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7)
2023(12313)
2022(10277)
2021(9257)
2020(7430)
2019(16991)
2018(16672)
2017(31994)
2016(17150)
2015(18785)
2014(18667)
2013(18143)
2012(16746)
2011(15049)
2010(14565)
2009(12632)
2008(11747)
2007(9979)
2006(8497)
2005(7405)
作者
(47201)
(39504)
(39214)
(37013)
(24784)
(18841)
(17646)
(15447)
(15162)
(13782)
(13373)
(13293)
(12265)
(12223)
(12178)
(11955)
(11824)
(11558)
(11336)
(11280)
(9702)
(9586)
(9511)
(9081)
(8982)
(8848)
(8586)
(8526)
(7926)
(7775)
学科
(75446)
经济(75384)
管理(47319)
(44570)
(34574)
企业(34574)
方法(30598)
数学(27515)
数学方法(27096)
中国(21910)
地方(21204)
(20985)
业经(16888)
环境(16525)
(15925)
农业(14288)
(13804)
(12848)
贸易(12837)
(12398)
(11919)
地方经济(11713)
技术(11520)
(11481)
金融(11480)
(11411)
银行(11385)
(11296)
(11092)
(11004)
机构
学院(231554)
大学(227370)
(96787)
经济(94985)
管理(90210)
理学(78224)
研究(77577)
理学院(77390)
管理学(75874)
管理学院(75461)
中国(58284)
科学(47984)
(47334)
(42212)
(40048)
(37522)
中心(36872)
业大(35865)
研究所(34202)
(34045)
财经(33737)
农业(31179)
(30827)
(30303)
师范(29942)
经济学(29617)
北京(29095)
(28756)
(27207)
经济学院(26743)
基金
项目(163707)
科学(130171)
基金(119220)
研究(118771)
(104019)
国家(103170)
科学基金(89893)
社会(76636)
社会科(72933)
社会科学(72918)
(66127)
基金项目(63148)
自然(58348)
自然科(57039)
自然科学(57029)
自然科学基金(55956)
(54900)
教育(54526)
资助(48115)
编号(47261)
(40775)
重点(37055)
成果(35877)
(35502)
(34999)
创新(32798)
课题(32724)
发展(32299)
国家社会(32094)
科研(31824)
期刊
(104700)
经济(104700)
研究(64454)
中国(45700)
(37221)
学报(35583)
管理(34265)
科学(33297)
(31591)
大学(28179)
学学(26909)
农业(26076)
教育(24261)
技术(22757)
(21273)
金融(21273)
业经(19282)
经济研究(16774)
财经(15976)
(13794)
问题(13754)
(13411)
科技(11547)
技术经济(11468)
资源(11001)
(10891)
商业(10757)
统计(10575)
理论(10170)
(10065)
共检索到338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亚苹  谭鹤群  黄忠浩  
为确定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以病死猪为发酵原料,木屑为辅料,选取辅料配比、发酵温度和通风速率为试验因素,以碳氮损失和总臭气强度为试验指标,开展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正交试验,分析尾气中的有机恶臭物质组分并测定其排放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尾气中氨气和二氧化碳质量浓度;采用极差和贡献率分析方法分析辅料配比、发酵温度和通风速率3因素对碳氮损失和恶臭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以木屑为辅料的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尾气中能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的共有18种恶臭物质:芳香烃类12种、硫醇硫醚类3种、烷烃类1种、酚类1种、无机物1种,其中对甲酚、甲硫醇、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和氨气被认定是好氧发酵过程中恶臭气味的主要来源;影响碳氮损失的因素依次为:辅料配比>通风速率>温度,影响总臭气强度的因素依次为:温度>辅料配比>通风速率。综合考虑碳氮损失和总臭气强度,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辅料配比1∶5.5,发酵温度55℃,通风速率14 L/(L·min)。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亚苹  谭鹤群  黄忠浩  
为了筛选出能实现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过程中恶臭减排的最佳辅料,试验以病死猪为发酵原料,分别以玉米秸秆(T1)、油菜秸秆(T2)、木屑(T3)、米糠(T4)为辅料,开展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试验,并以纯病死猪(CK)发酵作为对照。发酵过程中,在0~6 h和6~72 h发酵阶段内分别以3 h和6 h为采样间隔,采集处理槽排放的尾气,分析尾气中的有机恶臭物质组分并测定其排放浓度,同时测定其中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并对不同处理的总臭气强度进行多重比较,以确定辅料种类对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过程中总臭气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5个处理的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尾气中能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的共18种恶臭物质,包括3种含硫化合物、1种烷烃化合物、12种芳香烃化合物、1种酚类化合物和1种无机气体,其中3-乙基甲苯、4-乙基甲苯、对甲酚、甲硫醇、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和氨气为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过程中恶臭气味的主要来源;(2)玉米秸秆、油菜秸秆和木屑的添加加快了病死猪辅热好氧发酵的进程,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添加油菜秸秆和木屑的处理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3)不同辅料发酵过程中总臭气强度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T3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建华  杨晨晨  唐建军  
