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5)
- 2023(11687)
- 2022(10058)
- 2021(9084)
- 2020(7712)
- 2019(17692)
- 2018(17296)
- 2017(33451)
- 2016(18026)
- 2015(20183)
- 2014(19522)
- 2013(19268)
- 2012(17538)
- 2011(15527)
- 2010(14702)
- 2009(12496)
- 2008(11535)
- 2007(9426)
- 2006(7929)
- 2005(6438)
- 学科
- 济(71242)
- 经济(71173)
- 管理(50707)
- 业(45639)
- 企(36701)
- 企业(36701)
- 方法(35804)
- 数学(32642)
- 数学方法(32225)
- 农(19508)
- 财(17486)
- 中国(16770)
- 环境(15876)
- 地方(15407)
- 业经(15145)
- 学(14894)
- 农业(13286)
- 贸(11878)
- 贸易(11873)
- 制(11548)
- 易(11514)
- 务(11245)
- 财务(11212)
- 财务管理(11185)
- 划(10884)
- 技术(10835)
- 和(10754)
- 企业财务(10528)
- 银(9937)
- 理论(9921)
- 机构
- 学院(238060)
- 大学(237903)
- 济(97221)
- 经济(95418)
- 管理(94710)
- 理学(83434)
- 理学院(82527)
- 管理学(80992)
- 管理学院(80574)
- 研究(77621)
- 中国(57382)
- 科学(50004)
- 京(48786)
- 农(43635)
- 财(41248)
- 业大(40361)
- 所(37504)
- 中心(37291)
- 农业(34877)
- 研究所(34801)
- 财经(34071)
- 江(33767)
- 经(31247)
- 范(30115)
- 经济学(30107)
- 师范(29672)
- 院(29318)
- 北京(29083)
- 经济学院(27427)
- 州(26653)
- 基金
- 项目(178691)
- 科学(141726)
- 基金(131809)
- 研究(126093)
- 家(116865)
- 国家(115949)
- 科学基金(100283)
- 社会(81073)
- 社会科(76989)
- 社会科学(76966)
- 省(71392)
- 基金项目(71173)
- 自然(67476)
- 自然科(65920)
- 自然科学(65901)
- 自然科学基金(64729)
- 划(60021)
- 教育(58329)
- 资助(52832)
- 编号(48945)
- 重点(40794)
- 部(39324)
- 发(38939)
- 创(38092)
- 成果(36567)
- 创新(35698)
- 科研(35527)
- 计划(34371)
- 国家社会(34180)
- 教育部(33724)
共检索到3289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秀群 张杨杨 唐向阳
为了发现云南工业碳排放效率低下的行业,对2005—2015年的行业平均碳排放量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碳排放量从高到低,将35个工业行业分为A、B、C、D和E组。分别测算了小组和行业的单要素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行业和小组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目标完成情况显著优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2)A组和B组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均远小于C组、D组和E组;(3)A组和B组的部分行业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目标实现情况的差异性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秀群 张杨杨 唐向阳
文章利用单效率和全效率两种测算模型,计算云南省工业35个行业的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2010年、2015年、2016年单效率和全效率低碳目标完成的行业个数、排序、最大与最小值的比值等方面差异性较大。以碳排放量为分类变量,将工业行业分为5个单元,可见单效率的总体、单元间、单元内的泰尔指数均大于全效率,说明单效率法较全效率法易完成现阶段低碳经济目标,单效率法完成低碳目标的行业数、评价值、排序等显著优于全效率法。建议将排序均为后位的6个行业作为云南省"十四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考核对象,并将全效率法作为"十四五"低碳经济的官方评价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小马 周雯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于维洋
本文根据学者研究成果,确定人口数量、GDP、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为碳排放量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河北省1995~2010年数据,建立碳排放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根据碳排放量各影响因素1995~2010年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其未来值进行预测。依据各因素预测值及多元回归方程预测未来碳排放量,同时也预测降低第二产业不同比重情况下的碳排放量,结论为降低碳排放量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提出了降低碳排放量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康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运用GLS法和面板门限回归就环境规制强度对异质性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门限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大有利于提高全部行业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波特假说"在行业检验中成立,但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非线性的门限效应。
关键词:
环境规制强度 行业异质性 碳排放绩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帮英 苏方林
"高排放(高消耗)低产出"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学领域出现偏颇的映照。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当且仅当单位能耗低于1.6-1.7万吨标准煤/亿元;1/3左右的行业能源效率需进一步改进,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金灿 仲伟周
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开放度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而能源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总体上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还比较低,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我国碳排放效率在2000~2007年间不断升高,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降;我国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技术效率的作用相对较小。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随机前沿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金霞 白世秀
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分析入手,分析碳信息披露、碳管理以及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碳信息披露对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影响的假设,并以英国提供的CDP报告为基础,选取世界500强企业中能够在2009—2013年连续对CDP进行回复和披露数据的134家企业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回归计算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研究假设得到了有效验证,即碳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着显著的促进或影响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李汉文
本文基于生产理论的CO2减排效率的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我国CO2减排效率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两种技术的进步与效率对我国30个省区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并运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的分别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减排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0个省区的全要素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1995—2010年间,在全国30个省区中,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技术因素对CO2减排效率和CO2减排效率的变化率有较强的正影响,现阶段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魏巍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峰 何伦志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