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8)
2023(11317)
2022(9589)
2021(9029)
2020(7767)
2019(17348)
2018(17106)
2017(32151)
2016(16977)
2015(18906)
2014(17742)
2013(17286)
2012(15705)
2011(13924)
2010(13616)
2009(11906)
2008(11170)
2007(9658)
2006(8012)
2005(6628)
作者
(46657)
(39002)
(38871)
(36537)
(24946)
(18695)
(17387)
(15371)
(15022)
(13545)
(13263)
(13185)
(12494)
(12214)
(12071)
(11935)
(11781)
(11514)
(11265)
(11263)
(9554)
(9472)
(9449)
(9069)
(8781)
(8591)
(8571)
(8551)
(7943)
(7837)
学科
(63291)
经济(63230)
管理(53599)
(53410)
(46522)
企业(46522)
方法(32299)
数学(28151)
数学方法(27754)
技术(21904)
中国(16693)
(16327)
(16092)
业经(14784)
技术管理(14385)
(13593)
(12081)
理论(11846)
(11157)
贸易(11151)
农业(11121)
(10889)
地方(10617)
(10526)
财务(10489)
财务管理(10465)
企业财务(9985)
(9793)
(9719)
教育(9412)
机构
大学(228878)
学院(226352)
管理(93556)
(92204)
经济(90329)
理学(81865)
理学院(81082)
管理学(79638)
管理学院(79217)
研究(74731)
中国(53304)
(47217)
科学(45644)
(39207)
(37417)
业大(35665)
(35518)
中心(35041)
(33651)
研究所(32631)
财经(31958)
农业(29546)
(29404)
北京(28504)
(28209)
(28190)
经济学(28151)
师范(27805)
技术(26595)
(26056)
基金
项目(165987)
科学(132956)
基金(122060)
研究(119885)
(107826)
国家(106976)
科学基金(93250)
社会(77080)
社会科(73294)
社会科学(73278)
(66129)
基金项目(64943)
自然(61637)
自然科(60365)
自然科学(60346)
自然科学基金(59316)
教育(56796)
(55808)
资助(48447)
编号(46932)
(41148)
重点(37644)
创新(37631)
(36858)
成果(35897)
(35442)
国家社会(32684)
课题(32404)
科研(32370)
教育部(31934)
期刊
(92857)
经济(92857)
研究(63010)
中国(47844)
管理(37024)
学报(36252)
科学(34785)
(31837)
(30799)
教育(29449)
大学(28380)
学学(26710)
技术(24579)
农业(22316)
(16518)
金融(16518)
财经(15590)
经济研究(14947)
科技(14713)
业经(14595)
(13514)
技术经济(13265)
(13106)
问题(11434)
图书(10891)
(10612)
(10185)
论坛(10185)
理论(10177)
(10149)
共检索到323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云  
在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着很长的距离。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对技术机会和知识吸收能力的疏忽,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结论差异性很大。技术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对于国内企业创新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预测  [作者] 林云  
知识溢出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然而,这还不足以解释复杂的技术创新路径。我们从演化的视角,将知识特质、技术机会及吸收能力等理论融入技术创新理论,以此来解释复杂的技术创新内生性演化进程。这对于国内企业创新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妍  
技术机会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机会的观点反思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对技术机会的认识和实现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技术范式下利用技术机会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通过技术机会展现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过程。这种分析拓展了技术创新的研究视阈,对进一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过程很有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建  
文章构建一个既可以处理变量空间相关性又可以处理内生俱乐部收敛的计量经济模型。根据改进的空间特征向量映象(Spatial Eigenvector Mapping,SEVM)方法,利用这一模型对中国区域1997-2013年技术创新的收敛发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VM空间过滤可以将样本数据空间相关性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解释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从而拓展了经典计量经济模型处理数据空间相关性的方法;区域技术创新存在内生俱乐部收敛特性,俱乐部的划分以人力资本分别为每平方公里科学家工程师人数15人和118人为门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跃  顾新  
基于生态位理论,将知识转移细化为投入知识转移和存量知识转移,通过构建基于AJ模型的知识投入利润模型和基于Lotka-Volterra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结合定性分析和算例验证,揭示了知识转移对知识投入及创新收益增量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系数对成员收益增量及知识转移演化均衡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两类知识的转移系数,构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有望推动知识有效转移,促进成员知识存量增加,降低单个成员以及联盟知识投入量,提高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成员及联盟的收益增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跃  顾新  
基于生态位理论,将知识转移细化为投入知识转移和存量知识转移,通过构建基于AJ模型的知识投入利润模型和基于Lotka-Volterra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结合定性分析和算例验证,揭示了知识转移对知识投入及创新收益增量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系数对成员收益增量及知识转移演化均衡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两类知识的转移系数,构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有望推动知识有效转移,促进成员知识存量增加,降低单个成员以及联盟知识投入量,提高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成员及联盟的收益增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秀丽  刘茂松  