本文对多个典型生猪养殖省份404家养殖户开展调查,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获取养殖户损失厌恶指数,将养殖户病死猪处理行为划分为资源化处理、深埋和焚烧、无处理丢弃、出售等类别,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养殖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考察养殖户损失厌恶程度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病死猪处理点可及性、对病死猪不当处理惩罚政策的重视程度、政府惩罚力度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养殖户对拘留的损失厌恶指数越高,采取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养殖户对罚款的损失厌恶指数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行为的影响不稳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凤行  赵玉洁  周可  张峰峰  李亚玲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和溶解氧等对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生长的影响,优化了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的发酵参数。通过5 L发酵罐上罐试验确定秸秆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合成,温度30℃,pH 5.0,搅拌速度300 r/min,通气量4 L/min,发酵周期24~27 h,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最大菌液浓度分别可达2.00×108,2.55×109个/mL。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佳梅  蒋雅君  郑亚凤  吴芳彤  郑宝东  田玉庭  
【目的】以籼米为原料,优化富含辅酶Q10红曲的固态发酵工艺。【方法】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以影响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含量的4个关键固态发酵条件(初始ph、接种量、籼米初始含水率、亚油酸添加量)为自变量,以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含量为响应值对上述4个关键发酵条件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红曲分段控温发酵策略。【结果】初始ph、接种量、亚油酸添加量对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影响显著(p0.05),优化确定的红曲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6.0,红曲霉接种量12%,籼米初始含水率50%,亚油酸添加量64m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元  张强  傅虹飞  贲浩  
【目的】筛选猕猴桃果酒发酵优势菌株,优化果酒发酵工艺。【方法】以猕猴桃果皮为材料,通过分离、纯化和筛选获得适合猕猴桃果酒发酵的酵母菌菌株;以果酒酒精度和VC含量为指标,系统分析了酵母接种量、初始SO2质量浓度、初始糖度、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5个因素对猕猴桃果酒品质的影响,然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猕猴桃果酒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猕猴桃果酒发酵的数学模型。【结果】筛选获得2株酵母菌株1-21和1-31,菌株1-21发酵活力强,发酵得到果酒的VC含量高,适合作为猕猴桃果酒发酵的主发酵菌株;菌株1-31发酵得到的果酒香气独特,香气组分含量高,适合作为猕猴桃果酒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顺   李洋   张冠智   徐鹏   林爱雨   武永军   杨振超  
为研究减少在番茄茎秆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提高堆肥品质,以粉碎的番茄茎秆为原料,按物料干重分别加入5%的腐殖酸(T1)、氯化钙(T2)和过磷酸钙(T3),同时以不进行任何添加的堆体作为对照(CK),进行45 d的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均可降低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同时减少了NH_3的挥发量;堆肥结束时,CK、T1、T2和T3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18.04%、15.00%、12.65%和14.05%,累计NH_3挥发量为CK(1 648.11 mg/kg)>T1(1 330.35 mg/kg)>T3(995.35 mg/kg)>T2(528.11 mg/kg)。其中,添加氯化钙的处理保氮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氮素损失率低至12.65%,NH_3挥发量减少67.96%;各处理高温期均≥3 d,发芽指数≥80%,表明堆体已经腐熟,无植物毒性。综上,番茄茎秆好氧堆肥中添加氯化钙,对于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较为理想。本研究可为番茄茎秆好氧堆肥保氮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玉  陈晓婷  吴靖娜  刘智禹  周常义  
