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59)
- 2023(16440)
- 2022(14492)
- 2021(13663)
- 2020(11577)
- 2019(27048)
- 2018(26909)
- 2017(52520)
- 2016(28606)
- 2015(32250)
- 2014(32504)
- 2013(32153)
- 2012(29571)
- 2011(26620)
- 2010(26435)
- 2009(24432)
- 2008(24086)
- 2007(21406)
- 2006(18474)
- 2005(15918)
- 学科
- 济(117748)
- 经济(117541)
- 管理(81372)
- 业(77447)
- 企(64901)
- 企业(64901)
- 方法(57916)
- 数学(50081)
- 数学方法(49426)
- 农(31149)
- 中国(30941)
- 财(29652)
- 学(26381)
- 业经(25663)
- 地方(24506)
- 贸(20575)
- 贸易(20568)
- 制(20405)
- 农业(20350)
- 理论(20337)
- 易(19917)
- 和(19341)
- 务(19209)
- 财务(19125)
- 财务管理(19080)
- 企业财务(18065)
- 环境(17568)
- 技术(17052)
- 银(15734)
- 银行(15675)
- 机构
- 大学(411068)
- 学院(409181)
- 管理(162777)
- 济(160618)
- 经济(156963)
- 理学(142000)
- 理学院(140402)
- 管理学(137707)
- 管理学院(136981)
- 研究(133556)
- 中国(96893)
- 京(86954)
- 科学(85690)
- 财(71914)
- 农(67391)
- 所(67091)
- 业大(63229)
- 研究所(61571)
- 中心(61228)
- 江(59086)
- 财经(58731)
- 范(54556)
- 北京(54414)
- 师范(53999)
- 经(53305)
- 农业(53048)
- 院(48598)
- 经济学(48364)
- 州(48063)
- 经济学院(43800)
- 基金
- 项目(283656)
- 科学(222409)
- 基金(205501)
- 研究(203804)
- 家(179130)
- 国家(177672)
- 科学基金(152847)
- 社会(127922)
- 社会科(120578)
- 社会科学(120540)
- 省(111417)
- 基金项目(109891)
- 自然(101394)
- 自然科(99051)
- 自然科学(99025)
- 自然科学基金(97217)
- 教育(94556)
- 划(93711)
- 资助(85164)
- 编号(83400)
- 成果(66852)
- 重点(63375)
- 部(62252)
- 发(59654)
- 创(58128)
- 课题(57075)
- 科研(54842)
- 创新(54271)
- 教育部(53188)
- 大学(52880)
- 期刊
- 济(169842)
- 经济(169842)
- 研究(114536)
- 中国(71506)
- 学报(67282)
- 科学(60896)
- 农(60074)
- 管理(56700)
- 财(55301)
- 大学(50434)
- 学学(47498)
- 教育(43285)
- 农业(41287)
- 技术(36189)
- 融(29639)
- 金融(29639)
- 业经(28485)
- 财经(28171)
- 经济研究(27047)
- 经(24055)
- 问题(23908)
- 图书(22132)
- 业(21074)
- 技术经济(20149)
- 版(19836)
- 理论(19402)
- 科技(19227)
- 统计(19197)
- 商业(18476)
- 资源(18380)
共检索到577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响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最后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网络功能提升及治理的相关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敏 王慧敏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2012—2016年长三角地带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71所高校与企业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空间分布特点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四省之间专利合作关系的合作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表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江苏省在校企专利合作总数、进入社会网络的高校数量以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频次方面都居于首位,上海市次之,浙江省位居第三,安徽省最低。并且"985/211"类型的高校比普通高校的校企合作数量多,理工科/综合类高校比师范院校、财经院校的校企合作数量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关键词:
空间网络 交通流 信息流 技术合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角度,分析高铁时代前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迅速提高;各个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在不断上升,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网络中心势有缓慢下降趋势,城市群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现象;城市群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在逐年提高,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群中间中心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网络结构逐渐趋向均衡;长三角城市群划分成4个子群,大部分子群之间联系强度要大于整体网络密度;高铁建成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内资源有效配置,既要发挥"一区两点"对外辐射作用,也要改善边缘城市对外交通设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艳 时浩楠
该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月度数据为依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的关联网络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关联的网络密度相对较高,创新关联现象较为普遍,而且不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效应;各城市拥有不同的中心度,具备不同的权力,但权力大小与城市等级规模的关系不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存在4个子群,各子群的城市创新关联网络密度以及成员规模存在差异;各城市在四大子群以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艳 时浩楠
该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月度数据为依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城市之间的创新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的关联网络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关联的网络密度相对较高,创新关联现象较为普遍,而且不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效应;各城市拥有不同的中心度,具备不同的权力,但权力大小与城市等级规模的关系不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存在4个子群,各子群的城市创新关联网络密度以及成员规模存在差异;各城市在四大子群以及子群内部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中间人角色,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崔大树 袁璐
长三角城市群的信息辐射空间呈现复杂网络特性,网络密度和关联度较高,等级性较低,空间重构初步显现。城市群内中心性较高的城市普遍多于中心性较低的城市,网络联动效应明显,信息结构洞总体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和宁波为多中心的开放网络化结构。宿迁、泰州和衢州等城市的限制度相对较高,但与核心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整个信息关联网络可分为8个子群,子群分布已弱化地域限制而出现跳跃性带动群体。依托8个子群为基础空间单元,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为辐射簇群(子群(1)、(2))、中介簇群(子群(3))、跳跃性簇群(子群(4)、(5))和初级簇群(子群(6)、(7)、(8))等四个"簇群"状空间组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俊 王仲智
城市作为多要素流动的节点,相互间的作用和联系是城市地理学也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研究融合14 719个快递网点POI数据和传统业务量等统计数据,借助ArcGIS,Gephi,Stata等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城市群范围内经济发展迅速、活跃度较高的苏州、无锡属强中心城市;苏州与无锡、上海间的联系度在所有城市对中最高;苏州、杭州、南京作为各社区的核心城市带动各自社区发展;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对快递联系强度产生正向影响,而制度邻近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温雪梅
[目的 /意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针对城市群政府数据共享的选择性行为及其关系结构特征进行讨论分析。[方法 /过程]主要以政府间互动关系为出发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跨地区和跨部门数据共享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剖析。[结果 /结论 ]当前我国城市群数据共享网络水平较低、结构有待优化;城市群数据共享网络的形成以强制性推动为主,但演化出自组织类网络;数据性质和原有政府间关系对城市群中相关政府主体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自组织型网络的培育、增强政策协同性和数据治理改革系统性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数据共享 关系网络 府际协作 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阳 张落成 姚士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关键词:
空间流 网络结构 城市联系 长三角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三角城市群科研合作网络演化研究——基于SCIE和SSCI论文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空间特征——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比分析
区域治理网络、联结机制与跨界合作结构——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基于空间句法的铁路客运网络时空效率与公平性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基于海西、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析
企业投资联系视角下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化研究——以新基建企业为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价格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物流企业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