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7)
- 2023(8940)
- 2022(7395)
- 2021(6993)
- 2020(5984)
- 2019(13873)
- 2018(13892)
- 2017(27032)
- 2016(14185)
- 2015(15972)
- 2014(15631)
- 2013(14922)
- 2012(13196)
- 2011(11575)
- 2010(11224)
- 2009(9944)
- 2008(9275)
- 2007(7576)
- 2006(5996)
- 2005(4830)
- 学科
- 济(56953)
- 经济(56906)
- 管理(41821)
- 业(39086)
- 企(33427)
- 企业(33427)
- 方法(33007)
- 数学(30095)
- 数学方法(29458)
- 财(13775)
- 农(13644)
- 中国(12322)
- 业经(11862)
- 理论(10035)
- 贸(9571)
- 贸易(9567)
- 技术(9562)
- 学(9431)
- 务(9396)
- 易(9352)
- 财务(9343)
- 财务管理(9322)
- 农业(9019)
- 地方(8759)
- 企业财务(8750)
- 和(8352)
- 环境(8306)
- 制(7965)
- 划(7922)
- 银(6704)
- 机构
- 学院(191053)
- 大学(190066)
- 管理(79956)
- 济(75691)
- 经济(74295)
- 理学(70899)
- 理学院(70235)
- 管理学(68617)
- 管理学院(68269)
- 研究(54408)
- 中国(40439)
- 京(37817)
- 科学(34375)
- 财(32690)
- 业大(29896)
- 农(29009)
- 财经(27553)
- 中心(26872)
- 江(25873)
- 经(25334)
- 所(25136)
- 经济学(23501)
- 研究所(23307)
- 农业(23056)
- 北京(22551)
- 范(22493)
- 师范(22183)
- 经济学院(21374)
- 经济管理(21156)
- 财经大学(21001)
- 基金
- 项目(142277)
- 科学(112871)
- 基金(105046)
- 研究(101155)
- 家(92149)
- 国家(91479)
- 科学基金(80090)
- 社会(64693)
- 社会科(61573)
- 社会科学(61558)
- 基金项目(55673)
- 省(55623)
- 自然(53814)
- 自然科(52700)
- 自然科学(52687)
- 自然科学基金(51689)
- 教育(48287)
- 划(46899)
- 资助(43504)
- 编号(40529)
- 重点(31805)
- 部(31545)
- 创(30718)
- 成果(30244)
- 发(29517)
- 创新(28704)
- 科研(28153)
- 教育部(27463)
- 国家社会(27303)
- 大学(27196)
共检索到251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忠 赵亮 王凤花 王槊 王刚 潘睿
为提高螺旋式排肥器对颗粒肥料的排肥稳定性与均匀性,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对排肥器结构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仿真试验,分析螺旋叶片直径、螺距和排肥轴转速对排肥器排肥性能的影响,获得排肥器工作参数与排肥量和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回归数学模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螺旋式排肥器排肥量的因素主次依次为排肥轴转速、螺距、螺旋叶片直径,排肥量最大为221.2 g/s,最小为54.76 g/s;影响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因素主次依次为排肥轴转速、螺距、螺旋叶片直径,通过Design–Expert 8.0进行参数优化,确定排肥器最优参数组合,即螺旋叶片直径100 mm、螺距60 mm、排肥轴转速15 r/min,此时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达到最小值,为8.48%,排肥器排肥性能较为稳定均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男 李陶 赵何跃 李江 雷小龙 任万军
针对现有气送式集中排肥器螺旋排肥装置稳定性和均匀性较差的问题,提出"排肥装置集中对行排肥+气力输肥"的排肥方式,应用离散元法和台架试验对螺旋排肥装置进行改进。采用EDEM仿真分析型孔截面形状(对称截面、倾斜截面、直行截面),型孔深度和型孔数量对排肥速率、均匀度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排肥轮转速为30r/min时,优化后的排肥轮结构参数为,倾斜截面、型孔深度15mm、型孔数量8个;2)在排肥轮较优参数及转速为10~50r/min条件下,随着排肥轮转速的增大,排肥速率呈线性增大,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和排肥均匀度变异系数分别低于3.0%和26.0%。使用水稻种植中常用的三宁、住商、中化复合肥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1)总排量稳定性变异数和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分别低于2.0%和4.0%;2)排肥速率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施肥量为490.05和588.00kg/hm2时,实际施肥量与施肥量要求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春华
为了改善4ZZX–48型整秆式甘蔗收割机的扶蔗质量,设计加装了螺旋式扶蔗器。该扶蔗器由拣拾段和输送段2段组成,当螺旋滚筒转动时,螺旋形叶片的转动形成螺旋线,带动倒伏的甘蔗沿着螺旋线作上升运动,实现动力的传送,扶起甘蔗。对该机构进行的力学仿真结果表明,拣拾段甘蔗根部约束力矩最大,甘蔗被从顺倒伏到逆倒伏扶起过程中,螺旋叶片的轴向推力作用显著,在0.8 s时,有突变且达到最大值。甘蔗扶起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扶蔗器拣拾段转速为90 r/min,安装角为5°时,分蔗效果好,扶起时间最短;至输送段,螺旋叶片轴向推力转
关键词:
甘蔗收割机 扶蔗器 螺旋叶片 轴向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顿国强 李鑫 纪欣鑫 盛泉宝 纪文义