河鲀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多以鲜食为主,为延长河鲀产品货架期,丰富河鲀产品种类,本研究以暗纹东方鲀为原料,利用发酵技术研制河鲀鱼肠。采用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作为发酵剂,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确定辅料配方,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发酵河鲀鱼肠的最优辅料配方为葡萄糖3%、食用盐2%、马铃薯淀粉10%,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5%、发酵时间10 h、发酵温度35 ℃,最优发酵条件下的感官评价得分为79.70分。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感官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发酵河鲀鱼肠的最佳配方和发酵条件,为开发发酵河鲀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董玉红  丁之铨  刘侠  
【目的】以糖蜜发酵酒精废液为原料,探讨生化黄腐酸的高产发酵工艺技术参数,为生化黄腐酸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地霉、黑曲霉和短小芽孢杆菌的接种量、接种比例、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周期等因素进行单项和正交试验研究,采用硫酸铝絮凝质量法测定发酵液中生化黄腐酸的含量,探索发酵液中生化黄腐酸的含量最高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结果】在总接种量为5%的条件下,白地霉、黑曲霉和短小芽孢杆菌的不同接种比例的生化黄腐酸含量为221.2~236.5 g·L~(-1),其中以1∶1∶2最佳;添加葡萄糖量在低于50.0 g·L~(-1)时,随着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加其生化黄腐酸含量也显著增加,但大于50.0 g·L~(-...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芳  杨丽霞  宋籽霖  王晓娇  韩新辉  任广鑫  
【目的】研究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原料厌氧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猪粪与牛粪的混合比例(质量比)、粪秆比(猪粪和牛粪总量与玉米秸秆干物质质量比)、总固体质量分数3个因素对厌氧发酵过程累积产气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对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在单因素试验中,当猪粪与牛粪混合比例为1∶1,粪秆比为1.86∶1及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1%时,累积产气量均较高。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猪粪与牛粪混合比例为1.06∶1、粪秆比为2.94∶1、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0.68%。【结论】在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剑芳  黄明勇  路福平  高文远  
为优化山茱萸发酵酒的制备工艺,该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山茱萸干果浸泡后压榨物的水解酶种类与用量,以及果汁发酵工艺中活性干酵母种类、蔗糖添加方式、化学降酸剂类型;通过正交试验优选蔗糖、酵母及酒石酸钾的最佳用量;再由单因素试验选取用于后发酵液的澄清剂种类及用量。山茱萸发酵酒最佳制备工艺为:压榨物用3.0mL/L戊聚糖复合酶L水解;过滤得到的果汁经1.0g/L碳酸钾+10.0g/L酒石酸钾降酸后用0.50g/L活性干酵母VL3发酵,48h后加100.0g/L蔗糖继续发酵至CO2达失重平衡;分离得到的酒液经后发酵15d后用2.00g/L精制果胶酶进行澄清。验证试验表明该优化工艺条件具有可重复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双祁  刘国峰  王亚惠  赵肃清  
采用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以菌丝生长和酪氨酸酶抑制率为主要测定指标,对灵芝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技术对发酵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确定发酵液中关键美白因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麦芽浸粉2g/m L,蔗糖1.72g/m L,豆粕粉0.214g/m L,酵母提取物0.1g/m L,p H5,温度30℃,培养时间6 d,转速16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酪氨酸酶抑制率为95.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包括多糖、三萜、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在内的212种成分,其中,多糖和三萜的种类最多,分别为26、30种;基于代谢组数据,进一步对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和三萜进行分离及含量的测定,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含量为24.8 mg/mL,三萜含量为55.7μg/m L;对发酵液中多糖、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而多糖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无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发酵液中的主要美白因子为灵芝三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博涵  吴晖  赖富饶  徐浩  夏延斌  
