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8)
- 2023(15475)
- 2022(13403)
- 2021(12517)
- 2020(10460)
- 2019(24074)
- 2018(23838)
- 2017(45714)
- 2016(24380)
- 2015(27172)
- 2014(26803)
- 2013(26131)
- 2012(23464)
- 2011(20989)
- 2010(20653)
- 2009(18695)
- 2008(17791)
- 2007(15236)
- 2006(12919)
- 2005(10745)
- 学科
- 济(93186)
- 经济(93092)
- 管理(76706)
- 业(71500)
- 企(61584)
- 企业(61584)
- 方法(46528)
- 数学(40000)
- 数学方法(39439)
- 农(24512)
- 中国(24027)
- 财(23647)
- 业经(22010)
- 技术(21288)
- 学(21107)
- 地方(18502)
- 理论(17678)
- 环境(17652)
- 农业(16747)
- 和(16158)
- 务(15846)
- 财务(15773)
- 财务管理(15744)
- 贸(15544)
- 贸易(15534)
- 划(15144)
- 易(15081)
- 制(15068)
- 企业财务(14950)
- 技术管理(14215)
- 机构
- 大学(336146)
- 学院(335301)
- 管理(140099)
- 济(129644)
- 经济(126844)
- 理学(123102)
- 理学院(121801)
- 管理学(119583)
- 管理学院(118968)
- 研究(103732)
- 中国(75714)
- 京(70177)
- 科学(65874)
- 财(57086)
- 业大(50405)
- 所(49124)
- 农(48717)
- 中心(48576)
- 财经(47250)
- 江(46551)
- 研究所(45407)
- 范(44742)
- 师范(44317)
- 北京(43341)
- 经(43140)
- 院(38564)
- 经济学(38490)
- 州(38386)
- 农业(37971)
- 商学(36282)
- 基金
- 项目(243145)
- 科学(193223)
- 研究(178266)
- 基金(177558)
- 家(154029)
- 国家(152756)
- 科学基金(133513)
- 社会(113036)
- 社会科(107128)
- 社会科学(107103)
- 省(95623)
- 基金项目(95123)
- 自然(87680)
- 自然科(85679)
- 自然科学(85659)
- 自然科学基金(84110)
- 教育(82749)
- 划(80201)
- 编号(72496)
- 资助(71777)
- 成果(56723)
- 创(53974)
- 重点(53952)
- 部(53201)
- 发(51068)
- 创新(49708)
- 课题(48959)
- 国家社会(46421)
- 科研(46382)
- 教育部(46153)
- 期刊
- 济(132389)
- 经济(132389)
- 研究(91346)
- 中国(58582)
- 管理(51224)
- 学报(51083)
- 科学(48107)
- 财(43106)
- 农(42558)
- 大学(39620)
- 教育(38965)
- 学学(37156)
- 技术(31723)
- 农业(30267)
- 融(23190)
- 金融(23190)
- 业经(23138)
- 财经(22050)
- 经济研究(20768)
- 经(18792)
- 图书(18783)
- 科技(18472)
- 问题(17006)
- 技术经济(16770)
- 业(15890)
- 理论(15864)
- 资源(15299)
- 版(15204)
- 实践(14749)
- 践(14749)
共检索到4619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莉 游竹君
本文从知识流动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问题,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探讨基于知识流动的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演化机理的基础上,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价值网络演化,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②价值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价值演化 知识流动 仿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基于生态能量学和知识管理论将知识进行生态学解构,系统论述了知识能量的内涵和表征;提出"知识能量流动"概念,分析了知识能量流动的情境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知识能量流动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具有生态能量学特征,知识势能、知识动能和知识内能共同决定知识能量结构;技术替代是知识能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知识能量结构是影响知识能量流量和流向的关键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海峰 张芙榕 辛冲
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更多企业通过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332家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讨论了知识存量与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在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耦合流动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创新生态系统规范性正向调节知识耦合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关系。研究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角度剖析价值共创影响机制,丰富了知识流动相关理论研究,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芳 饶德坤 游静 何晓敏
结合"创新3.0",基于技术、市场和社会生态位构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采用生物进化理论描述各生态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并通过8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演化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生态位与企业发展并非线性相关,企业应根据政策和市场情况确定合适的研发费用率;市场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对以研发费用率为代表的技术生态位影响不大;社会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受限于市场和技术生态位,在其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
关键词: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 演化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志红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二元交互”转向“网络系统”。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和顾客三方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可能损失小于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成本时,系统最终演化至三方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理想演化稳定状态。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潜在收益、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所需支付的额外成本、核心企业为激励顾客创新给予的奖励均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明显影响。其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
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演化博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志红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二元交互”转向“网络系统”。文章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和顾客三方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数字平台、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的可能损失小于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成本时,系统最终演化至三方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理想演化稳定状态。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潜在收益、核心企业参与价值共创所需支付的额外成本、核心企业为激励顾客创新给予的奖励均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明显影响。其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多主体参与价值共创。
关键词:
