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2)
2023(14374)
2022(12508)
2021(11602)
2020(9815)
2019(22604)
2018(22593)
2017(44788)
2016(24013)
2015(27168)
2014(27181)
2013(26881)
2012(24624)
2011(22164)
2010(21919)
2009(19679)
2008(18863)
2007(16357)
2006(14256)
2005(12054)
作者
(68014)
(56426)
(56138)
(53402)
(35625)
(26921)
(25574)
(22288)
(21330)
(19872)
(19114)
(18664)
(17708)
(17545)
(17513)
(16918)
(16883)
(16866)
(16128)
(15994)
(13753)
(13732)
(13608)
(12862)
(12734)
(12517)
(12305)
(12248)
(11243)
(11061)
学科
(99459)
经济(99353)
管理(71422)
(67121)
(55099)
企业(55099)
方法(48163)
数学(42563)
数学方法(42025)
(26676)
中国(25941)
(25547)
业经(22197)
(19898)
地方(19206)
环境(18274)
(18077)
贸易(18070)
(17977)
(17591)
农业(17472)
技术(16062)
(15870)
(15735)
财务(15663)
财务管理(15628)
理论(15063)
(14838)
企业财务(14806)
银行(14802)
机构
大学(343023)
学院(342554)
管理(140885)
(140284)
经济(137458)
理学(123182)
理学院(121955)
管理学(119894)
管理学院(119286)
研究(108032)
中国(79759)
(71690)
科学(66122)
(63938)
财经(52411)
(52070)
(50700)
业大(50621)
中心(49426)
(47694)
研究所(47551)
(47189)
北京(44882)
(43287)
师范(42895)
经济学(42574)
(39803)
农业(39750)
财经大学(39295)
经济学院(38757)
基金
项目(238961)
科学(188677)
研究(175759)
基金(174282)
(150654)
国家(149462)
科学基金(129575)
社会(111150)
社会科(105478)
社会科学(105452)
基金项目(93256)
(92988)
自然(84298)
自然科(82293)
自然科学(82273)
自然科学基金(80762)
教育(80278)
(78019)
编号(72078)
资助(71745)
成果(56589)
(53083)
重点(52798)
(51296)
(49906)
课题(48304)
创新(46550)
科研(45896)
教育部(45854)
国家社会(45518)
期刊
(146007)
经济(146007)
研究(98166)
中国(55317)
管理(50717)
学报(50408)
科学(47450)
(46650)
(45052)
大学(39046)
学学(36933)
教育(33306)
农业(31692)
技术(30360)
(26920)
金融(26920)
业经(25566)
财经(24794)
经济研究(23585)
(21156)
问题(20034)
理论(17346)
技术经济(17009)
图书(16486)
科技(16415)
商业(16210)
实践(15898)
(15898)
现代(15554)
(15313)
共检索到477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关海玲   张华  
制定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案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内容。从产业部门视角出发,基于2025年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ZSG-DEA模型、熵值法等设计了基于公平、效率和综合原则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在碳市场规制下,通过构建减排压力指数和减排成本模型对比分析了其减排效应。研究发现:与公平、效率原则相比,综合原则下的分配方案减排压力水平适中,平均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产生额外收益的产业部门最多,产业部门间减排差异较小,并且完善的市场机制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当前我国现实情况下,基于综合原则的分配方案充分平衡了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差异,并且能够兼顾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益,更容易为产业部门所接受,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案。研究结论为我国相关部门在碳配额分配原则和方法选择、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设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王蕾  
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的合理评估是发挥碳交易市场减排效用的先导性工作。基于2002—2020年中国产业部门投入产出数据,以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采用ZSG-DEA模型、方向距离函数与随机前沿分析对产业部门隐含碳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较为合理的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部门间隐含碳排放效率、配额及边际减排成本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表征了不同产业部门所具有的减排空间、减排潜力;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配额占比超过50%,配额较小的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边际减排成本较大的多为采矿业,制造业,较小的多为服务业,但部分产业间减排成本差异过大,资源配置存在严重扭曲的现象。从产业关联的视角以隐含碳排放为着眼点研究配额及减排成本问题,研究结论对现实中碳配额分配、碳排放权定价与行业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奇乐   牛仕成   牛亮  
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准确测算和识别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中间投入中进口品的影响后测算中国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以及产业间碳排放存在的关联效应,同时采用社会网络模型对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筑业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对整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拉动效应;服务业扩张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多隐含碳排放;能源生产和采矿业并未产生较大的碳排放和关联效应;中国产业间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紧密而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峰  胡剑波  
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在开放条件下,根据Kaya恒等式,运用非竞争型I-O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考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贡献值与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除2015—2017年外,规模效应和总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强度效应的贡献值为负,而结构效应的影响不是单一方向的;规模效应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从28个产业部门来看,所有产业部门规模效应的贡献值均为正,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近年来,越来越多产业部门总效应的贡献值为负;在不同时间段,产业部门三种效应的贡献率及其排名变化较大。从三次产业来看,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强度效应以及总效应的贡献值有正有负,规模效应的贡献率始终位居前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家明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资源型城市是碳排放的重要特殊主体,同时肩负着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历史使命,其能否同步达峰对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至关重要,这其中碳排放配额分配是首要关键问题,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我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样本,创新性地提出H-CSW-DEA模型对城市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进行测度,运用PSM-LinkDEA进行桥接,从整体层面、典型资源型城市、区域异质性、类型异质性对结果进行深度对比讨论。研究发现,整体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配额均为正,且根据碳排放配额划分标准,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大致呈现正偏态分布;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配额分配存在异质性,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各类型碳排放配额分配存在异质性,即再生型>成熟型>衰退型>成长型。本文最后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明确碳减排量化目标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结论对于环境经济学中关于碳排放配额的相关研究作出补充,对各资源型城市明确自身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碳减排路径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万军  路正南  朱东旦  
