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6)
- 2023(14296)
- 2022(12355)
- 2021(11621)
- 2020(9586)
- 2019(22131)
- 2018(22010)
- 2017(42462)
- 2016(22499)
- 2015(25213)
- 2014(25010)
- 2013(24449)
- 2012(22116)
- 2011(19738)
- 2010(19430)
- 2009(17544)
- 2008(16553)
- 2007(14275)
- 2006(12192)
- 2005(9681)
- 学科
- 济(89920)
- 经济(89815)
- 业(62640)
- 管理(62489)
- 企(49287)
- 企业(49287)
- 方法(44858)
- 数学(39772)
- 数学方法(39246)
- 农(33370)
- 中国(22331)
- 农业(22018)
- 业经(21970)
- 财(21713)
- 学(18289)
- 地方(17953)
- 制(14926)
- 贸(14885)
- 贸易(14880)
- 理论(14618)
- 易(14463)
- 务(14027)
- 财务(13956)
- 财务管理(13926)
- 技术(13736)
- 环境(13570)
- 和(13446)
- 企业财务(13206)
- 划(11937)
- 银(11888)
- 机构
- 学院(312475)
- 大学(312366)
- 管理(129119)
- 济(122353)
- 经济(119734)
- 理学(113881)
- 理学院(112695)
- 管理学(110562)
- 管理学院(110007)
- 研究(96846)
- 中国(70765)
- 京(64135)
- 科学(61307)
- 财(52918)
- 农(51972)
- 业大(48897)
- 所(45937)
- 中心(45849)
- 财经(44149)
- 江(42760)
- 研究所(42451)
- 范(41303)
- 师范(40849)
- 经(40449)
- 农业(39671)
- 北京(39414)
- 经济学(36708)
- 院(35559)
- 州(35063)
- 经济管理(33761)
- 基金
- 项目(227874)
- 科学(179967)
- 研究(166609)
- 基金(166589)
- 家(144247)
- 国家(143033)
- 科学基金(124606)
- 社会(105555)
- 社会科(99902)
- 社会科学(99877)
- 基金项目(89479)
- 省(89284)
- 自然(81670)
- 自然科(79810)
- 自然科学(79792)
- 自然科学基金(78324)
- 教育(76992)
- 划(74133)
- 编号(68217)
- 资助(67751)
- 成果(53140)
- 重点(50167)
- 部(50083)
- 发(47718)
- 创(47234)
- 课题(45634)
- 创新(44023)
- 科研(43753)
- 教育部(43401)
- 国家社会(43367)
- 期刊
- 济(126378)
- 经济(126378)
- 研究(84458)
- 中国(53253)
- 农(50615)
- 学报(48983)
- 科学(45756)
- 管理(45260)
- 财(38718)
- 大学(38381)
- 学学(36358)
- 农业(34709)
- 教育(32390)
- 技术(28751)
- 业经(24203)
- 融(23020)
- 金融(23020)
- 财经(20331)
- 经济研究(19236)
- 经(17275)
- 问题(16734)
- 图书(15659)
- 版(15647)
- 科技(15305)
- 业(15150)
- 理论(15032)
- 技术经济(14497)
- 资源(14023)
- 实践(13987)
- 践(13987)
共检索到426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兰 许莹中 何韶颖 汤众 李天泽
公众参与是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实践的重要一环,多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更加系统、完善的保护策略制定。选取潮州市葛口村和新陂村为案例,基于定量的眼动追踪技术,结合定性的半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村落风貌认知差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探究群体认知差异对村落风貌保护策略制定的支撑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村落中不同类型的风貌均具有认知程度、认知方式及重点关注元素上的差异。由认知差异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差异是传统村落风貌多元化保护策略制定的基础,研究成果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关键词:
区域视角 传统村落 风貌组群 空间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常春 吕昀
传统村镇的保护对象已经从注重保护典型文物古迹、优秀建筑发展到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见证实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本文引入谱系学原理,提出历史文化谱系概念,并从我国非典型传统村镇的保护实际出发,对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原则进行探讨,进而构建了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AHP模型,最后提出传统村镇风貌保护的基本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有所助益。
关键词:
传统村镇 保护 谱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定敏 文剑钢
古村落作为乡土"耕读聚落"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对"产业集聚、人口聚居、资源统筹、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将再次面对聚落村寨空间的结构整合,这对古村落以及周边环境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将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楠溪江芙蓉古村为例,分析村落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结合芙蓉村风貌保护的现状问题,探讨"自然·古村落·人"整体保护策略,以期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古村 新型城镇化 风貌 保护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魏峰群 马文硕 杨蕾洁
乡村振兴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认知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对其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面对类型多样且动态演化的传统村落,传统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因此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评估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论文从功能空间、景观意象和人文精神3个逻辑层面重新认知活态化价值的构成、关联及特征,据此构建出包括资源价值、要素延续、活化条件、功能适应、活化影响、发展潜能的多维评估框架,形成由3种类型和50项指标所构成的弹性评估模型,并以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案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动态性、脆弱性和适应性5个显著特征;(2)维度分析,运用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对传统村落展开评价,评价结果基本符合陕北地区的现实情况,且在不同评价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果差异,突显了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特征;(3)综合分析,陕北地区5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水平分值处于42.42~83.60区间内,平均为62.55分,活态化价值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占比为39%左右,活态化价值一般及以下的传统村落占比61%左右,由此可见,陕北地区仍存在很多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传统村落活态化价值多维弹性评估模型兼具普适性和典型性的特点,适用于类型多样的传统村落,适应现阶段乡村振兴和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研究通过探索从单维静态评价向多维动态评估的技术提升,可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君怡 林岚 高华 张粮锋
