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2)
- 2023(15933)
- 2022(14018)
- 2021(13223)
- 2020(11228)
- 2019(26412)
- 2018(26294)
- 2017(50808)
- 2016(27901)
- 2015(31675)
- 2014(31821)
- 2013(31455)
- 2012(28906)
- 2011(25967)
- 2010(25745)
- 2009(23777)
- 2008(23344)
- 2007(20716)
- 2006(17776)
- 2005(15130)
- 学科
- 济(111746)
- 经济(111544)
- 管理(79282)
- 业(75816)
- 企(63527)
- 企业(63527)
- 方法(56616)
- 数学(49028)
- 数学方法(48343)
- 农(30315)
- 财(28798)
- 中国(27737)
- 学(25289)
- 业经(24673)
- 地方(22743)
- 贸(20196)
- 贸易(20191)
- 农业(19886)
- 理论(19585)
- 易(19542)
- 和(18902)
- 制(18827)
- 务(18692)
- 财务(18598)
- 财务管理(18558)
- 企业财务(17526)
- 技术(16733)
- 环境(16642)
- 银(15065)
- 银行(15009)
- 机构
- 大学(396759)
- 学院(395624)
- 管理(158184)
- 济(152883)
- 经济(149418)
- 理学(138099)
- 理学院(136560)
- 管理学(133835)
- 管理学院(133129)
- 研究(127272)
- 中国(92755)
- 京(83142)
- 科学(82475)
- 财(69050)
- 农(65991)
- 所(64087)
- 业大(61863)
- 中心(59062)
- 研究所(58879)
- 江(57157)
- 财经(56284)
- 范(52699)
- 师范(52188)
- 北京(52077)
- 农业(51974)
- 经(51017)
- 州(48728)
- 院(46175)
- 经济学(45416)
- 技术(42249)
- 基金
- 项目(275372)
- 科学(215350)
- 基金(198906)
- 研究(197788)
- 家(173346)
- 国家(171918)
- 科学基金(147747)
- 社会(123243)
- 社会科(116081)
- 社会科学(116044)
- 省(108870)
- 基金项目(106272)
- 自然(98525)
- 自然科(96201)
- 自然科学(96174)
- 自然科学基金(94424)
- 教育(92009)
- 划(91361)
- 资助(82824)
- 编号(81626)
- 成果(65341)
- 重点(61228)
- 部(60282)
- 发(57619)
- 创(56519)
- 课题(55496)
- 科研(53485)
- 创新(52732)
- 大学(51440)
- 教育部(51363)
- 期刊
- 济(161378)
- 经济(161378)
- 研究(109124)
- 中国(69610)
- 学报(65961)
- 农(59020)
- 科学(58912)
- 管理(54818)
- 财(53198)
- 大学(49387)
- 学学(46465)
- 教育(42778)
- 农业(40780)
- 技术(35492)
- 融(28766)
- 金融(28766)
- 业经(27569)
- 财经(26616)
- 经济研究(25608)
- 经(22582)
- 图书(22085)
- 问题(21327)
- 业(20809)
- 版(19575)
- 技术经济(19465)
- 理论(19100)
- 科技(18943)
- 统计(18551)
- 商业(17986)
- 资源(17762)
共检索到55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明洁 吕飞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建设韧性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灾民安置设施,其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能力与效果,特别对城市古城区来说,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尤为关键与重要。研究以苏州古城区为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建立现状应急避难场所之间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其网络的稳定性、脆弱性以及均衡性均一般,亟待提升优化。针对分析结果,研究建议在原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新增23个应急避难场所,在明确各自主导者、深入者等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划分应急避难场所的等级。在震后城市受阻道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之间的通道联络系统,以优化苏州古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社会网络系统,提高苏州古城区综合防灾治理能力,并为其他历史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少丽 陆玉麒 顾小平 裴友法 刘涛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以徐州市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五个指标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相对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重叠率偏高;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服务人口的数量有较大差异;分区尺度上,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分区较少。相关结论可为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及新建设施提供可靠的布局参考。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空间布局 网络分析 合理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魏东 唐楠 徐姗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应急避难服务的效果。本文以均匀度指标为基础,构建了服务重叠率等评价指标,并以西安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较为集中,服务重叠率高,应急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相关结论可为调整与优化西安市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合理选择新建应急避难场位址提供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施益军 王培茗 刀认
为研究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问题,以出行成本和建设成本最小化以及覆盖范围最大化为目标,对不同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构建不同的选址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托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划分各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范围,并结合实际的城市用地和建设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将模型应用于剑川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研究中,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模型为其他山地小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模型参考。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汪建 赵来军 王珂 马挺 倪嘉磊
借鉴日本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结合上海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上海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地质和地理、地表速度、断水率等工程技术因素,同时还考虑了人群忍受断水能力、人群避难选择等人因条件。通过对比不同因素对于总体需求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人因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综合考虑人因作用,计算结果与单纯建筑学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别。在避难的高峰时刻建筑物损害造成的避难需求低于总体需求的60%。该模型的结果揭示了避难人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 人因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应急避难场所 进展 中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波 丘飞鹏 黄嘉颖