统一碳市场建立后,对于整个产业系统而言,面临着如何将碳排放权在产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的问题。文章在公平与效率权衡的视角下,以公平偏离指数最小化为目标,以国民经济效率指标为约束,建立了公平与效率权衡分配模型,通过计算得到我国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各产业碳排放配额情况,并对我国的产业进行免费配额,深入分析产业系统发展各阶段的配额情况。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徐兆丰  张杰芳  
控制碳排放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碳排放配额约束将企业的生产运作产生重要影响.考虑一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研究不同碳排放配额约束(只有零售商碳排放配额约束、只有制造商碳排放配额约束、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有碳排放配额约束)下基于数量折扣契约的供应链订货策略及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排放配额约束下,供应链通过利用数量折扣契约能够实现协调;当只有给予零售商碳排放配额、只有给予制造商碳排放配额、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给予碳排放配额时,在碳排放配额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碳排放配额下订货量直接决定供应链的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传明  
在综述已有产业部门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从直接及间接两个角度组合定义产业部门全碳足迹。再就能源消耗及生产服务两个过程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拓展构造BEL-TCP全碳足迹分析模型。为了保障模型数据来源质量,设计DCE-WLS函数修正投入产出表,经比较证明该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准度。继而以中国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分析基于生产服务视角的直接碳足迹和基于消费需求视角的间接碳足迹,并对直接和间接碳足迹最多的电热力生产供应业及建筑业进行部门间关联性解析。再依据三个碳足迹强度将产业部门分为五个类别,依据各类不同特点提出差别性碳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传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传胜  董达鹏  贾晓希  陈英杰  
阐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预测了2015年、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的允许排放量,测定出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并将其分解到不同容量等级的发电机组中;基于排放绩效方法,对2015年、2020年不同火电厂的碳排放配额进行了分配;最后给出在我国推广排放绩效机制所需的政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排放绩效机制能有效分配碳排放配额,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电力行业实施碳减排的一种有效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玉桃   张萱   彭文祥  
基于“30·60”双碳目标,核定碳排放总量、设计制造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对于加快碳市场建设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60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碳排放量,并使用CRITIC法及模糊优选模型,构建行业间碳排放权分配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结构清洁化指数、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占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的平均权重较高;非金属和黑色金属加工业碳排放权分配份额最大,石化行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份额也较高,以上5个行业之和约占97%,较适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烟草制造业等12个行业预计将在2060年出现碳排放权“自给自足”或“有可出售余额”的情况。基于此,应分阶段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创新深度减排模式推动碳市场纵深化发展,加快能源替代转型,推进绿色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顺顺  
【目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产业部门低碳转型具备结构性动因,通过分解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类因素,从而分析这一变化规律将为宏观减排路线谋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文耦合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指数法(LMDI)两类经典分解法,研制2005—2020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部门整体和细分行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结果】(1)2005—2020年,产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由48.67亿t增长至106.77亿t,但5年平均增速已下降至2%以下;需求侧视角下,高碳部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2)涉及技术进步的因素中,能源强度和生产结构效应的负贡献强于能源结构效应;涉及需求结构的因素中,投资扩张效应的正贡献始终强于消费拉动和出口变动效应;“十三五”以来,消费拉动效应的增碳和生产结构效应的减碳作用提升显著,部门间技术进步开始主导碳减排效应。(3)“十三五”时期,资源加工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服务业整体处碳增长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投资扩张和消费拉动效应影响;采掘业、轻纺工业、机械及电子工业均由历史上的碳增长转向碳削减阶段,前者和后两者分别主要受进口替代和生产结构效应影响。【结论】2015年后,产业部门碳排放各类驱动因素的效力变化明显,促进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链协同减排以及涉碳市场优化是未来产业部门碳减排的关注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潜挺  韩竞一  胡馨月  吴静  
实现2030年碳峰值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负责任承诺,而达峰前碳排放空间分配是实现该承诺的必要条件。在对全球主要国家的部门碳排放数据系统聚类基础上,研究构建了一个融合国家、部门和省区的碳配额分配模型,以此评价未来省区部门的碳排放空间及其配额分配模式偏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中国可选择的部门碳排放目标模式有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中国模式;(2)与传统碳的配额分配流程相比,基于目标模式的改进流程可减少省区部门碳配额分配结果的不确定性,且更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3)不同目标模式下,省区部门碳配额分配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潜挺  韩竞一  胡馨月  吴静  
实现2030年碳峰值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负责任承诺,而达峰前碳排放空间分配是实现该承诺的必要条件。在对全球主要国家的部门碳排放数据系统聚类基础上,研究构建了一个融合国家、部门和省区的碳配额分配模型,以此评价未来省区部门的碳排放空间及其配额分配模式偏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中国可选择的部门碳排放目标模式有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中国模式;(2)与传统碳的配额分配流程相比,基于目标模式的改进流程可减少省区部门碳配额分配结果的不确定性,且更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3)不同目标模式下,省区部门碳配额分配结果差距较大。就北京市而言,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下运输部门所得配额远大于制造业和建筑业部门,而中国模式下恰好相反。从目标模式偏好程度来看,北京市最偏好欧盟模式。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晓泓  徐苗  
在以"生产者责任原则"界定和核算碳排放责任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因在世界产业价值链分工及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承担与权利不一致的更大责任。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者责任原则"下的碳减排责任重大,也成为近年中资企业遭受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消费者责任角度探讨我国产业部门对外贸易碳排放责任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WIOD数据库1995-2011年35个产业部门的最新数据,在数据处理上考虑技术异质性、区分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品,并利用价格指数消除通货膨胀,从消费者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