旅游地图中的符号系统通过形状、色彩等视觉变量传递旅游信息,提供旅游服务,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文章采用认知心理学眼动追踪技术,以不同符号表现形式的导游图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大学生游客群体差异和符号形式对地图符号空间认知的影响。结论显示:不同的地图符号形式影响差异显著,形象符号地图的空间认知显著优于抽象符号;旅游地图使用频率高者的空间符号认知显著优于偶尔使用者,且差异在抽象符号中表现更明显。性别、专业背景、学科背景的差异均对地图符号的空间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
旅游地图 空间符号认知 眼动实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伯华 罗琴 刘沛林 张家其
以1989—2015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我国传统村落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传统村落研究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核心关键词等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传统村落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已形成了一批学术代表;(2)传统村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其次分布于研究院所、林业局等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太紧密;(3)"旅游开发"、"空间形态"、"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等是近年来传统村落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萍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对留住乡愁、留存根系文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建设带来新机遇。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在政策、文化、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也面临多方面问题,包括文化资源碎片化、数字技术单极化、村民主体边缘化等内部问题和法律法规缺位、监管乏力,顶层设计缺乏、协调不畅,规范标准滞后、共享困难等外部障碍。因而,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有待加快立法、做好顶层设计、规范标准先行、吸纳村民参与、平衡技术文化,从而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数字资源基础。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文化 数字资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火陈晨 李广斌 嵇淋 王勇
单一的政府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且易忽视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与作用,使得建筑遗产保护行动市场参与不足。文章引入产权强度理论,从制度强度、行为强度、关系强度三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以苏州市传统村落为例,提出“以股强保”“以换求保”“以租维保”3种不同的市场化保护路径。
关键词:
产权强度 建筑遗产 市场化保护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刁雅静 何有世 王念新 王志英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在线购买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来源。近年来,许多商家鼓励消费者在发表文字评论的同时上传买家秀图片,表明多数商家认为含有图片的评论更有助于消费者完成购买任务。已有在线评论有用性的相关研究广泛探讨了纯文字评论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缺少消费者对纯文字评论与含有图片评论认知差异的研究。在此背景下,基于模式一致性理论提出不同商品类型情景下消费者对纯文字和含有图片两类评论认知行为的研究假设,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系统地研究商品类型对消费者评论认知行为的影响机理;通过眼动实验收集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严明喜 何莲 刘暾
实施乡村振兴策略,是我国针对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提出的重要思想,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根据地区特点实施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经济产业链,还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制定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地区发展方案,在振兴农村经济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通过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风貌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同步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乡村经济振兴 民居风貌保护 文化保护
[期刊] 档案学研究
[作者]
何思源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凋零,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面临着消失和被破坏的窘境,住建部等国家各部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尽快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本文在对传统村落和传统村落档案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从归档范围和收集方法两个角度探讨传统村落档案的收集工作,并提出传统村落建档应当遵循突出特色、尊重联系、注重调研、辨伪存真与结构优化等基本原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 保护 村落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一、村落不再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