韧性城市将城市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结合起来,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尝试用文献计量法和GIS和Netdraw等可视化软件,首先从时间阶段、学科分布、研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机构等方面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概念内涵、空间布局和方法技术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重点;最后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未来趋势提出展望: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地位、加快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管理、关注乡村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
关键词:
韧性城市 应急避难场所 进展 中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振龙 邱煜卿 蒋灵德 刘宇舒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制约大中城市发展的"瓶颈"。新数据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城市交通特征信息来分析交通拥堵特征。研究采集连续一周的实时路况数据,通过ArcGIS操作平台对苏州古城区范围内的常发性交通拥堵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交通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时间上,苏州古城区工作日和休息日均有两个出行高峰,但高峰时间段和峰值有所差异;工作日路况拥堵变化程度较大,潮汐现象更为明显;空间上,交通拥堵呈现"点、线"并存的特征,并有向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面"拥堵的趋势。研究表明,常发性拥堵时空分布规律与交通供需矛盾、职住分离、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伟 李承旭 马亚萍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划分对提高灾民疏散效率和保障灾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考虑路网可达性、避难场所建设成本和承载容量等多因素,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位置分配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模型和最大化有容量限制的覆盖范围模型,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责任区划分方案,并以昆明市中心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存在最优值,根据政府建设成本最小及避难需求分配区域利用率最高,确立了研究区域最佳应急避难城所为9个;政府需要对篆塘公园进行容量扩建,并将五华广场和胜利广场一同启用,才能使整个研究区域的避难服务效果达到最佳;其对应的避难场所责任区可划定为8个.该研究结果可对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堃晖 苏晓倩
避难场所空间供需匹配是城市应急避难管理的至高准则,但人口异动使得避难场所空间供需时常出现实时性错位,构成城市应急的一大挑战。借助人口热力数据、避难场所POI数据,构建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的空间分布度量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求解山地城市避难场所供需关系。研究表明:避难需求具有动态聚集效应;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质性;供需错位体现在避难服务的区域性供给真空、供给重叠与高聚集区供给缺口。对此,有必要建立避难场所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智慧应急为山地城市防灾避难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刚 付江月 何美玲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将面临选择启用哪些应急避难场所供居民避难的决策。与其它设施选址不同,处于有限理性状态下的居民可选择是否去避难以及去哪个避难所避难。为使未被服务的居民数量最小化,考虑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至关重要。为此,考虑居民避难距离及避难所吸引力等因素,基于竞争选址理论构建避难所对居民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刻画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建立基于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选址模型,并与基于效用最优选择行为和基于系统最优原则的选址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了高效地求解模型,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两种启发式算法。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揭示了居民理性程度、选址个数及财政预算均对选址结果有重要影响。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葛春景 王霞 关贤军
以不确定环境下的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分配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布局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服务设施单分配集覆盖轴辐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类不确定性因素,提出了应急服务设施轴辐网络布局的双重λ-鲁棒优化模型,即鲁棒解的函数目标值和最远两点的出行时间与各种情景下的最优值之间的偏差分别控制在1λ和2λ之内,使得具有较好条件的候选设施点更易选为枢纽点,同时使最远两点的最大出行时间尽量最小。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和鲁棒解求解方法,通过算例数据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设施布局 轴辐网络 不确定性 鲁棒优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庆洁 温家洪 尹占娥
作为城市最基层的防灾单元,社区应急避难地对于人们能否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逃生和安全避难至关重要。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该社区的遥感影像图,并对其进行监督分类和矢量化。根据对图像中社区土地利用分类的分析,以及反映应急避难地供求状况的指标的计算,得出潍坊街道的避难用地面积为29808.45平方米,居住用地避难规模密度为0.82%,服务供求比率为0.24,说明潍坊社区在面临灾害时防灾能力较差。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供求比率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视角下社区防灾能力的量化方法,可为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地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安全视角对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女英 修春亮 魏冶
以沈阳市为例,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空间插值、波段集统计等方法刻画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及其与人口的空间匹配性,通过栅格成本分析和加权Voronoi图等方法测算空间可达性并划分其服务区范围。研究表明:(1)沈阳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基本格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性差;(2)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大型用地对整体格局起到主要塑造作用;(3)研究区域可划分为14个较为明确的应急避难场所服务区,不同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存在大小、数量和构成上的差异。最后,从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