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7)
2023(15740)
2022(13267)
2021(12256)
2020(10462)
2019(23922)
2018(23374)
2017(44256)
2016(23705)
2015(27153)
2014(26995)
2013(26799)
2012(24936)
2011(22681)
2010(22401)
2009(20749)
2008(20211)
2007(17954)
2006(15691)
2005(13866)
作者
(69206)
(58183)
(57864)
(55112)
(36780)
(27925)
(26580)
(22699)
(22050)
(20473)
(19916)
(19500)
(18321)
(18132)
(18029)
(17948)
(17318)
(17273)
(16647)
(16644)
(14325)
(14162)
(13919)
(13325)
(13203)
(12951)
(12652)
(12480)
(11701)
(11491)
学科
(120550)
经济(120365)
管理(65747)
(60466)
方法(51630)
(48889)
企业(48889)
数学(45246)
数学方法(44768)
中国(30162)
(28046)
地方(25044)
(24873)
业经(23406)
(23146)
(20526)
贸易(20518)
(19928)
农业(18561)
(18123)
环境(18027)
(17510)
理论(15901)
地方经济(15561)
(15355)
金融(15351)
(15085)
银行(15045)
(14795)
财务(14748)
机构
大学(351400)
学院(349491)
(157542)
经济(154710)
管理(133970)
研究(122696)
理学(116211)
理学院(114872)
管理学(112935)
管理学院(112279)
中国(92097)
科学(73493)
(73252)
(67543)
(61478)
(57005)
研究所(56143)
中心(55853)
财经(54974)
业大(50713)
经济学(50219)
(50205)
(50023)
北京(45902)
(45191)
经济学院(45139)
农业(44885)
师范(44763)
(43594)
财经大学(40813)
基金
项目(236406)
科学(187971)
基金(175370)
研究(170518)
(153157)
国家(151965)
科学基金(130690)
社会(113085)
社会科(106617)
社会科学(106585)
基金项目(92361)
(90088)
自然(83526)
自然科(81623)
自然科学(81600)
自然科学基金(80201)
教育(78382)
(76589)
资助(71861)
编号(66828)
(53746)
成果(53671)
重点(53669)
(51816)
(48761)
国家社会(47955)
教育部(46370)
课题(45859)
科研(45848)
创新(45783)
期刊
(170350)
经济(170350)
研究(101888)
中国(63849)
学报(54330)
(52112)
科学(51144)
(50962)
管理(48155)
大学(41493)
学学(39321)
农业(34968)
教育(31200)
技术(30668)
经济研究(28781)
(28749)
金融(28749)
财经(28071)
业经(24782)
(24306)
问题(22545)
(19396)
统计(19153)
(18996)
技术经济(18877)
世界(17695)
(16797)
国际(16612)
(16287)
资源(16165)
共检索到511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庆龙  伍亚  
研究目标:探究东、中、西部区域因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PM2.5排放区域差异、驱动因素。研究方法:运用能源消费统计因子表、Theil指数法、LMDI模型分解法。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PM2.5排放的决定性因素,区域间PM2.5排放量差异与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单一趋势性;东、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西部区域有着更低的技术水平,有着更高的PM2.5边际减排潜力;区域间煤炭的消耗量差异直接决定了区域间PM2.5排放水平差异;中国目前排放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主要发生在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PM2.5增排或减排的主要部门。研究创新:以终端能源消费产生的PM2.5排放量为研究对象,探究东、中、西部区域PM2.5排放差异及背后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学机理。研究价值:有助于制定政策以缩小区域PM2.5排放差距,并为中国各区域制定PM2.5减排任务和减排目标提供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齐园  张永安  
以北京为样本,基于三次产业PM2.5排放数据的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结构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效应来源于三条路径:调整高能耗部门的直接减排效应;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的间接技术减排效应;以中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促使经济增长与PM2.5排放脱钩,产生的规模减排效应。基于样本三种情景下的工业结构演变效应,提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与PM2.5排放演变的三阶段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实证考察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建筑施工、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对外开放、自然条件、生态建设等因素对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的区域空间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大部分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统计量显著,其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区域之间呈现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及空气流动性等因素对PM2.5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大,均对雾霾减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因素对PM2.5的影响程度则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梯度分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实证考察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建筑施工、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产业集聚、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对外开放、自然条件、生态建设等因素对PM2.5年平均浓度影响的区域空间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大部分影响因素的估计系数统计量显著,其对PM2.5的影响程度在区域之间呈现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环境规制、对外开放及空气流动性等因素对PM2.5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大,均对雾霾减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因素对PM2.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红  王红玲  喻大昭  万鹏  褚世海  
文章在环境经济学中各省区小区域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的耦合理论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概况,分析了其传入途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对北京等十个省区的外来入侵物种累计数量密度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对不同时期中国的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出中国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和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园 张永安  