针对传统排肥器存在施肥不均而造成肥料利用率低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排肥轮结构的同向双螺旋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排肥器的理论排肥量及影响排肥均匀性的参数,以排肥轮螺距、中心距、叶片高度为试验因素,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和轴向平均速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螺距对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极显著,中心距、叶片高度对均匀性波动系数影响为显著,螺距、中心距、叶片高度对轴向平均速度影响为极显著,并在排肥轮中心距为48 mm,螺距32.5~33.2 mm、叶片高度13.5~14.7 mm时,均匀性波动系数≤10%、肥料轴向速度≥30 mm/s,排肥器作业性能最佳。在最优参数组合下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相对误差为1.47%、单圈排肥量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相对误差为1.96%,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吻合较好。在不同转速下同向双螺旋排肥器较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平均降低64.21%、单圈排肥量平均提升72.16%,优化后的同向双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好且排肥流量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丽楠 赵明明 赵天才 郝向泽 张绪争 何瑞银
为满足苏北稻麦轮作区小麦条播、水稻旱穴直播的种植需求,解决外槽轮排种器播种不均匀、稻麦兼用性不良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稻麦兼用螺旋槽式排种器。该排种器主要工作部件为手轮、播量调节装置和排种轮,通过旋转手轮推动播量调节装置改变排种轮工作长度,进而控制排种轮槽大小,实现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稻麦兼用。设计确定了排种器的螺旋角范围、排种轮槽的直径和高度、排种轮直径等关键结构参数,根据苏北地区稻麦种植的播量要求,划分了排种器的工作区段。为获得最佳螺旋角度,选取小麦开展试验,得到排种器最佳螺旋角为30°;最佳螺旋角条件下,以转速和工作长度为变量,开展水稻和小麦排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排种器播种小麦的最佳转速为34.93 r/min,最佳工作长度为1.28 cm;播种水稻的最佳转速为35 r/min,最佳工作长度为0.6 cm;构建了小麦排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87。对排种器播种宁麦13、苏麦11和水稻南粳46、苏秀867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播种小麦的破碎率分别为0.24%和0.27%,变异系数分别为1.71%和1.66%,排种量与预测值间的偏差分别为7.14%和7.78%;播种水稻的合格指数分别为92.40%和91.73%,漏播指数分别为3.73%和4.26%,重播指数分别为3.87%和4.01%,变异系数分别为3.11%和3.84%。排种器对稻麦品种的适用性良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顿国强 范芯蕊 杨永振 李海山 王晨帆 陈海涛 杜佳兴
2BZXJ系列插装式精量播种机配备的排种器在大豆的小区育种过程中,由于护种板结构较长导致出现严重的存种、混种现象,且排种初期存在一定的机具空行程;同时由于排种方向与播种机前进方向一致,导致种粒落地滚动弹跳落点位移较大,株距合格率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设计一种改进型育种专用排种器,去掉护种板,增设清种刀以及导种凹槽用以解决存种、混种以及机具空行程的问题。通过建立投种位置的理想数学模型,同时结合排种盘实际结构,确定最佳排种位置以解决种粒落地滚动弹跳位移过大、株距合格率低的问题。利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进行仿真对比试验,模拟排种过程得出种子各阶段运动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育种排种器投种更早、种粒落地平均位移减小至原平均位移的46%,位移均方差减小至1.95mm,平均位移波动更小,株距更稳定。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型育种排种盘内无残留种子,播种带提前;当播种机具作业速度为0.7m/s、排种器转速24r/min、株距为7cm时,粒距合格指数整体提高6.80%、重播指数减少3.40%、漏播指数减少3.41%,试验结果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志平 白雪卫 张博 刘庆玉 高堃峰
针对附属于给定机型颗粒成型机上的螺旋进料器,对玉米秸秆粉料在进料器内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创建了螺旋进料器部件的几何模型,并对玉米秸秆粉料颗粒接触模型和颗粒生成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离散元模拟获得了现有工况下螺旋进料器工作时的粉料流动状态。采用HERTZ-MINDLIN无滑移接触模型,取重力加速度为9.81m·s(-2),设置接触参数并生成了秸秆颗粒25000个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在T=13.8014.30s阶段为一典型的出料波动周期。出料过程中粉料呈浪涌流动状态的不连续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艳洁 徐泳
土壤是典型的松散介质,利用粘连的颗粒离散元模型模拟土壤聚团的行成及破裂一直是散体力学的热点之一。本研究详细描述了利用带粘连的颗粒离散元模型制备土壤聚团的方法,利用粘连颗粒离散元模型对土样单轴压缩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与模拟得到的压缩曲线走势吻合,均呈拟线性上升,达到峰值后光滑下降;试验和模拟得到的土壤压缩时的强度极限分别为21.5和24 kPa,模拟值高于试验值11.6%。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波 臧英 罗锡文 曾山 王在满 杨文武 郑乐
目前常用的水稻旱直播机械排种器以播种小麦的外槽轮排种器为主,外槽轮排种器存在脉冲现象、播种不均匀、对于水稻适应性差。为达到水稻旱直播的播种量可调范围大、播种均匀稳定的要求,在现有外槽轮排种器的基础上,设计一种适于水稻直播要求的螺旋槽轮排种器,并对螺旋槽轮排种器进行了试验,研究了排种轴转速与播种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螺旋角度对排种均匀性影响、螺旋排种轮开度对播种量的影响、稻种对播种量的影响等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排种轮转速与播种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86;螺旋槽轮开度与播种量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95,说明通过调节螺旋槽轮开度和...
