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77)
- 2023(11551)
- 2022(9967)
- 2021(9355)
- 2020(8111)
- 2019(18871)
- 2018(18817)
- 2017(36606)
- 2016(19720)
- 2015(22505)
- 2014(22506)
- 2013(22189)
- 2012(20061)
- 2011(18011)
- 2010(17690)
- 2009(16230)
- 2008(15987)
- 2007(14317)
- 2006(12131)
- 2005(10326)
- 学科
- 济(83571)
- 经济(83388)
- 管理(54048)
- 业(51821)
- 企(43155)
- 企业(43155)
- 方法(42440)
- 数学(36862)
- 数学方法(36405)
- 中国(23464)
- 农(21595)
- 财(21030)
- 学(17493)
- 地方(17460)
- 业经(17293)
- 贸(14159)
- 贸易(14156)
- 理论(13889)
- 农业(13874)
- 和(13838)
- 易(13698)
- 务(13240)
- 财务(13193)
- 财务管理(13163)
- 制(13068)
- 企业财务(12507)
- 环境(12030)
- 技术(11137)
- 银(10293)
- 银行(10262)
- 机构
- 大学(281330)
- 学院(280019)
- 济(112728)
- 管理(110795)
- 经济(110228)
- 理学(96799)
- 理学院(95677)
- 管理学(93814)
- 管理学院(93287)
- 研究(90320)
- 中国(65892)
- 京(57840)
- 科学(57603)
- 财(50509)
- 农(46600)
- 所(44505)
- 中心(43500)
- 业大(42999)
- 财经(41400)
- 江(41181)
- 研究所(40846)
- 经(37643)
- 范(37364)
- 师范(36994)
- 农业(36655)
- 北京(35277)
- 经济学(35051)
- 院(32736)
- 州(32519)
- 经济学院(31818)
- 基金
- 项目(196723)
- 科学(156009)
- 基金(145273)
- 研究(139158)
- 家(126884)
- 国家(125901)
- 科学基金(109213)
- 社会(90820)
- 社会科(85239)
- 社会科学(85211)
- 基金项目(78164)
- 省(76803)
- 自然(72519)
- 自然科(70894)
- 自然科学(70873)
- 自然科学基金(69598)
- 划(65061)
- 教育(64681)
- 资助(58724)
- 编号(55857)
- 重点(44308)
- 成果(44038)
- 部(43700)
- 发(41598)
- 创(40475)
- 科研(38734)
- 创新(37890)
- 教育部(37506)
- 课题(37503)
- 国家社会(37450)
- 期刊
- 济(115802)
- 经济(115802)
- 研究(75599)
- 中国(47930)
- 学报(44987)
- 科学(41683)
- 农(40918)
- 财(39957)
- 管理(37064)
- 大学(33982)
- 学学(32244)
- 农业(27245)
- 教育(25119)
- 技术(24197)
- 财经(20126)
- 融(19638)
- 金融(19638)
- 业经(19041)
- 经济研究(18438)
- 问题(17392)
- 经(17221)
- 统计(14611)
- 业(14322)
- 版(14162)
- 技术经济(13714)
- 图书(13444)
- 资源(13279)
- 策(13243)
- 理论(12856)
- 商业(12618)
共检索到390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晶鑫 黄亚平 刘合林 单卓然
城市群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即内部城镇间的紧密关联。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客运班次、快递网点、银行网点数据,识别了武汉城市圈内部城镇生活性关联网络特征,分析了网络的层级性、内部各节点中心性、对等性与内部组团模式。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内部城镇生活性关联网络的极化特征明显、内部组团松散,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中的交通网络、地理区位匹配性较好;关联网络的主导方向、节点权力同现实认知的差异反映了要素流动空间虚实复合的特征。研究认为,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应弥补西向沿线地域开发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晶鑫 黄亚平 刘合林 单卓然
城市群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即内部城镇间的紧密关联。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客运班次、快递网点、银行网点数据,识别了武汉城市圈内部城镇生活性关联网络特征,分析了网络的层级性、内部各节点中心性、对等性与内部组团模式。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内部城镇生活性关联网络的极化特征明显、内部组团松散,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中的交通网络、地理区位匹配性较好;关联网络的主导方向、节点权力同现实认知的差异反映了要素流动空间虚实复合的特征。研究认为,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应弥补西向沿线地域开发不足、构建东西发展轴线,尤其应加强天门—仙桃—潜江组团集聚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关键词:
城市活力 空间特征 综合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丁超 徐贵来 刘红卫 刘杰 张晴
地表温度是许多研究领域,如环境、生态、水文、气候、农业、浅层地温能、热岛效应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现在可以通过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方便地获得。对一年的MODIS 8d合成地表温度产品进行了处理,得到了武汉城市圈的地表年平均温度、年温度变幅、日温度变幅、年最低温出现时间、日最高温出现时刻等参数的分布图,并对这些参数的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受到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和地形因素的强烈影响,年平均温度以城市地区最高,平原地区其次,北部和南部山区的年平均温度最低;地表水体与其附近陆地相比,年平均温度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其年温度变...