基于资本异质化视角,分析了我国传统工业化粗放式"落后的增长"发展现状,进行了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基于竞争优势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核是内生型的技术创新,即我们必须立足于比较优势的传统梯度推移战略理念,由模仿创新快速过渡到自主创新,走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内生型技术创新路径,进行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应对策略。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綦勇  侯泽敏  向涛  
在具有水平差异且进行古诺竞争的双寡头结构中考虑技术拥有企业内生决定降低成本技术的创新程度,分析不同授权方式下技术拥有者利润、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并对不同授权方式下的技术创新程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技术拥有者通过双重收费、特许权收费方式总能实现利润增加,且双重收费方式能带来最大利润,而固定收费方式可能降低其利润;固定收费方式下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高于双重收费,更高于特许权收费方式;技术创新程度与技术授权方式以及产品替代程度有关,且无论产品的替代程度如何,双重收费方式下的技术创新程度达到最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扩散的广度方面,而组织内的扩散深度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创新扩散理论加以系统阐述,同时对组织内的扩散和同化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提出了创新扩散和同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兰  赵新力  李艳  
本文在介绍文本挖掘和技术路线图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文本挖掘和技术路线图结合起来,通过挖掘隐含在科技信息中的知识和联系,并结合技术领域专家,绘制技术路线图,以帮助技术主管发现技术创新的机会。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立杰  秦浩  张珂  王金凤  刘鹏  
[目的/意义]鉴于离群专利所蕴含的技术创新重要信息能够为企业高效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一手数据,故依托多维技术创新地图构建基于离群专利识别技术机会的路径。[方法/过程]首先,运用BERT-LOF算法(Local Outlier Factor)提取候选离群专利,并通过新颖性、应用范围和发展能力等指标筛选出离群专利;其次,运用BERTopic主题建模技术从离群专利中提取技术主题和创新元素,并依托多维技术创新地图对创新元素进行维度划分,进而与多种创新法则耦合识别出多个具象技术机会;再次,利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具象技术创新机会进行评价;最后,以3D打印技术为例,阐述该技术机会识别路径的应用过程。[结果/结论]BERT-LOF离群检测模型不仅有效提高了离群专利的提取精度,而且研判的技术机会能够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党国英  刘朝阳  罗明灿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2000~2012年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基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差异视角,对技术创新的门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效应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异与知识产权保护门槛。不管以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以技术差异作为门槛变量,加强研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均能显著促进我国各省区技术创新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曹玉平  
已有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大多是从利润转移视角进行的,而本文立足LDCs的国情,从外部经济视角出发,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南北R&D补贴博弈与内生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探讨了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如何在国际博弈背景中帮助技术落后国企业赢得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适应于LDCs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实施目的、手段、结果和策略原则上与利润转移理论的差异。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更切合LDCs的现实约束和产业发展目标,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熊灵   闫烁   杨冕  
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为探讨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动力”与“方向”问题,本文基于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以及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将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纳入统一理论框架,论证金融发展的融资动力、环境规制的偏向性绿色调节以及两者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使用省份—细分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研发投入提供融资动力,但无法引导其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具有偏向性绿色调节作用,能够引导工业部门进行偏向性绿色技术创新,其中,“污染税收+绿色技术补贴”的环境政策组合调节效果最好。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存在协同作用机制,能够形成“准绿色金融”路径,引导更多资源投入绿色技术研发,从而促进工业部门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绿色金融试验区和金融发展高水平地区,金融发展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与绿色金融形成互促或替代效应,而在金融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则不起作用;对于清洁型产业,“环保法规+绿色技术补贴”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最显著,而对于污染型产业,“环保法规+污染税收”与金融发展的协同效应更能有效引导其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姜兴  赵涛  
企业内生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力资本支持能力、结构资本支持能力和物质资本支持能力。笔者将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方面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投入,根据道格拉斯函数和动态增长方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生增长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