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23)
2023(5123)
2022(4433)
2021(4273)
2020(3548)
2019(8201)
2018(8094)
2017(16491)
2016(8262)
2015(9144)
2014(8830)
2013(8553)
2012(7580)
2011(6525)
2010(6053)
2009(5157)
2008(4430)
2007(3368)
2006(2461)
2005(1677)
作者
(19520)
(16535)
(16302)
(15490)
(10345)
(7686)
(7404)
(6514)
(6237)
(5659)
(5466)
(5427)
(5102)
(4948)
(4852)
(4776)
(4744)
(4684)
(4673)
(4503)
(3797)
(3783)
(3755)
(3676)
(3667)
(3656)
(3401)
(3281)
(3212)
(3186)
学科
(36649)
经济(36571)
管理(24003)
(23333)
方法(21164)
(19931)
企业(19931)
数学(18657)
数学方法(18523)
(8667)
(8598)
中国(8142)
业经(7749)
地方(6276)
技术(6160)
(6049)
(5982)
贸易(5981)
(5834)
农业(5680)
(5490)
财务(5468)
财务管理(5459)
理论(5304)
企业财务(5213)
环境(5164)
(4665)
(4586)
(4569)
技术管理(4178)
机构
大学(107491)
学院(106413)
(49460)
经济(48794)
管理(48759)
理学(43802)
理学院(43439)
管理学(43000)
管理学院(42778)
研究(29587)
中国(21346)
(20584)
(19801)
财经(17716)
(16406)
经济学(16307)
科学(15956)
经济学院(15010)
中心(14944)
业大(14547)
财经大学(13706)
经济管理(13314)
(13247)
商学(13134)
商学院(13017)
(12637)
(12407)
师范(12321)
(11972)
北京(11241)
基金
项目(83011)
科学(68175)
基金(63793)
研究(62982)
(54025)
国家(53597)
科学基金(48346)
社会(44070)
社会科(41375)
社会科学(41362)
基金项目(35017)
(31392)
自然(30157)
自然科(29499)
自然科学(29495)
自然科学基金(28998)
教育(28662)
(26240)
编号(24677)
资助(24168)
(19722)
(18999)
国家社会(18839)
重点(18223)
成果(17991)
(17868)
教育部(17811)
人文(17741)
创新(17590)
(16971)
期刊
(45098)
经济(45098)
研究(27946)
管理(16749)
(15617)
中国(14239)
科学(13083)
学报(12169)
大学(10418)
(10403)
学学(9949)
技术(9662)
财经(8730)
教育(7632)
(7485)
经济研究(7462)
业经(7412)
农业(7310)
(6962)
金融(6962)
问题(6586)
技术经济(5816)
理论(5641)
实践(5188)
(5188)
科技(4958)
商业(4763)
现代(4553)
财会(4369)
经济问题(4299)
共检索到134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志彪  
钱书法教授等著的《分工演进、组织创新与经济进步——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研究》一书,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视角解读和阐发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创造性地建构了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的科学体系框架。该著作运用"社会分工制度"分析范式,直面现实,回答了自主构建国家价值链和国家价值网络的途径、动力、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利用技术推动和内需拉动双重驱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等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苏  林光彬  
纵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生了三次质变:从与经济基本无关到适应性关系,从适应性关系到主动性关系再到先导性关系。20世纪,大学与经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到20世纪末,大学甚至走到舞台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生了系列质变。21世纪,大学与经济、与企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力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林木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分工组织形式——企业社会性分工或企业网络分工应运而生,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企业社会性分工是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局限于一个企业,甚至不再被局限于一个国家,而往往是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数百乃至成千上万家企业结成分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向佐谊  童乙伦  曾明星  
流通产业发展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对流通产业的定位长期以来存在偏差,这种重生产、轻流通的歧视性产业政策不仅制约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强化流通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流通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张翔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社会分工使教师成为一门职业。工业经济以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学校也以知识传递效率为目标实施精细化分科教学,这不仅分裂了教育中知识价值与智慧价值的和谐统一,而且严重偏离了教育活动的"为人"目的,教师在此背景下逐渐走向以知识传递为目标的专业发展,其专业化发生异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经济,社会分工中劳动者分工趋于模糊,人的发展更具丰富性,教育活动需要从根本上回归"为人"之目的。因此,教师职业专业化必须由"传递知识"的专业化向"培养人"的专业化转型,使教师成为"转识成慧"的专业工作者。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龚晓  
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价值”概念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就其本质而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其普遍性是“一般人类劳动”,其特殊性是在“特定交换形式”下的劳动。应该从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理解价值。深化和丰富“价值”内涵,对于从理论上说明现代社会劳动的特征及“劳动———资本”交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国信  杨会晏  宋晓威  付蕾蕾  
《易经》产生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此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第一个社会制度,正是从这时起,人们开始使用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出现是社会分工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人们才得以观察社会,认识自然。尽管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甚至是石器,但是却形成了对社会改良最初的认识。研究《易经》的社会分工的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鸽  张勋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借助于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非农就业。本文接着从数字经济的两大核心内涵(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出发探讨了数字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消费互联网(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向低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工业互联网(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高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这意味着数字经济能够依据劳动力技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分工。这些发现均证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益新  
从西方企业理论关于分工的认识开始,从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本质的角度梳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分工对企业内部分工的起源意义以及企业内部分工创新社会分工的机制上。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易恩文   姚常成   杨慧玲  
本文在社会分工视角下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考察了数字经济塑造城市网络的理论机制,并匹配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上市公司“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网络中心性,这一结论在考虑指数测度误差、内生性问题以及外生政策冲击等因素后依然成立;相较于吸引外部投资,数字经济增强城市对外部城市进行投资的效果更甚。机制检验表明,深化社会分工是数字经济加强城市网络经济关联的重要路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和多中心空间形态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网络中心性的边际效应。因此,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网络不仅要重视平台分工网络构建,更要加快推进政务互联互通与网络型城市群建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中国的原始工业化发生在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以传统家庭经营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手工业迅速增长,不仅市场范围空前扩张,生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而且劳动分工、专业分工、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家庭内部"男耕女织"的传统劳动分工模式被打破,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密,城乡之间的社会分工也有了新的发展,但由于技术进步迟缓和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的影响,人均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即出现了斯密化增长与过密化增长交织并存的现象,并对后来的近现代乡村工业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牛富荣  崔满红  
财政功能的演进与深化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本文遵循逻辑演进的研究方法,按照"人的需要——社会分工——政府——财政——财政功能"的分析路径,揭示了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分工为轴线的财政功能演进与深化的逻辑,认为财政是以人的需要为原动力,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促进政府内部分工的必然结果。人的需要的时代变迁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决定了财政功能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定位,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归集了现代财政理财限政、公平分配、资源配置功能的逻辑与内涵。从财政最基本属性出发的研究具有探索学科创新和重构的重要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段云飞  
一、社会分工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绩效提高的促进作用1.公共部门内部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公共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划分的重要依据。公共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各级政府以及同级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当亚·斯密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子良  
社会分工与农民增收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对农民增收既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注意强化社会分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社会分工的梯度和层次,对农民提供各种鼓励、支持和保护措施,尽力消除社会分工对农民增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恩东  张朝丽  
文章在列举理论界关于我国目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市场需求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与制度安排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分析指出 ,需求不足是社会分工不足所导致的 ,而社会分工取决于制度安排 ,从而得出结论 :制度是有效需求不足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有长期影响力的原因 ,进而提出 :为提高全社会分工水平、促进市场长期发展 ,必须进行制度变迁的基本主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