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 价值共创 演化博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生态进化理论和混沌理论,结合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其知识优势(专有性、成本领先和利益领先)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点—链—网"立体演化过程,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演化分为生命周期阶段、生态进化阶段和混沌共生阶段;并以苹果、三星和华为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全球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对上述演化阶段进行多案例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知识优势的演化体现了酝酿、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过程;知识优势链的演化包括遗传、衍生、变异和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曦 刘鑫
试图建构一种基于专利的数智低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运用专利信息这一客观技术创新资源,识别出系统中的数智创新主体,并对系统的动态演化与交互联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Y02P(货物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和Y02E(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发电、输电、配电有关)一直是数智低碳产业的热点专利技术领域;中国是数智低碳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市场,其他重要的市场还包括美国、韩国、日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外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我国则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是该产业中重要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因此,根据结论提出我国数智低碳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一是从政府层面出台针对数智低碳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并搭建校企平台促进交流合作;二是从产业层面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培育,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联合体;三是从创新主体层面开展数智低碳专利的海外专利布局,并挖掘热点与前沿技术领域中的技术机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睿 张海涛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结构、主体行为和价值生成方式,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对其各发展阶段进行演化分析,探索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环境特征因素中,知识利用率、知识生产率、信任程度与整体知识水平正相关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认知水平与整体知识水平的收敛速度正相关、与最终收敛的整体知识水平负相关;在初创期,主体间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结构锁定和知识趋同将导致系统发展停滞;进入成长期以后,主体应根据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情境因素选择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元 吴梅丽 苏芳
伴随技术发展,基于技术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涌现,但现有研究对基于技术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缺乏讨论。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开展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基于技术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术积累阶段、技术开放阶段以及技术赋能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征分别支撑不同的资源编排手段以及价值共创模式。在技术积累阶段,企业通过资源结构化,形成整合式价值创造模式;在技术开放阶段,通过资源能力化塑造共享式价值共创模式;在技术赋能阶段,则通过资源杠杆化形成赋能式模式。本文由此提出基于技术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不仅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及资源编排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对其它基于技术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贵 刘雪芹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场理论,以生态场视角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创新生态场"活化"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场内追赶竞争力、合作外溢力、环境根植力及外力以正向动力或负向阻力形式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网络,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螺旋上升和演化。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场 作用机理 演化过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演化 共生模式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纪慧生 Asmita 吴小梅 姚树香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制造企业新的创新范式,探究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有助于促进制造企业创新升级。【设计/方法】基于价值共生共创视角,以比亚迪为研究案例,探讨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结论/发现】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演化经历了从简单线性式创新生态系统到中心辐射式创新生态系统再到网络共生式创新生态系统3种创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推动了核心企业与参与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由寄生共生为主向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为主转变,以及价值逻辑由价值创造为主向价值共创和价值共赢为主转移;共生关系与价值逻辑的演化具有动态适配性,推动核心企业的生态位由重叠到分离,实现企业由生态补位者到生态主导者再到网络共生者的转型。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畅 李建华
[目的/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情景,探究企业知识整合,为提升企业知识整合效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和知识整合进行理论回顾,围绕"创新性"和"生态性"两个本质特征探究知识整合过程与动力,并提出保障措施。[结果/结论]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企业知识整合历经对外知识摄入和对内知识同化两个阶段,在企业创新源动力、产学研合作助动力以及创新环境驱动力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文章从创新环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三个层面为知识整合的有效实现提出保障措施。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知识整合 过程 动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微微 蔡玉胜 陈阳阳
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主体之间呈现复杂的动态竞合关系,政府补贴与监管对创新主体的价值共创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构建包含核心企业、合作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利用MATLAB模拟不同参数变化下三方博弈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开创性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系数、投机系数、违约惩罚、政府补贴等因素对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具有影响。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不同主体博弈的演化稳定均衡,企业要加强开创性创新资源建设,增强对外合作主动性;建立企业间良好的信任机制,强化创新资源安全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激励作用,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