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84)
2023(13176)
2022(11179)
2021(10052)
2020(8547)
2019(19197)
2018(19046)
2017(37888)
2016(19969)
2015(22243)
2014(22209)
2013(22194)
2012(20489)
2011(18548)
2010(18487)
2009(17065)
2008(15885)
2007(13921)
2006(12477)
2005(11029)
作者
(56643)
(47515)
(47360)
(45101)
(29936)
(22656)
(21556)
(18541)
(18030)
(16471)
(16247)
(15902)
(14904)
(14797)
(14723)
(14326)
(14085)
(13697)
(13592)
(13567)
(11817)
(11537)
(11359)
(10904)
(10866)
(10664)
(10143)
(10044)
(9588)
(9229)
学科
(107892)
经济(107809)
管理(57153)
(52285)
方法(43205)
数学(39515)
(39492)
企业(39492)
数学方法(39100)
(25680)
中国(25440)
地方(25315)
(21168)
业经(19649)
(18489)
环境(18445)
农业(17640)
(16383)
(15839)
贸易(15830)
地方经济(15430)
(15333)
(13604)
(13511)
银行(13493)
(13372)
金融(13370)
(12951)
(12569)
(11972)
机构
学院(290825)
大学(289229)
(136215)
经济(133725)
管理(114771)
理学(99118)
研究(98339)
理学院(98091)
管理学(96623)
管理学院(96068)
中国(74674)
(60084)
(59242)
科学(56804)
财经(48444)
(48025)
中心(45380)
(43986)
经济学(43732)
研究所(43501)
(43134)
(42372)
业大(40445)
经济学院(39316)
北京(36662)
(36035)
财经大学(35972)
师范(35731)
(35682)
农业(33459)
基金
项目(195512)
科学(155994)
研究(143880)
基金(143744)
(124335)
国家(123411)
科学基金(106913)
社会(95288)
社会科(90575)
社会科学(90549)
(77545)
基金项目(75934)
自然(67136)
自然科(65517)
自然科学(65499)
教育(64987)
自然科学基金(64277)
(63829)
资助(58695)
编号(57020)
(44648)
重点(44276)
(44098)
成果(44061)
(40428)
国家社会(40284)
课题(38931)
教育部(38115)
创新(38093)
人文(37717)
期刊
(150181)
经济(150181)
研究(87218)
中国(49717)
(44498)
管理(42000)
学报(38764)
科学(38226)
(37907)
大学(30535)
学学(29239)
技术(27705)
农业(26287)
(26234)
金融(26234)
经济研究(25215)
财经(24217)
业经(23114)
教育(21821)
(20998)
问题(20233)
技术经济(17248)
统计(16937)
(15385)
(14855)
资源(14467)
理论(14205)
商业(13734)
决策(13698)
(13221)
共检索到426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义青  姚连宵  
提高碳生产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测算1997—2007年、2007—2017年两个阶段的我国省域碳生产率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据碳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低碳型、中碳型和高碳型。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碳生产率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高碳型为主转向中碳型和低碳型为主。"十四五"时期,应以提高碳生产率为主线,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实现由中碳型和低碳型为主全面转向低碳型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冬元,傅道臣  
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率标准朱冬元,傅道臣由于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中央已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九五"计划的重要因素。因此,客观上需要一种统计上可以分析并参照的综合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定量标准,人们选择了西方经济学者常用的生产率概念。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绍洲 林屾 王班班  
本文综合运用厂1'an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D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滞后期工具变量具体考察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关系.归纳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和中部六省的基础数据预测碳排放峰值...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歆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由以往赞扬东亚的成功转变为批评其失败。我们注意到,这一转变使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在中国变得颇为流行。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学者在各种场合重复着克鲁格曼对东亚增长方式的批评。还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发生的危机是“对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锦春  谢建国  
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下的卡莱茨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28个OECD国家1961~2011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要素分配对劳动生产率存在重要影响:在工资主导型国家中,劳动收入比重增加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利润主导型经济中,劳动收入比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难以确定。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国内劳动力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能够促进工资内需型经济体的形成,也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结论为改善我国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和政策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硕  王艾青  
本文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和实际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驱动因素,并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论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提升TFP。在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本层次和财政支出规模与TFP正相关,均具有从低分位到高分位逐渐下降的即期和滞后效应,三者在东中西部地区对TFP的影响不同,各分位点上表现出明显区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勇敏  曾刚  海骏娇  
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绿色增长、棕色增长和黑色增长三种类型。本文利用1971-2010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中国近4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笔者发现,1971-1977年为黑色增长阶段,1978-2001年为棕色增长阶段,2002-2004年倒退到黑色增长阶段,2005-2010年重新步入棕色增长阶段,中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曲折艰辛。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互为因果,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但从长期看来,经济增长并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胥敬华  曾铖  郭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各中心城市都将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该文运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17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松弛变量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城际差异。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13年间提升了2.3%,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中西部中心城市仅依靠城市固定投资不能实现GDP产出最优,同时对投资松弛变量的测算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投资已不能促进上海等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本文对1995~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生产率、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费之间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碳生产率的单向GranGer原因。当每多消费一单位的能源,对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将比资源型省份大,即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下降的水平比资源型省份下降的要多,同时非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带来的碳生产率水平上升幅度要大于资源型省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勇  梁赫  
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十年来看,其增长方式是量的扩张,而并非质的提高。本文试图运用数学的方法对此进行测定,以期为浙江省工业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龙飞  
文章对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研究发现信息化已经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来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其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随信息化水平提升而不断增强,并且是经济体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这对我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为华  申晓军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长三角与东北三省经济增长质量差异,以TFP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通过TFP对资本积累的冲击响应分析,发现资本积累能否与TFP实现良性互动是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关键;并创新性地选择工业企业效益与进出口贸易这两个视角,探讨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本文建议,提升市场化水平,推动企业以高质量、讲求效益的投资为决策依据,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克莎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和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均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尽快改变片面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快上升。在“九五”期间,要重点推选三项经济政策:一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年平均增长率不超过8~9%;二是调整投资重点,增加内涵型和质量型投资;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产业结构水平来促进结构协调。同时,要通过加快改革开放,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层次,扭转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强市场机制对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调节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变,并提高宏观调控机制对增长方式转变的调控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