采用耐盐乳酸菌Lactobacillus L1、L2和耐盐酵母菌Zygosaccharomyces rouxii(Saito)Lodd Yx.509混合发酵制作剁辣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酸感、风味较佳脆鲜剁辣椒的适宜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食盐添加比率为11%~12%,28℃恒温发酵9 d;添加0.2%的CaCl2能够保持剁辣椒良好的脆度;80℃水浴灭菌15 min能达到商业灭菌的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正可  刘国华  李阳  郑爱娟  常文环  陈志敏  蔡辉益  
【目的】通过优化菜籽粕混菌固态发酵工艺以提高菜籽粕营养价值,为发酵菜籽粕在我国畜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普通菜籽粕为原料,采用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3种菌株,以硫甙降解率(X%)、总酸增加率(Y%)、多肽增加率(Z%)为评价指标,并采用加权法以M为综合评价指标(其中M=0.7×X+0.15×Y+0.15×Z)评价发酵效果。其中,试验一以3株菌的不同添加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9(34)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究各菌株添加量及不同的菌株组合方式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配置混菌发酵液,以发酵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接种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16(45)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的最佳工艺,并结合最佳工艺进行中试验证。【结果】(1)试验一对以总变化率M为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最佳混菌组合为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为=1﹕3﹕2,在该条件下,硫甙降解率为23.5%,总酸增加率为179.2%,多肽增加率为375.0%。(2)在试验一的基础上设计试验二并对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混菌固态发酵菜籽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33℃、料水比:1﹕1、时间:84h、接种量:6%,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中试验证测得硫甙降解率为48.8%,总酸增加率为499.7%,多肽增加率为148.4%,总变化率为131.4%,符合试验预期;对各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水平温度(31℃)总变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 0.05);2水平(1﹕1)的料水比总变化率高于其他水平,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水平(84 h)的发酵时间总变化率高于其他水平,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接种量各水平之间对总变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 0.05)。(3)在该最佳工艺条件下,微生物固态发酵增加了菜籽粕粗蛋白含量(从37.05%到40.90%)并降低了粗纤维浓度(从17.47%到16.72%);发酵菜籽粕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发酵增加了菜籽粕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尤其是Asp,Thr,Ser,Glu,Pro,Ala和Lys;发酵后菜籽粕硫甙含量从36.08μmol·g~(-1)降至18.48μmol·g~(-1);发酵增加了菜籽粕中多肽含量(从0.84%到2.09%)和总酸含量(从1.01%到6.05%);菜籽粕发酵前后粗脂肪含量相似(4.31%和4.39%)。【结论】通过本发酵工艺对菜籽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可有效降解菜籽粕中的硫甙,并提高菜籽粕中多肽和总酸的含量,菜籽粕营养价值得到有效改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双祁  刘国峰  王亚惠  赵肃清  
采用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以菌丝生长和酪氨酸酶抑制率为主要测定指标,对灵芝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质谱分析技术对发酵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确定发酵液中关键美白因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为麦芽浸粉2g/m L,蔗糖1.72g/m L,豆粕粉0.214g/m L,酵母提取物0.1g/m L,p H5,温度30℃,培养时间6 d,转速16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酪氨酸酶抑制率为95.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通过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出包括多糖、三萜、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在内的212种成分,其中,多糖和三萜的种类最多,分别为26、30种;基于代谢组数据,进一步对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和三萜进行分离及含量的测定,发酵液中灵芝多糖含量为24.8 mg/mL,三萜含量为55.7μg/m L;对发酵液中多糖、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萜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而多糖含量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无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发酵液中的主要美白因子为灵芝三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