新技术专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新技术形式颠覆性专利的核心特征,构建有效的测度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深度学习DNN模型拟合专利指标和颠覆性专利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实现从大量的新技术专利中对潜在颠覆性专利的有效预测。[结果/结论 ]以人工智能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共预测出411条颠覆性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涉及六大颠覆性方向: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增强现实、生成式AI、自动驾驶、图像识别与处理和智能通信。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对未来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技术布局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素平 寇翠翠 金金 袁红梅
[目的/意义]以专利信息为基础基于全新视角提出一种预测颠覆性技术的方法,帮助企业提前作出战略布局,抓住市场机遇。[方法/过程]首先对收集的专利数据构建专利相似矩阵;其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对专利相似矩阵进行聚类并筛选出离群专利;然后根据离群专利主分类号划分技术组合,并对各技术组合命名;最后从知识关联性、技术潜力和市场潜力三个维度评估技术组合,并运用孔多塞投票法预测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该方法运用于中药领域,以2008—2012年中药专利为预测区间,结果表明技术组合D代表的中药化学成分、含量、制剂的检测方法有望成为颠覆性技术,随后以2013—2017年专利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丹 周潇 赵捧未 樊嘉逸
[目的/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容易造成技术突袭、颠覆传统游戏规则的技术。积极识别和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对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融合视角提出一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专利IPC共现关系,并采用时间序列方式动态构建技术领域融合网络,利用结构熵指标识别领域融合网络中具有颠覆性的领域融合对;其次,将颠覆性的领域融合对与专利映射,筛选出候选颠覆性专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颠覆性专利的核心特征,筛选有效的测度指标;最后,基于深度学习Tabnet模型构建专利指标与颠覆性专利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从大规模的候选专利中识别颠覆性专利。[结果/结论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共得到1 025条颠覆性专利。其中,颠覆性融合领域(G06K9,G06N3)包含443条颠覆性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涉及4大颠覆性方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和智能制造。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产业界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科技布局、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硕 李静鸿 安欣
[目的 /意义]为识别及预判当前受到高度关注的颠覆性技术,以专利术语为基础构建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并对太阳能光伏领域的专利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过程]基于全文本内容,兼顾技术创新性和技术影响力两个维度,构建涵盖5个指标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体系;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抽取专利术语,将识别问题转化为经典的二分类问题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同时针对训练样本类别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引入决策曲线分析以确定最优的分类阈值。[结果 /结论 ]实证研究在太阳能光伏领域2 196个专利中预判出91个颠覆性专利,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为颠覆性技术预判、专利价值衡量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梁镇涛 毛进 李纲
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预测研究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发展需求、保障国家科技产业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专利家族视为技术单元,从对技术知识空间的改变视角定义高颠覆性专利,基于世界专利统计数据库(Worldwide Patent Statistical Database,PATSTAT)和微软学术论文(Microsoft Academic Graph,MAG)数据库,对专利的颠覆性、技术特征及“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特征进行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高颠覆性专利预测方法。本文将高颠覆性专利预测问题转化为监督式二分类任务,给定专利在其公开当年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和其他技术特征,以其5年后的颠覆性指标值高低作为预测目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高颠覆性专利具有前置知识少且非主流、技术团队实力强、商业价值被低估、长期影响力大的特点;(2)专利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属性是对其颠覆性进行预测的重要特征;(3)LightGBM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模型在综合性能与训练效率上取得了最佳表现,在半导体器件与电数字数据处理领域的实证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但颠覆性技术的预测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后续研究可尝试从专利语义特征与结合多源数据等角度进一步提升性能表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施国良 吴静 陈挺 张笑笑
为充分利用专利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实现准确有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以中国专利奖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授权发明专利定义颠覆性技术,解决技术定义难的问题;接着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异质有向图,存储专利多重关系数据和方向信息,解决关系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使用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R-GCN)模型进行训练,实现颠覆性技术识别,解决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表明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技术直接定义颠覆性技术是合理且可靠的;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充分利用专利数据信息和专利异质有向图中空间信息,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丰富了图神经网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桐 杨建林
[目的/意义]针对来源于跨领域技术融合或应用的颠覆性技术建立识别框架,结合应用场景识别颠覆性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遴选和培育提供参考,助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跨领域专利的德温特手工代码字段进行突变检测;其次,依据突变类型、创新性和影响力筛选重要手工代码;最后,基于重要手工代码对应的标题摘要组合文本,提取专利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词频及中介中心性筛选颠覆性技术关键词,并采用社区发现算法进一步识别具体应用场景下的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实证领域,识别出智能教育、人脸识别、智慧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云计算、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具有较强颠覆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超1,2,许海云1,方曙1
为了把握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进展,首先对颠覆性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将识别与预测方法分为5类,分别展开详述;最后,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已有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有识别研究方法均是围绕颠覆性技术的外部影响或内在特征中的某一方面展开,并未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未来,应综合把握颠覆性技术内外部特征,构建全面、系统的识别与预测框架。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识别;技术预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廖建聪
从颠覆性创新概念出发,总结了颠覆性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特点,探讨了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视角的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论述了颠覆性技术由技术的选择、市场的选择、市场的建立、市场的扩大和范式的形成五个阶段,实现产业化的过程。
关键词:
颠覆性创新 战略生态位管理 演化过程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网络 创新性 颠覆性指数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岚
论证了金色开放存取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商业理论来定义是一种颠覆性创新,并运用克里斯坦森的方法预测了金色开放存取的发展趋势,在2017—2021年之间50%的学术期刊论文将在金色开放存取期刊发表,到2020年,保守估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至90%。
关键词:
金色开放存取 颠覆性创新 发展趋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育新 李健 韩毅
[目的/意义]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提出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的新方法,助力揭示和判断可能发生颠覆效应的技术方向或主题,助力政府和企业优化研发布局、赢得竞争优势。[方法/过程]以2000—2019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授权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和专利科学引文数据分别构建技术加权共现网络和科学知识加权共现网络,并以二者间的引证关系形成关联网络,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构建颠覆性潜力技术节点候选准则,从技术基础性、影响力、突变性三个维度分别采用时序分析方法判定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能有效识别特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图像识别与处理、AI医疗、自动驾驶等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这些技术间关联紧密、渗透性强、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亢凯 王星羽
颠覆性创新是后发企业开展竞争的新路径,培育颠覆性创新重点要识别培育环境。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运用TRIZ理论的技术成熟度分析工具,采用时间—专利数、时间—销售量、时间—专利级别、时间—性能曲线确定汽车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判别作为汽车行业颠覆性创新的电动汽车培育的最佳时期。数据表明,汽车产业当前处于成熟期,正是颠覆性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颠覆性技术选择培育要通过识别相应原技术所处市场阶段,以找到培育的最佳环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恒 汪雪锋 朱东华 雷鸣
[目的 /意义]针对论文颠覆性指数受参考文献数量及其重要程度差异的影响问题,改进颠覆性指数算法,以便更有效地区分突破性论文和其他高被引论文,科学合理地反映论文的突破性。[方法 /过程]结合参考文献在焦点论文全文中对应的引文内容的全文本特征——引文目的和引文极性,筛选出在研究内容上与焦点论文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重要参考文献,修改颠覆性指数计算公式分子和分母,进而改进论文颠覆性指数。[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改进后的颠覆性指数使突破性论文更显著地区分于其他高被引论文;利用改进后的颠覆性指数,可从批量的高被引论文中准确识别更多的突破性论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