关键词:
水稻 螺旋槽轮 排种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飞 李艳洁 王玉 徐泳
采用试验与离散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U形筒和圆形筒螺旋输送机输送颗粒物料的动态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U形筒和圆形筒螺旋输送机输送颗粒时都存在质量累积波动现象,波动现象都随着螺旋叶片的转速、螺旋输送机的倾斜角度增加逐渐减弱;2)螺旋输送机的倾斜角度在0~45°时U形筒的效率大于圆形筒,当倾斜角度超过60°后圆形筒效率超过了U形筒,另外输送效率并非随螺旋叶片的转速增加线性增大,而是当转速增大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3)对比U形筒和圆筒螺旋输送机工作时颗粒在所受挤压力,位于进料口处颗粒受力最大,且在进料口处圆筒螺旋输送机大于U形筒,转速增加颗粒受力趋稳。
关键词:
螺旋输送机 颗粒 离散元法 仿真 U形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爱丽 廖庆喜 田波平 黄海东 舒彩霞 周善鑫 林新
选择黄棕壤为土壤类型,观察螺旋刀具对土壤的破坏过程,建立了螺旋刀具的实体模型和MAT147(MAT_FHWA_SOIL)的土壤材料模型;借助有限元ANSYS/LS_DYNA(显式非线性动力分析有限元软件)模块,构建了螺旋刀具切削土壤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螺旋刀具切削土壤过程的三维动力学仿真,得出了开沟机螺旋刀具切削土壤功耗的大小和螺旋叶片的等效应力(von Mises stress)的变化规律及其力学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顿国强 于春玲 杨永振 陈海涛 纪文义 叶金
为通过优化外槽轮排肥器排肥舌结构,以提升其排肥均匀性,利用EDEM建立外槽轮排肥器的离散元仿真模型,对其排肥作业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肥料颗粒运动状态仿真结果验证肥料颗粒流动特性。应用虚拟试验方法,分析排肥舌倒角结构参数变化对肥料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排肥流量变异系数随着排肥舌倒角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两者间呈负抛物线型二次函数关系,且在排肥舌倒角弧长与单个凹槽弧长比值为0.85时,外槽轮排肥器排肥质量波动最小,排肥均匀性最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配装最优结构排肥舌的外槽轮排肥器排肥流量变异系数最小,具有最佳的排肥均匀性,比传统平端排肥舌排肥流量均匀性提高了49.9%。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刚
在烹饪工艺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用价值,并且学生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每次烹制的菜肴及操作过程给予评价,让学生实现从敢说到会说,再到有依据地说的螺旋式上升,提高了烹饪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
烹饪工艺教学 螺旋式评价 有效教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蔡敏华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学生行业就业的流失率,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分阶段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分起步期、成长期、发展期、提升期、成熟期5个阶段,整个培养过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呈现"螺旋式"递进的特征。为保障该模式的实施,须明确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职责,构建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质量控制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田田 支嘉才 杨具瑞 谢汭之 喻黎明 崔宁博
利用离散单元法与流体动力学耦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入口流速(0.6、1.2、1.7 m/s)和额定转速(2650、2800、3000 r/min)下单级离心泵内部流场变化、磨损部位、磨损量、输送能力。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叶片尾部易发生空化现象,入口流速对叶片空化现象、出水管道滞留区域产生的影响大于转速的;9种工况下离心泵最大磨损量出现在叶片尾部,转速从2650 r/min变化为3000 r/min时,磨损最严重的部位由叶片1、4尾部变为叶片1、2尾部,叶轮叶片为离心泵磨损最严重的部件,占离心泵总磨损量的38.10%~49.41%;离心泵内沙粒平均停留时间表明,流速对离心泵输送性能的影响大于转速的,入口流速0.6m/s、1.2m/s、1.7m/s下沙粒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0.144、0.068、0.052 s,说明随着流速的增加,离心泵输送性能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