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63)
- 2023(6716)
- 2022(5825)
- 2021(5524)
- 2020(4690)
- 2019(10919)
- 2018(10639)
- 2017(21017)
- 2016(10808)
- 2015(12010)
- 2014(11518)
- 2013(10964)
- 2012(9565)
- 2011(8268)
- 2010(7466)
- 2009(6377)
- 2008(5555)
- 2007(4247)
- 2006(3090)
- 2005(2242)
- 学科
- 济(42462)
- 经济(42423)
- 管理(31777)
- 业(30454)
- 企(26068)
- 企业(26068)
- 方法(25118)
- 数学(22933)
- 数学方法(22616)
- 财(11040)
- 农(9961)
- 业经(9028)
- 中国(8870)
- 贸(8056)
- 贸易(8055)
- 易(7894)
- 务(7726)
- 财务(7692)
- 财务管理(7677)
- 技术(7476)
- 学(7336)
- 企业财务(7318)
- 地方(6710)
- 农业(6667)
- 理论(6370)
- 和(6327)
- 环境(6197)
- 制(5705)
- 划(5694)
- 产业(5367)
- 机构
- 大学(139062)
- 学院(138399)
- 管理(61875)
- 济(58248)
- 经济(57356)
- 理学(55550)
- 理学院(55083)
- 管理学(54155)
- 管理学院(53889)
- 研究(38012)
- 中国(27656)
- 京(25593)
- 财(24499)
- 科学(22799)
- 财经(21263)
- 中心(19861)
- 业大(19780)
- 经(19740)
- 经济学(18471)
- 江(17956)
- 农(17907)
- 经济学院(16971)
- 经济管理(16545)
- 财经大学(16493)
- 范(16399)
- 商学(16227)
- 师范(16172)
- 商学院(16081)
- 所(15840)
- 研究所(14970)
- 基金
- 项目(108981)
- 科学(88634)
- 基金(83064)
- 研究(78903)
- 家(71910)
- 国家(71397)
- 科学基金(63954)
- 社会(52793)
- 社会科(50260)
- 社会科学(50249)
- 基金项目(44626)
- 自然(42375)
- 省(41763)
- 自然科(41491)
- 自然科学(41482)
- 自然科学基金(40741)
- 教育(37104)
- 划(35412)
- 资助(33078)
- 编号(30801)
- 部(25184)
- 重点(24276)
- 创(24000)
- 发(22775)
- 国家社会(22764)
- 创新(22416)
- 教育部(22230)
- 成果(22183)
- 科研(22016)
- 人文(21932)
共检索到173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洁 陈新军 杨铭霞
根据1998-2004年6-11月份我国鱿钓生产数据(月份、作业船数、经纬度和日产量)以及对应的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即5 m水层的海水温度、46 m水层的海水温度、112 m水层的海水温度、317 m水层的海水温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海平面高度距平值等,以经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中心渔场指标,采用多种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13种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比较,以及实际CPUE的验证,以拟合残差最小的预报模型作为最优预报模型,认为结构为9-7-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仅为0.008 570,可作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预报模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汪金涛 高峰 雷林 官文江 周劲望 叶守建 陈新军
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鱿钓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准确预报中心渔场是提高渔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2009年我国远洋船队东南太平洋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月份、经度、纬度)及遥感获得的表温、Nio 3.4区海表温度异常、海面高度资料,利用反向传播(EBP)神经网络建立秘鲁茎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神经网络解释图(neural interpretation diagram)、自变量相关(independent variable relevance)、灵敏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es)三种方法解释EBP模型权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常亮 陈芳霖 陈新军 余为 冯贵平 李阳东 曾为
本文基于监督式学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综合多源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得到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a)、海表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海水质量变化和地转流等海洋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以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2004—2017年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柔鱼历史渔业捕捞数据为参考值,对基于多源卫星遥感观测的多海洋环境因子的柔鱼资源丰度的模拟和预测结果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与仅采用SST、Chl.a和SSHA等进行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预测的传统方案相比,进一步加入海水质量变化和地转流后,可有效提高利用BP神经网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进行模拟和预测的精度:改进方法模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TD)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均提高了22%;且预测的STD提高了31%,RMSE减少了26%。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程家骅 黄洪亮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 渔场 环境特征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唐峰华 杨胜龙 范秀梅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160°E、39°N~45°N, CPUE超过2 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ΔT_(0-50 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ΔT_(0-100 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ΔT_(0-50 m)出现在9月,为9.89℃;ΔT_(0-100 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ΔT_(0-50 m)、ΔT_(0-100 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17℃;下界深度位于150~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ΔT_(0-50 m)、ΔT_(0-100 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关键词:
柔鱼 黑潮 北太平洋 渔场变化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许柳雄 田思泉
利用相关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1995-2001年北太平洋各海域鱿钓产量及其作业渔场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作业渔场分布在145°E~148°E、153°E~161°E海域,其产量约占各年总渔获量的70%~85%。从作业纬度来看,1999年以前主要产量集中在40°N~43°N海域,而2000和2001年则分布在39°N~41°N和43°N~45°N海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000和2001年作业渔场和各海域产量比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60°E以西和170°E以东海域,而在1999年以前未发生较大变化。灰色关联评价表明,1998年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状况为最好,而2000、2001和1...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柔鱼资源 作业渔场 时空分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田思泉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
关键词:
柔鱼 水温垂直结构 北太平洋 渔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兆礼 崔雪森 黄洪亮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pacifica)和软拟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李曰嵩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资源丰度及分布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8~2009年7~11月份我国鱿钓船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叶绿素浓度(Chl-a)、海表面高度(SSH)和盐度(SSS),比较2008与2009年资源丰度年间差异,并利用信息增益技术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资源丰度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2009年7~11月柔鱼渔获量出现大幅下滑,日产量不足2008年的一半。信息增益结果显示,水温因子是影响其资源丰度变动及分布的最关键因子,叶绿素次之,海表面高度和盐度影响最小。SST与CPUE叠加分析认为,2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杭徽 吴晓雪 范江涛 余为 陈新军 钱卫国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和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48°N、150°~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的适宜的SST和PAR的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相较于正常年份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宜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孝民 朱清澄 花传祥
根据2013年7-12月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秋刀鱼渔场的时空分布和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浓度(Chl.a)和海表面高度(SSH)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查海域40°N~47°N,147.5°E~162°E内,9-11月份是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的盛渔期,渔获量为全年中最高。(2)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重心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7-8月渔场重心由南向北移动;8-10月渔场重心西北向东南移动;10-12月渔场重心由西向东移动。(3)7-12月秋刀鱼渔场的SST、Chl.a、SSH的范围分别为1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