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72)
2023(14450)
2022(12587)
2021(11680)
2020(9629)
2019(22200)
2018(21881)
2017(42831)
2016(23106)
2015(25814)
2014(25805)
2013(25232)
2012(22991)
2011(20565)
2010(20081)
2009(17632)
2008(16574)
2007(14115)
2006(11964)
2005(9839)
作者
(64261)
(53667)
(53172)
(50600)
(33965)
(25739)
(24178)
(21301)
(20487)
(18652)
(18382)
(17812)
(16785)
(16727)
(16552)
(16142)
(16073)
(16035)
(15242)
(15224)
(13162)
(12838)
(12826)
(12265)
(11966)
(11755)
(11632)
(11629)
(10683)
(10598)
学科
(94653)
经济(94563)
管理(67006)
(60507)
(50053)
企业(50053)
方法(45407)
数学(40270)
数学方法(39735)
(24365)
地方(22673)
中国(22417)
(22015)
(20609)
业经(19926)
环境(18606)
农业(16557)
(15419)
(15228)
贸易(15224)
(14714)
理论(14511)
(14157)
技术(14150)
财务(14089)
财务管理(14060)
(13929)
(13926)
企业财务(13324)
地方经济(12119)
机构
大学(316678)
学院(316414)
管理(130791)
(123827)
经济(121203)
理学(114982)
理学院(113735)
管理学(111602)
管理学院(111039)
研究(101331)
中国(73253)
(66329)
科学(65166)
(53516)
(48812)
业大(48758)
(48589)
中心(47224)
研究所(45182)
财经(44409)
(43495)
(42238)
师范(41848)
北京(41057)
(40646)
(38084)
农业(37986)
经济学(36962)
(36103)
师范大学(34090)
基金
项目(233060)
科学(184444)
基金(170098)
研究(168956)
(148099)
国家(146929)
科学基金(127740)
社会(106514)
社会科(101002)
社会科学(100976)
基金项目(91536)
(91214)
自然(84741)
自然科(82742)
自然科学(82723)
自然科学基金(81175)
教育(77534)
(77113)
资助(69323)
编号(68877)
成果(53050)
重点(52083)
(50992)
(49968)
(48444)
课题(46355)
创新(45232)
科研(44963)
教育部(43786)
国家社会(43610)
期刊
(126037)
经济(126037)
研究(86482)
中国(53392)
学报(49488)
科学(46457)
管理(45075)
(42594)
(39145)
大学(37863)
学学(35781)
教育(33020)
农业(30161)
技术(28511)
(22112)
金融(22112)
业经(21719)
财经(20203)
经济研究(19854)
(17171)
问题(16630)
资源(16519)
图书(16217)
科技(15859)
理论(15369)
技术经济(14973)
(14922)
(14356)
实践(14313)
(14313)
共检索到434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郝旭光   宋梅  
市域横向碳补偿能够在保证城市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黄河流域低碳协同发展。论文利用夜间灯光和净初级生产力卫星遥感数据估算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碳平衡状态,然后考虑资源型城市损益偏离特征和城市的公平感受对碳平衡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基于修正后的碳赤字确定碳补偿金额和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于2007年首次出现碳失衡,到2018年城市碳赤字率高达62%;(2)经过修正资源型城市有166 157万吨历史碳排放被调整到了非资源型城市,个别城市碳补偿主客体地位发生转换;(3)黄河流域市域横向碳补偿呈现“东北补偿西南,中下游补偿上游”的空间格局,省会等发达城市需要支付的补偿金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4)以玉树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生态盈余区应当优先受偿,以下游威海等经济较发达且补偿金额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城市应当率先支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宜卓  石悦泽  荆克迪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黄河流域九省区碳减排压力日益凸显,为此亟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横向区域碳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省区解决碳排放不平衡性,公平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基于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综合确定横向区域碳补偿标准的确定依据与方法,并基于黄河流量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指出,通过碳补偿修正系数和影子价格定价法,确定黄河流域九省区横向区域碳补偿机制的补偿标准等具体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宜卓  石悦泽  荆克迪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黄河流域九省区碳减排压力日益凸显,为此亟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横向区域碳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省区解决碳排放不平衡性,公平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基于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综合确定横向区域碳补偿标准的确定依据与方法,并基于黄河流量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指出,通过碳补偿修正系数和影子价格定价法,确定黄河流域九省区横向区域碳补偿机制的补偿标准等具体措施。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广达  叶树旺  吴佳敏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加大了其重要支持措施的碳补偿制度完善,碳补偿制度的实施自然也为碳补偿审计提供需求。尤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区,更应该重视碳补偿审计工作,以考核碳补偿效果,并作为环境治理有力政策工具。文章建构了碳补偿“三因素”审计模型,并通过对黄河流域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情况模拟实施审计全过程,重点对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碳补偿额度进行核查,嵌入审计三阶段具体开展审计工作,厘清碳补偿活动中的补偿方受偿方,测算九省(区)2011—2018年的碳补偿和碳受偿额度。研究结果丰富了环境审计方法理论并对政府碳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荣钦  刘英  马林  李宇翔  侯丽朋  张战平  丁明磊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了县域空间碳收支核算和碳补偿方案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县域空间碳收支及其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县域空间碳吸收强度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县域空间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从市辖区向外围的周边县(市)逐渐减少"的特点。2)县域碳补偿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工业能源消费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3)依据河南省各县域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永姣  王耀辉  
核算产业贸易所引致的流域省区之间隐含碳流动及明确各省区间生态补偿对于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率先测度了黄河流域九省区之间2015年与2017年隐含碳排放,并进一步明确测算出了黄河流域九省区间由于产业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转移情况及生态补偿额度。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九省区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梯度递增。(2)黄河流域九省区主要碳排放部门为基础能源及二次能源生产部门、矿产品生产部门以及金属冶炼加工部门。(3)东中部省份是流域九省区之间转移和承接隐含碳排放转移最多的省份,流域九省区之间隐含碳转移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和产业结构互补效应。(4)进一步对九省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表明,生态补偿额度上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赤字,而是由东向西的赤字—盈余空间格局转向中间赤字、两头盈余格局。这些结论为公平合理地制定以碳排放为基准的流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新才  韩雪  
基于地(市)级行政区划的视角,对2008—2017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黄河流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地(市)间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黄河流域碳排放分布具有较强的转移惰性,多数地区均未发生显著的时空跃迁,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凝聚性很强;碳排放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对于黄河流域市(州)级行政区域科学制定与实施碳减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曲超  刘艳红  董战峰  
当前,国内对于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理论、探索机制、制定标准等方面,缺乏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导致对政策实施成效缺少科学认知,影响了补偿政策充分发挥作用。文章基于2010—2017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毕节市、遵义市和湖南省沅江流域湘西市、怀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评价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对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显著降低了毕节市和遵义市的工业污染物总量排放强度,且政策效果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子样本检验、安慰剂检验、变换控制变量,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稳健性,表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来可从中小流域逐步推广到更大尺度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郝春旭  璩爱玉  梁朱明  贾晰茹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利益、调动各方流域保护治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展,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重点方向以及实施路径,为黄河流域实施大保护大治理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