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8)
2023(12430)
2022(10305)
2021(9748)
2020(8018)
2019(18523)
2018(17997)
2017(34358)
2016(18232)
2015(20382)
2014(20050)
2013(19871)
2012(18066)
2011(16303)
2010(15576)
2009(13773)
2008(13006)
2007(10796)
2006(8952)
2005(7743)
作者
(50686)
(42956)
(42303)
(40266)
(26753)
(20523)
(19144)
(16848)
(16250)
(14793)
(14631)
(14192)
(13297)
(13210)
(13158)
(13085)
(12689)
(12458)
(12110)
(12088)
(10391)
(10251)
(10111)
(9689)
(9629)
(9497)
(9135)
(8908)
(8634)
(8543)
学科
(79424)
经济(79351)
管理(52534)
(48898)
方法(40186)
(39394)
企业(39394)
数学(36701)
数学方法(36262)
中国(21825)
(19922)
(19073)
环境(16563)
(15746)
贸易(15740)
(15456)
业经(15346)
(15282)
农业(13354)
(12604)
(12116)
地方(12110)
财务(12079)
财务管理(12055)
(12045)
技术(11652)
(11576)
企业财务(11553)
(11210)
银行(11196)
机构
大学(257157)
学院(254965)
(114770)
经济(112965)
管理(101764)
理学(89435)
理学院(88526)
研究(88521)
管理学(87096)
管理学院(86631)
中国(67003)
(53340)
科学(53169)
(48520)
(43676)
(43049)
中心(40540)
财经(40501)
研究所(39925)
业大(39281)
(37442)
经济学(37001)
农业(34462)
经济学院(33504)
(33032)
北京(32968)
(32234)
(30827)
财经大学(30749)
师范(30496)
基金
项目(185669)
科学(148824)
基金(140718)
研究(131709)
(124683)
国家(123812)
科学基金(106685)
社会(87742)
社会科(83586)
社会科学(83563)
基金项目(73724)
自然(69703)
(69086)
自然科(68171)
自然科学(68152)
自然科学基金(66958)
教育(59932)
(59867)
资助(57593)
编号(49135)
(42902)
重点(42195)
(40040)
(39121)
国家社会(38628)
成果(37490)
教育部(36948)
创新(36853)
科研(36469)
人文(35266)
期刊
(109779)
经济(109779)
研究(69704)
中国(44491)
学报(41081)
科学(38982)
(38027)
(36683)
管理(35973)
大学(31424)
学学(30055)
农业(26596)
技术(22476)
财经(19806)
教育(19761)
(19569)
金融(19569)
经济研究(19415)
(17182)
(16193)
业经(16043)
问题(14967)
统计(13479)
(13439)
技术经济(13333)
资源(13003)
世界(12779)
(12053)
(11819)
科技(11647)
共检索到353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钰乔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刘洋  张海林  
为探究我国小麦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分析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基于2005—2014年中国小麦生产的农资投入及产量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与可持续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小麦生产系统表现为碳汇,小麦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碳足迹最大,占总碳足迹的比例为55.25%64.77%。2005—2014年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净碳吸收量逐年上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逐年降低,可持续性指数逐年升高。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及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可持续性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而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准尺度。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rnagel和Rees提出并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以此来判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文章通过借鉴这一方法,评估了湖南省2004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消费水平,由此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赤字1.2082hm2,即区域生态消费水平处于不持续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改善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坤  顾锦磊  
房地产业是资源消耗多、排放量大的产业。引导房地产开发向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科学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生态足迹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了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的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容量,指出应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计算房地产开发生态足迹,改变了传统的以全球公顷为计量单位的分析思路。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严重"生态赤字"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建议,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钰乔  濮超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张海林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小麦、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析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和中国相关农业政策对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引导效果对于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2005—2015年中国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种植业结构及化肥、农药调整政策模拟分析了不同玉米种植面积和不同单位面积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等4种情景下2020年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单位面积碳足迹。