基于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YM2. 5排放关系视角回答PM2.5排放源争议以及减排措施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08-2014年季度数据.利用X-12-AR1MA方法分析YM2.5排放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PM2.5排放数据不存在稳定季节性和移动季节性特征;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是PM2.5排放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产业是PM2.5排放的长期主要来源.累计效应稳定在巧.短期波动对PM2.5排放产生较强促排效应.但在滞后3期出现抑排效应.表明减排措施存在滞后效应;第三产业长期为抑排效应.累计效应稳定在-3.但在滞后3期出现促排效应.表明存在PM2.5排放部门;方差分解结果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淑敏  窦筱艳  韩丽媛  
以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域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运用LMDI模型将SO_2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产污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结果表明:1995—2012年,经济规模效应是造成全国工业SO_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能源强度效应是促进工业SO_2减排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性工业SO_2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并不一致,东南沿海经济带显著因素为经济规模效应,工业SO_2排放持续增加;东北地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工业SO_2排放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经济区显著因素为能源强度效应,但正向累积效应大于负向累积效应,工业SO_2排放显示为小幅增长。建议按照不同区域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减排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淑敏  窦筱艳  韩丽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晓红  江可申  
文章基于2014—2015年中国161个城市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从年度、月度视角,实证研究了中国PM2.5、AQI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工业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市政公用设施等对PM2.5和AQI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雾霾污染程度减轻,向好的态势发展;PM2.5、AQI在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PM2.5和AQI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城市PM2.5上升1%,将使本城市PM2.5浓度上升0.74%左右,相邻城市AQI上升1%,将使本城市AQI大约上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揣小伟  高润艺  李建豹  赵荣钦  卢月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表明:我国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_(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_(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_(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时间序列上,两者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差异性较大。基于PM_(2.5)排放和浓度的区域公平性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占据优势,而西北和北部内陆地区处于劣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琪  洪雅兰  李素影  
由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3个因子构成的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有助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情况。对全国18所高职院校5 830名学生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总体水平尚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生学校适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院校学生最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来自地级与省会城市家庭学生的学习适应优于农村家庭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学生的人际适应优于乡镇和县城家庭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身心适应低于高收入家庭学生。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应重点关注学习和身心适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吉祥  刘晓  王铮  
在研究近16 a(1995—2010年)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结果表明:①八大区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东北、京津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比重逐年下降,其它地区正好相反或维持不变;③经济发展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有最强负影响;④人口规模效应对包含直辖市的区域碳排放有较大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效应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正效应弱于其它地区,能源强度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活跃地区的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宋敦江  
在对中国1995~2006年30个省(市、自治区)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各省区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别及其变化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各省区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则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微弱,且在不同的省区作用的方向不同。因此,增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东部地区的应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作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碳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迪  边曦琛  聂锐  
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视角,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源头驱动因子对长三角工业SO_2排放表现为促增作用,而过程控制因子和末端治理因子则表现为减排效应。考察期内各影响因子的减排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末端治理是长三角各城市工业SO_2减排的主要手段,其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减排贡献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则对工业SO_2排放的促增作用最为显著但趋于减弱,而经济结构、煤耗结构和煤炭清洁利用的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且其减排能力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末端治理水平是当前减少SO_2排放的通用型措施,而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未来则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媛媛  李坤望  
鉴于清洁生产技术越来越被大力提倡,本文将总的环境技术分解为清洁生产技术和末端治理技术,并采用了2001~2006年36个工业行业的数据,从产业间的生产链联系分析了外资的进入分别对这两种技术进而总的环境技术产生何种影响。结论表明,外资进入仅仅从水平联系上提高了末端治理技术,却从水平、前向链接两个渠道提高了清洁生产技术,后向链接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是不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