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18)
2023(17112)
2022(14981)
2021(13997)
2020(11866)
2019(27719)
2018(27667)
2017(53144)
2016(28843)
2015(32590)
2014(32644)
2013(32190)
2012(29545)
2011(26563)
2010(26396)
2009(24353)
2008(24038)
2007(21450)
2006(18398)
2005(15757)
作者
(82506)
(68858)
(68474)
(65335)
(43703)
(33290)
(31415)
(27089)
(25938)
(24413)
(23407)
(22995)
(21705)
(21501)
(21345)
(21173)
(20932)
(20466)
(19735)
(19692)
(17051)
(16739)
(16718)
(15708)
(15467)
(15403)
(15234)
(15115)
(13884)
(13696)
学科
(115674)
经济(115471)
管理(86417)
(83101)
(70615)
企业(70615)
方法(57424)
数学(49344)
数学方法(48708)
(30964)
中国(29697)
(29637)
业经(26379)
(24983)
地方(23384)
技术(22221)
(21026)
贸易(21017)
理论(20932)
农业(20426)
(20382)
(20007)
(19571)
(19139)
财务(19054)
财务管理(19012)
企业财务(17985)
环境(17466)
(16589)
银行(16536)
机构
大学(410310)
学院(409234)
管理(165424)
(160495)
经济(156932)
理学(144338)
理学院(142784)
管理学(140135)
管理学院(139397)
研究(130013)
中国(95869)
(85928)
科学(82691)
(72408)
(65325)
(64523)
业大(62302)
中心(60497)
(59182)
研究所(59080)
财经(58842)
(54008)
北京(53768)
师范(53505)
(53362)
农业(51340)
(48202)
经济学(47748)
(47205)
财经大学(43836)
基金
项目(283180)
科学(222749)
研究(206021)
基金(204754)
(177648)
国家(176154)
科学基金(152274)
社会(129586)
社会科(122195)
社会科学(122160)
(112425)
基金项目(109361)
自然(100139)
自然科(97841)
自然科学(97815)
自然科学基金(96057)
教育(95997)
(93949)
编号(84736)
资助(84082)
成果(68020)
重点(62825)
(62148)
(61157)
(59597)
课题(57908)
创新(56595)
科研(54463)
教育部(53354)
大学(53139)
期刊
(169257)
经济(169257)
研究(113747)
中国(75546)
学报(64928)
科学(59303)
管理(58933)
(58423)
(55852)
大学(49177)
教育(46820)
学学(46102)
农业(40432)
技术(37487)
(30175)
金融(30175)
业经(29000)
财经(28015)
经济研究(26902)
(23865)
图书(22569)
问题(22194)
(21253)
技术经济(20868)
科技(20837)
理论(19522)
(19467)
统计(18887)
商业(18834)
实践(17956)
共检索到579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王静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紧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以及南京市在江苏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最紧密,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次之,装备制造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紧密度最小,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邵强  耿红悦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BE协同创新网络,用UCINET进行定量化研究,对BE在不同时间段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演化图论的网络密度、距离、中心性和结构洞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结构指标来对BE的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状况进行研究。石油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协同创新网络,随着协同创新时间延长,网络密度、网络距离、网络中心性、网络凝聚力会向更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方向变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良成  陈兴菊  
本文以2006-2015年我国颁布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80篇政策法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制定主体、政策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和创新链3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发文主体单一和过多,造成政出多门,政策协调难度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中,缺乏专项法律,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家重点围绕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关键共性技术等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政策体系,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但微观政策仍相对欠缺。最后,提出要加强配套政策的制定,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共享平台的建设;要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政策导向,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巍  花冰倩  
要促进双创时代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需首先解决关乎其长效机制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合作博弈分析框架,以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和创新投资基金为三大协同参与主体,建立初始利益分配模型,继而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引入网络聚集系数作为模型修正因子,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充分考虑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和网络参与程度,合理地对分配数额进行调整,在现实和理论上均具有一定意义。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总结得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各方应重视自身贡献程度及参与程度与网络整体利益的关系,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建高  张敏  朱兰亭  王敏  张杰  
在对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框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析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网络结构,对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系统网络结构的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社团结构、结点度、桥、割点、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特性进行了机理分析,丰富了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机制基础理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品平  袁剑锋  翟铖  
基于空间网络视角,利用联合专利数据刻画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产学研主体不断增加,创新网络逐渐覆盖全国,但区域创新联系呈现出创新中心区与非中心区非均衡性。由于空间网络关系的路径依赖越来越明显,技术知识传递的非对称性分布加剧,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中心区位锁定,导致网络协同创新效应难以形成,整体上协同创新网络重心呈“单核”向“三核”分布格局演化,国家创新系统长期依赖少数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技术知识辐射的局部效应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不断凸现。因此,应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空间形态,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向均衡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许辉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和行业商业协会、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有机体。本文在剖析了协同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网络软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秀萍  卢小君  黄晓颖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天阳  成丽红  
全球价值链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深化的背景下,企业难以在所有领域都保持国际领先,协同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统筹,从而提升企业出口绩效表现。本文基于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了1999—2007年中国协同创新网络,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拓扑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协同创新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少数节点具有大量的关联,处于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协同创新企业拥有更好的出口绩效,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的企业占有更大市场份额。"企—企"模式协同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而"研—企"模式协同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各类型专利的协同创新都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出口,但外观设计类型协同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协同创新对企业价格加成影响显著为正,且对出口企业的提升作用更强。本文试图从协同创新网络视角为中国创新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出口绩效的提升提供现实可行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新  李柏洲  
城市群发展与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优化有利于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分析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的强弱,界定网络中优势地位占据者的角色,理清各创新主体与城际关系的具体连接形式,选取专利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内、外部产学研和城际关系网络的结构洞与中间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哈长城市群协同创新产学研网络结构松散,以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占据结构洞中的优势位置,是城际关系产生与发展的实际中间人;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数量虽多,但缺少掌握核心资源的龙头创新型企业;城市群内企业的知识技术市场化能力难以满足学、研机构的知识技术转化需求,导致高校与科研机构寻求外部协同创新合作;城市群内部城际关系简单,边缘城市完全或部分受制于哈长两城;城市群外部合作伙伴较多,城市群内、外城际关系在较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哈长两城所扮演的守门人或代理人角色而建立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青  梁超  
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演化程度相对成熟的服务于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实证案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即网络自组织性、网络动态性、网络共生性、网络自增益性。提出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成长期。在每一阶段的演化进程中,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核心参与主体的共同推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学林  张国祯  
本文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网络的问题,构造了基于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超网络模型。根据超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水平和合作水平两个决策变量,建立了产学研各方基于关系价值最大等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求解。基于研究,本文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实现框架,并给出实现超网络均衡的路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霞  刘国巍  
针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产学研合作网络的问题。首先构造了基于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超网络模型。根据超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水平和合作水平2个决策变量,建立了产学研各方基于关系价值最大、合作收益最大、合作风险最小和成本最小等不同偏好下的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并运用变分不等式求解。研究发现:(1)在社会资本中的关系资本积累较低时,很难得到同时满足所有个体最优目标约束条件的社会关系水平和合作水平(流),超网络均衡状态难以实现;(2)即使关系资本积累足够,但认知资本较低时,得到的超网络均衡也不稳定。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超网络均衡实现框架,并找到了实现超网络均衡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