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小麦、玉米生产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P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宇辉  彭希哲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athis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测量可持续性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支持特定区域人类社会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土地 (生态足迹 )与该区域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 (生态承载力 )相比较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 ;然后对中国 2 0 0 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2 0 0 1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1.4743 5hm2 ,而人均承载力只有 1.0 5 3 0 6hm2 ,生态赤字为 0 .42 12 9hm2 ,中国发展具有强不可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恺  段峥  
随着地球生态系统的交互性、复杂性与整体性特征日益显现,综合分析和比较各类人为环境影响及其最大安全阈值,对于从整体上判断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揭示承载力的超载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境足迹和行星边界两项新概念,运用极差法和目标距离法对全球30个主要国家的碳、水和土地赤字数据进行了标准化与权重化处理,得到一个复合的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压力指数,并结合3项环境赤字的实际分布状况,将所有国家划分为4类:环境强可持续性(3国)、环境弱可持续性(8国)、环境弱不可持续性(9国)、环境强不可持续性(10国)。总体上,环境可持续性压力呈现南美洲国家低、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中、欧美发达国家高的地域格局,亚洲是4类国家并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恭华  鄢帮有  
自然资源与农业生态可持续开发是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还给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利用计量模型测算出我国人口高峰时粮食安全背景下粮食生产活动的生态足迹,然后依据生态足迹指数法判断其生态可持续性状况。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粮食生产模式依靠自给实现粮食安全,我国人均生态足迹指数将出现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生态将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解决我国"粮食-耕地"矛盾与"粮食-生态"矛盾,实现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把我国目前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粮食生产模式转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  张安录  
以“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为依据,分类核算“消费-产出”生态足迹账户,改进生态可持续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1)“国家公顷”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呈波动递减的态势,具有明显的时序和地域差异性;(2)粮食主产区耕地供给、需求和产出水平均较高,而长江下游经济发达或上游欠发达地区相反;(3)长江经济带各省份依托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农业发展比较优势,除上海和浙江经济活跃地区不可持续加剧,其余省份生态可持续程度持续向好,但耕地均处于超载利用状态,生态压力较大。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警惕因产量增加带来的可持续假象,注重和防范因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的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斯蔼  汤洁  王娟  李海毅  
针对吉林省大安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首次对大安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对指标法对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结果进行分级。研究表明,2001年大安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生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人均生态赤字为0.56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炜  朱玉林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谢春花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E .R .William和M .Wack ernagel于 1992年提出并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 ,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 ,它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与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该模型具有概念形象性、内涵丰富性以及实现对生态目标测度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等特点。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在此基础上 ,对湖南省 2 0 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怡  叶菁  刘岑薇  王义祥  
为评价“葡萄-灵芝”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研究运用能值分析,从物质流、能量流、货币流3个角度比较分析“葡萄-灵芝”复合系统和葡萄单作系统的能值投入和能值产出。结果表明:“葡萄-灵芝(头部脱袋)”(模式C_1)和“葡萄-灵芝(全脱袋)”(模式C_2)2种复合系统与葡萄单作系统(模式M)相比,净能值产出率分别提高了31.48%、34.72%,能值投资率与产投比分别提高了0.95、0.90倍与0.31、0.35倍;能值自给率与环境负载率分别下降了47.42%、46.15%与57.98%、56.75%;可更新能值率与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提高了24.69%、24.03%和2.13、2.11倍。此外,模式C_1较模式C_2的净能值产出率低2.41%,可持续发展指数高0.46%。相比葡萄单作系统,“葡萄-灵芝”复合系统具有更强的经济活力与环境可持续性,在高水平高质量管理下的设施葡萄园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套作,更能体现生态果园复合模式良好的系统活力和发展潜能,虽然系统自我维持能力较弱,受经济社会影响波动较大,果菌复合模式的发展与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