关键词:
地表温度 遥感 MODIS 武汉城市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捷 吕思陶 张安录
研究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土地利用向低碳、高效的方式倾斜。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别构建了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分别对2005-2013年土地低碳利用水平以及土地高效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探究两者的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土地低碳与土地高效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上升情况存在差异;从空间特征来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与土地高效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籽 韩沅刚
重视创新风险引发的投资损失,是提高科技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高地以及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科技强区建设、金融体系升级、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结合Undesirable-SBM模型、标准差椭圆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对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剖析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趋同演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科技金融效率均低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表明忽略创新风险会高估科技金融效率水平;(2)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效率均以武汉城市为重心且未发生迁移,城市科技金融效率"西北—东南"分布格局较为稳定,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扩张;(3)城市科技金融效率偏向上转移,演变路径受原有状态影响较大,且较难实现跨越式升迁;(4)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显示,邻域类型对城市科技金融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即转移方向与邻近城市类型基本保持一致,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拉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逸舟 王海军 张彬 黄鑫鑫
基于多维要素流视角,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从节点、层级、子网络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口、交通、信息等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刻画,并进行多维网络对比分析,用企业水平差异、文化节点性差异、平均时间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行业结构差异等五个影响因子构建多重网络关系回归模型,剖析多重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可划分为三级联系片区,武汉、鄂州分别为主副中心,黄石、孝感、黄冈三市为集聚—辐射中心片区,其余城市为次级核心城市。(2)多维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排序为经济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人口网络>人口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交通网络>人口网络—交通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经济网络与其余各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最高。(3)交通效率及企业发展水平是使多维网络产生相似性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关系、产业分工影响因素是多维网络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关系影响最薄弱,交通效率因素影响最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裴艳艳 黄进良 王立辉 陆俊
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研究其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区域城市规划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1990年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方法提取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用地信息,并用扩张面积、速度、强度以及紧凑度等指数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利用多种指数及SPM自动确定分类阈值,能较好地提取建设用地,分类总精度为94.3%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关键词:
社会空间分异 武汉城市圈 人口普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夏怡冰
"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性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2006~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也存在资源节约建设力度不大、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和城市圈内部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社会发展进度、发挥武汉市向外辐射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对策加以完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明珠 尹发能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分形 城镇体系 武汉城市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正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热岛效应缓解政策和研究城市生态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选用1987年9月26日的Landsat-5和2013年9月17日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热岛效应明显的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提取格网内地表温度及所选影响因子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多因子综合分析,探讨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热岛特征,1987年和2013年分别有27.7%和39.1%的范围被"热岛"覆盖;(2)影响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不透水面指数、水体面积比...
关键词:
热岛效应 格网 多因子 主成分 形成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查凯丽 彭明军 刘艳芳 宋玉玲 张玲玉
交通可达性对区域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空间句法和引力模型,以1995、2005和2015年为时间断面,探讨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不同尺度城市路网通达性与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道路网络整体连通性水平趋于完善,但存在空间极化,表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市级尺度上,武汉市经济辐射功能以及相邻城市间经济联系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上,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3)2005年以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